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敏
人教版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中,“角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最讓老師頭疼的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是否有關(guān)。
二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還不成熟,讓學生不能理解的是角的邊長是射線無限延長這一特點,所畫出來的邊的長短影響學生正確判斷角的大小。而且角的大小也很抽象,畢竟還沒學到用量角器測量。難道就沒有二年級學生所能接受、所能理解的方法來呈現(xiàn)這一內(nèi)容嗎?通過自己的實際上課,無數(shù)次聽課,我留意到以下幾個可行的教學方法,下面就做以下教學方法、設計的探討。
教師出示三個用吸管折的角在黑板上。假設他們是三個滑梯,三個小朋友去滑滑梯,他們會更喜歡哪一個滑梯呢?
學生答:更喜歡第二個。
教師:能聯(lián)系本節(jié)課所學的“角度合適、角度太大、角度太小”三個詞語來說說你選擇的理由嗎?
學生:喜歡第二個滑梯,因為它角度合適,不喜歡玩第一個,因為它角度太大,太危險,第三個角度太小,玩起來沒勁。
老師:原來滑梯的設計有這么多學問,為了讓三個小朋友都能玩得高興、安全,老師幫忙改改滑梯。(一邊說一邊用課件演示把第一個滑梯和第二個滑梯的邊延長一點)現(xiàn)在你們可以好好玩了吧。
學生:不行,延長它們的邊是沒用的,角度還是太大、太小。
老師:那我們該怎么改造呢?
學生:把第一個角的邊壓攏些,把第三個角的另一條邊叉開一些就行了。
老師:請電腦老師幫我們完成改造吧。(課件演示邊張開與合攏)
個人評析: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玩滑梯以及學生的好動、好玩、好奇心理,在改造滑梯的同時,讓學生感悟到角度的大小和角邊長、短沒有關(guān)系,要改變角度,只要把邊張開或者合攏一些。
二、借事說理比手臂
學生在比較一組大小一樣、邊長不同的角時,出現(xiàn)了錯誤,學生認為邊長的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大些,邊短的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小些。老師聽了覺得有道理,于是請班上最瘦小的學生上臺,與老師比手臂粗細。讓其他的學生猜誰的手臂粗,學生都說是老師手臂粗,學生手臂細。
可是老師卻說是學生的粗,并當眾將自己的手腕與同學的手臂相對比,以證明自己的判斷。學生馬上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處。老師馬上說:“你們剛才比角又是比的同一處開叉大小嗎?”判斷錯誤的學生恍然大悟。
教師趁機用多媒體演示兩個角重疊,并不斷延長兩個角的邊,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角同一處叉開的大小始終一樣,從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guān)”。
個人評析:教師在這里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與感性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所以借助生活中相關(guān)的事理來說明相關(guān)的數(shù)理,效果顯著。
三、做角探究玩一玩
師:(出示兩個一樣大的角,一個角的兩條邊短,另一個角的兩條邊長)請同學們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
生1:我覺得角1大。
生2:我覺得角2大。
生3:我覺得兩個角一樣大……
師:請同學們不用爭了,還是大家動動手吧!自己制作一個活動角,然后看看活動角的邊張開,角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邊合攏,角又有什么變化?角的大小和角的兩邊的長短有什么關(guān)系?
學生忙起來了。不一會兒,許多學生就把手舉得高高的。
生1:兩條邊張開,角變大。兩條邊合攏,角變小。
生2:兩條邊張得越大,角就變得越大。兩條邊合得越緊,角就變得越小。
生3:這個活動角的兩邊長短不變,角卻會隨著兩邊張開度的大小而改變。我斷定:角的大小只與兩邊張的大小有關(guān),與兩邊的長短無關(guān)。
個人評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們看到了開放式的教學,以人為本,課上給學生留下思考空間,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fā)展的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四、直觀對比說一說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三角板和老師的三角板比一比,誰的角大,誰的角小。
生1:老師的角大。
生2:不對,是老師的三角板大。
老師:請大家在自己的三角板上選一個和老師現(xiàn)在所指的角一樣的角。指出來。(老師請學生拿自己的三角板和自己的三角板的角重疊。)請大家觀察老師的角的頂點和邊,再看看這位同學的角的頂點和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老師的角的頂點和同學的角的頂點在一起。
生2:老師的角邊很長,同學的角的邊很短。
師:我們倆誰的角大?
生1:老師的角大。
生2:一樣大。
老師:說說理由。
生1:老師的角后面還有那么多,他的角沒有了。
生2:不對,不能這樣比,老師剛才說過角的大小是角兩條邊所夾的部分。現(xiàn)在兩個角所夾的部分都重疊得很好,所以兩個角是一樣大的。
生3:我同意第二種說法,因為角的邊我們可以畫下去。
生4:同樣大的角,我們可以把邊畫長點,也可以畫短一點,角還是一樣大。
師:說得很有道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guān)。
個人評析: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成功來自于前面的教學鋪墊——角的大小。生2的回答可以充分說明,這是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解決新知識問題的典型體現(xiàn)。
縱觀以上4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解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是否有關(guān)這個難題,我有以下建議:
首先,在教學設計上符合兒童心理,遵循兒童認知規(guī)律,把“角”生活化,讓數(shù)學與生活自然接軌。其次,在引導上,教師要明確思路,不論是正面的引導,還是反方向的推敲,或是專注于一個點的引申探索,一定是圍繞角的大小與角邊沒有關(guān)系進行,針對課堂上生成的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進入的誤區(qū),積極引路,走出來。
一課多方,精彩紛呈,我們在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時,也看清了自己的缺失。我相信,教無定法,教學的扎實、有效才是我們要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