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修鳳
課余講故事,大家無異議,然而課內(nèi)講故事,卻眾說紛紜,各持己見。
有人生怕語文課內(nèi)講故事會分散學生精神,使情緒變動;也有人認為講故事會沖淡課堂教學內(nèi)容,喧賓奪主,完成不了教學任務(wù)……
相反,我認為講故事是在課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之一,是課堂教學的添加劑。它能吸引同學們的聽課注意力,調(diào)節(jié)課堂氛圍,增強課堂的互動,增加對語文內(nèi)容的認識,增加語文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等等。
故事的特點是:故事性強、情節(jié)生動、語言樸素明快、想象奇特豐富,常用夸張、比喻的手法。因此,它對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往往會使人聽得廢寢忘食、久久不忘。所以課內(nèi)偶爾有針對性地講些文學故事,對學習語文是有幫助的。
一、講故事,有利于進行思想教育
許多故事,本身具有其生動性、趣味性、思想性。聽完之后回味無窮,這樣,既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又進行了思想教育,效果極佳,事半功倍。一個民族英雄的故事,激起學生的愛國之心;一個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圖強,立志成才;一個小小的寓言故事,適時點撥,得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教學六年級第八單元“身邊的藝術(shù)”時,我引用了宋燕老師的故事——《當藝術(shù)遇到糙漢》?!尽短貏e文摘》2017年紅版10】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了:(1)書法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源遠流長;(2)欣賞草書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3)草書只能在藝術(shù)領(lǐng)域交流。古代就有武夫王君廓因為對草書的無知而丟了身家性命,今天,就有無數(shù)學子在試卷上“狂草”而丟了分、丟了美好前程。通過講這個故事,既告誡學生在書寫時要使用規(guī)范化漢字,又對他們進行了思想教育,這比念念叨叨讓他們練字要更有效。
二、講故事,有利于升華主題
對于一些課文,學生似懂非懂,想要擊破難點、提升主題,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時,若能抓住重點,大膽引申,用一個小故事捅破難點,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在教學《老人與海鷗》第二自然段時,我結(jié)合外貌描寫“……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多里……”我抓住了三個“褪色”和“步行二十余里”的關(guān)鍵詞問:這個老人是誰?同學們一下子來了興致,大膽推論。這時,我給他們講了吳慶恒老人的故事。通過故事,同學們既加深了“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的理解,又號召大家愛護鳥類,與動物和諧相處。
三、講故事,有利于提高學生煉字用詞
學生寫作時,往往詞不達意,生硬造作,枯燥無味,更甚者,強詞奪理,恬不知恥,不對自己的無知進行改正,還理直氣壯。這時,你跟他講道理是講不通的,還不如來個古人遣詞用字的典故更有說服力。
在上《給詩加“腰”》這篇課文時,我除了講蘇東坡、蘇小妹對詩句考煉的縝密,還適時地講賈島的“推敲”這個典故,告訴學生做文章或做事要反復斟酌。
四、講故事、辨別修辭
很多生動、形象、有血有肉的課文都離不開修辭的修飾。學生在辨別時卻往往不能抓住其關(guān)鍵之處。比如:在教學修辭手法時,學生很容易把“夸張”的修辭法看成“吹?!?。在一節(jié)知識短課中,我先講了一個“吹?!钡墓适隆赌媳眱芍e》:北謊對南謊說:“北方有一牛,一飲黃河干。”南謊說:“南方有一鼓,一響泰山倒。”北謊不服,曰:“不見有此鼓?!蹦现e曰:“正是以汝牛皮做鼓?!庇捎诠适卤旧砭湍苁箤W生認識到南北兩謊所講皆是謊言,因此,所吹非實。同學們理解后我迅速板書“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抖三抖”,讓學生討論這句話與南北兩謊的話有什么實質(zhì)區(qū)別。通過討論,同學們認識了“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抖三抖”這是“夸張”,南北兩謊的話屬“吹?!?,其根本區(qū)別在于夸張是在事實的基礎(chǔ)上為了達到某種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又如室內(nèi)安靜得可以聽到每個人心臟跳動的聲音),而“吹?!眲t不顧事實(如海南省雪花如蓋,白得扎人眼)。
五、講故事、辨別詩詞
學習《古詩詞三首》時,我簡單地介紹了唐詩與宋詞的區(qū)別,講到詞是詩歌的一種,詞的格式較為自由,主要講求韻律的美,沒有嚴格的格式;詩比較嚴謹,講究押韻、格式、字數(shù)等等。
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神情,我靈機一動,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傳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請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給她的扇子題詩,那位書法家寫的是唐朝王之渙的詩《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由于疏忽,書法家忘了寫“間”字。慈禧大怒,要殺了他。那位書法家急中生智,連忙解釋道:“老佛爺息怒,這是用王之渙的詩意填的一首詞?!辈攬鰯嗑?,讀給慈禧聽: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慈禧聽后,轉(zhuǎn)怒為喜,連聲稱妙。
這個故事一下子就讓學生明白了唐詩與宋詞的根本區(qū)別,印象深刻,通俗易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認為,敢于打破教學常規(guī),化被動為主動、化枯燥為生動、化死寂為活躍,“講故事”是對語文課堂起死回生的一劑妙方。
當然,故事雖好,但不能滿堂灌,喧賓奪主;故事不能與課文內(nèi)容無關(guān),節(jié)外生枝。故事內(nèi)容應(yīng)是積極、有教育意義、對理解內(nèi)容有幫助、短小精悍的名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歷史故事……信手拈來,巧妙使用。課前來一小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間來一段,加深學生的理解;課后來一段,小結(jié)拓展,豈不妙哉?
多年來,我正是用這些小技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語文學習上,培養(yǎng)他們對語文的興趣,提升自我的文化修養(yǎng)。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