李暑洪
摘 要: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家長這一資源在品德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有效地利用家長資源,推進家校合作,促進教育教學的優(yōu)化發(fā)展,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品德行為的評價者等方面論述家長在品德學科中的新角色。
關鍵詞:品德;學生;家長;新角色
一、直面“教育缺位”,呼喚“家長參與”
(一)社會現(xiàn)狀呼喚“關注與聯(lián)合”
父母對子女的品德教育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熱議話題,更多家長意識到: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到孩子的試卷分數(shù)上,而忽視孩子良好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社會呼喚家長作為教學活動的合作者,進而參與到品德教學活動中來建立學校、家長、社區(qū)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二)品德學科要求“多樣與開放”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資源是多樣的、開放的,包括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如師生、家長、社區(qū)人員、與兒童相關的從事各種職業(yè)的人們。”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家長這一資源在品德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有效地利用家長資源推進家校合作,促進教育教學的優(yōu)化發(fā)展,將品德學科的教學從“閉門說教”推向“多樣開放”,成為一線教師需要關注的有效教學點。
二、走進“品德學科”,承載“多元角色”
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關照下,筆者嘗試著讓家長走進“品德學科”,協(xié)同教師,通過承載品德學科的“多元角色”,共同促進學生健康品行、良好素養(yǎng)的形成。
(一)角色之一——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
1.親子驅(qū)動“前置任務”
充分開發(fā)、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品德與社會課程內(nèi)容,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家長在本課程中既是重要的學科資源,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課文《上超市》一課時,由于品德教學注重活動性,低年級孩子獨立搜集資料的能力還很有限,因此,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準備上課要用的相關資料,和教師一起共同開發(fā)課程資源。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前置性的準備任務:最近家里需要買什么?爸爸媽媽喜歡吃什么?我準備買哪些東西?
爸爸媽媽的評價:
A.能獨立購物,并做到文明、合理。( )
B.基本做到文明、合理,偶爾任性。( )
C.還要繼續(xù)努力( )
孩子們利用雙休日時間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超市完成了這一份難度不大但又有意思的課前作業(yè)。這樣的親子作業(yè)不僅不會加重家長的負擔,還能加強親子交流,受到家長的歡迎。
2.合作開發(fā)“特色資源”
教師根據(jù)家長的職業(yè)和興趣愛好,可以多方位地開發(fā)課程特色資源。例如:上《我愛秋天》(浙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課前,筆者通過家委會了解到一位家長有親戚在白巖山開辦“農(nóng)家樂”,于是在家委會的組織下,全班孩子和家長一起到白巖山參加“登高賞秋”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研究了成熟的稻谷,品嘗了汁多味甜的桔子,親手挖了田里的番薯,采集了不同形狀的落葉!孩子們邊看邊學,在后來的品德課上,筆者組織孩子通過“貼一貼,奇妙的落葉畫”“演一演,秋天的大自然”“贊一贊,秋天好風光”三個活動,表達對家鄉(xiāng)秋天的喜愛之情。由于有了親身的體驗,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精彩紛呈,而家長對于這樣寓教于樂的品德課前作業(yè)形式更是大力支持。
(二)角色之二——課堂教學的參與者
學生家長從事各行各業(yè),有著不同的經(jīng)歷和文化背景,這些使得家長成為品德課程的重要資源。教學時,我們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邀請家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邀請家長時,需要根據(jù)家長的特點和優(yōu)勢,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所需而定。為此,筆者開發(fā)了“微型品德課”,設定一定的主題,由家長作為“微課程”的執(zhí)教者,“微時”(10分鐘左右)、“微主題”(主題切入口?。?、“微收獲”(一課一得)。縱觀十二冊品德教材,每一冊都可以開發(fā)這樣的“微型品德課”。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熱鬧非凡的市場》設置了“買商品有學問”的微課程內(nèi)容,由消費者協(xié)會工作人員惠×爸爸執(zhí)教約5分鐘;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豐富多彩的社區(qū)活動》設置了“社區(qū)活動趣多多”的微課程,由社區(qū)工作者,熱心公益事業(yè)的楊×媽媽執(zhí)教約10分鐘;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漫話郵政》設置了“郵政知多少”的微課程,由在郵政局工作,熟悉各項郵政業(yè)務的曉×爸爸執(zhí)教約10分鐘;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城鄉(xiāng)巨變》設置了“聽爺爺講過去的事”微課程,由退休工人,老杜橋人張××的爺爺講述約10分鐘。
家長在結束后感慨頗深,由衷地理解了課堂教學過程,理解了老師的艱辛。而孩子們對這種與眾不同的體驗感到新鮮有趣,上課時注意力都特別集中,積極舉手發(fā)言,參與活動。這些特邀家長各自的專業(yè)特長和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們比老師更具有專業(yè)性和說服力。同時近距離地和孩子交流,家長和教師之間也建立了合作的關系,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水平。
課后,我將活動照片上傳到班級博客中,讓更多的家長能看到活動的成效,同時也更能提高家長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三)角色之三——品德行為的評價者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家長對孩子的興趣、習慣、能力非常了解,發(fā)揮家長評價,就是要家校同步,促使家長自覺關注孩子學習,配合學校教育,對孩子的教育透明、適時、有效,促進孩子發(fā)展。
1.參與活動成果的過程性評價
家長既是教育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也是教育結果的主要責任者,尤其是品德與生活課程,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課程內(nèi)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會及其他生活空間,因此家長對學生、對學校以及整個教育活動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并直接對子女作出評價。
比如《暑假中的外出》一課(浙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需要幾個孩子一組排練暑假外出中發(fā)生的小故事,在排練的過程中需要家長配合指導孩子如何接待小伙伴,排練中的表現(xiàn)更需要家長進行記錄,在下次上課時組長及時將“排練情況反饋表”交給教師,教師再根據(jù)不同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記錄和獎勵。
2.參與網(wǎng)絡平臺的互動性評價
隨著智能手機的應用,家長們都有自己的QQ、微博、微信,也使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利用這些平臺實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例如:《進廚房》(浙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一課,要求學生為家人配制一日三餐。這項活動在教室里難以進行,必須依靠家長的力量,于是我們通過QQ、微信等,上傳照片,家長既可以點評自己孩子的作品,也可以點評其他孩子的作品。這種互動評價方式操作簡便,且由于上傳到了網(wǎng)絡,易于保存信息,可謂一舉兩得。
三、行為“顯性內(nèi)化”,成果“隱性延伸”
家長在品德學科中的角色轉(zhuǎn)變,為品德教學注入新動力,也為學生的品行、品性的塑造推波助瀾。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和家長的行為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一)小紙杯,大驚喜——孩子的轉(zhuǎn)變
一次性紙杯作為易耗品常常只使用一次就被丟棄了,而每個紙杯的制作工序多達18道,如何讓這些紙杯再次發(fā)揮作用呢?在上完一年級下冊《春天說了什么》這課后,筆者聯(lián)系“一鳴真鮮奶吧”收集一次性紙杯,并給家長發(fā)了短信:“觀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您能在百忙之中,和孩子一起種植一些綠色植物,那將是很好的觀察資料。讓我們一起播撒春天的種子,收獲綠色的希望!”看到通知后,家長和孩子們積極行動起來,購買種子,種了不同的植物,并做了觀察“春天說了什么”記錄。如:種下黃豆的孩子記錄下:3月12日上午,我發(fā)現(xiàn)昨晚喝足了水的黃豆變大了,旁邊還有白白的小胚芽。3月13日,豆子長出2厘米長的細芽。3月14日,豆芽越長越彎,豆皮也快脫下了。我用小尺子量了量,大約6厘米。3月15日,哈哈,白色的小芽竟然變成白色的小根了。3月16日,豆瓣中間長出了嫩黃的小葉。通過爸爸媽媽和孩子們的共同努力,一個月后,孩子們將已發(fā)芽長大的植物帶到班級進行展示。一只只普通的一次性杯子“變身”成了漂亮的小花盆,有種薄荷的,有種辣椒的,還有種綠豆的……學生對植物的生長過程有了直觀的了解,對一次性紙杯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從隨手丟棄紙杯變成了見到紙杯便急忙收集的“紙杯種植小達人”。
(二)“心若在,夢就在”——家長的轉(zhuǎn)變
要想讓家長融入品德課程中,我們需要主動做好家長的宣傳工作。筆者班里有一個淘氣的邢姓孩子,平時只有母親一人照顧,對于他調(diào)皮搗蛋的行為,身為母親常感到很無奈。上完《難忘的校園生活》一課后,我要求每個“小小班主任”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班級之最”,并做記錄。那天剛好是小邢做“班主任”,他在《班級日志》中這樣寫道:沒想到平時膽小怕事的沈××居然悄悄地向總務老師借了工具修好了教室里那扇“搖搖欲墜”的柜門,他是今天當之無愧的“班級之最”——最讓人佩服的人。唉,看來我這個“帶頭人”今后得想想該怎么帶好這個頭啦!后來,小邢則卯足了勁發(fā)揮自己的才藝,組織同學進行排練。小邢媽媽觀察到了孩子的變化,甚為驚喜,筆者和小邢媽媽交流后,了解到原來是品德課的實踐作業(yè)讓孩子有了觸動,欣喜之余,小邢媽媽全程參與了排練過程,從準備道具、錄制音樂到彩排化妝等,最終《心若在,夢就在》這個節(jié)目在校才藝大賽上一舉奪魁。我緊緊抓住這一契機,活動結束后給小邢和他的整個團隊寫了一封“表揚信”,并上傳到班級博客中進行宣傳。
這一系列活動,不但豐富了孩子們的校園生活,更重要的是轉(zhuǎn)變了家長的觀念,讓家長們意識到品德課不再是以往簡單乏味的說教課,也不是只有蹦蹦跳跳、鬧鬧哄哄的“副科”。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門課程遠比那些“主科”重要。
總之,家長參與品德課程的教學,不僅使孩子們的課外實踐有了保證,而且讓孩子們的道德體驗落到了實處。只要家校聯(lián)合起來,就能拓展品德教育的新天地,我們期待著國家能頒布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更期待著有更多的家長主動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來,讓家長成為品德學科中不可替代的新角色!
參考文獻:
于曉琴.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23(5):66-6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