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影
摘 要: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音樂教學其獨特的學科特點,寓孝道教育于音樂教學實踐中,發(fā)揮音樂課程的功能,寓教于樂。
關鍵詞:孝道教育 ; 滲透 ; 音樂教學 ; 傳統(tǒng)美德 ; 歌曲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敝腥A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這種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卻日漸被當代學生所淡忘,有些人置父母的辛苦不顧,消費大手大腳,互相攀比,手機、電腦一個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飯菜,玩最時尚的數(shù)碼產(chǎn)品,且振振有辭地將這樣的享受看作理所當然的“權(quán)利”;不少學生不懂感謝,不知感恩,面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只知受恩,不知感恩;享受著別人帶給自己的快樂,只知索取,不知奉獻,辜負父母的苦心,嫌棄他們的卑微。因此,借助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幫助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成為了當前德育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孝道教育是優(yōu)化音樂教學的需要
人人講孝道,人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就容易和諧。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能盡孝,不可能處理好和兄弟、親友、師長、同事、集體和國家的關系,其結(jié)果家庭不和、社會不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孝道教育,是非常及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從以上分析看,中小學開展孝道教育既是學生品德培養(yǎng)的客觀需要,又是現(xiàn)實社會的迫切需求,我們的中小學教師根據(jù)這些需要和需求,應該在學校積極開展傳統(tǒng)的孝道教育。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深感孝道教育是我們音樂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怎樣把對學生說教和灌輸?shù)葌鹘y(tǒng)的、單一的孝道教育模式寓于輕松活潑、沒有說教形式的藝術(shù)教育活動之中,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我意識到,音樂教學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 它是富有強烈藝術(shù)感染力的審美教育,它可以使學生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寓孝道教育于音樂教學實踐中,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發(fā)揮音樂課程的功能,寓教于樂。
二、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
從現(xiàn)行的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內(nèi)容來看,教材中有關孝文化的作品平易生動,人物形象可親可敬,充滿了感恩、博愛的思想,教育功能都很強。不僅很生動形象地闡釋了“孝”的內(nèi)涵,更給我們的少年兒童提供了可借鑒效仿的行為依據(jù)。例如,《小烏鴉愛媽媽》表現(xiàn)了烏鴉的反哺之情,褒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只要媽媽露笑臉》更是感人至深。崇高的“孝”并不是什么落伍陳腐的東西,而是人類社會最為純樸的情感的結(jié)晶,進行孝道教育是善的教育、人性教育。
例如,在學習“父母的愛”這一課時,我尋找了一些關于歌頌父母的音樂作品讓學生欣賞,并介紹音樂作品的背景及所表達的內(nèi)容,挖掘一切思想因素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在學習這一課前,我讓學生觀看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里面的情節(jié)把學生帶入催人淚下的氛圍,從而導入課題。接下來學習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這是一首比較深情、曲調(diào)緩慢的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詞“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里找”感人至深,整首歌曲教育我們要珍視母親為我們的付出,常懷感恩之心。先讓學生聽賞這首歌曲,再讓學生來講講自己母親的故事以及對父母親的情感。然后再讓學生學習這首歌曲,讓他們小聲地跟唱,隨著“投入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的歌聲,他們陷入沉思的狀態(tài),接著進行熱烈的討論,有的說要立志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說出感恩父母的做法,有的頓時對父母產(chǎn)生無比熱愛之情,有的卻在懺悔自己傷了父母之心等等。短短的一堂課,雖說內(nèi)容并不豐富,形式也不多樣,但是能聽到學生的一些真實想法,也能感覺到學生對父母的恩情,我感到很欣慰。
三、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尊己和愛人的教育。
《孝經(jīng)》中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由此可見,孝道固然范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是從自己的身上愛起的。凡是一個人的身體,乃至很細小的一根頭發(fā)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應當保全。身體發(fā)膚,既然授之于父母,更何談身體以外的金錢、名譽、地位了。作為子女的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謹慎地保重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名譽,不要使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有一點損傷,名譽有一點敗壞。例如在指導學生演唱歌曲《游子吟》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边@一句,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時,我借題拓展,引導學生討論:那出門在外的孟郊應當怎樣感念母親的恩情呢?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一個學生說:“孟郊出門在外,母親最擔心他的身體了,因此,他應該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要生病。”“節(jié)日的時候,孟郊應當發(fā)個短信或打個電話,向母親報平安!”一個男生補充道。這些都是從只有十歲大的孩子口中發(fā)出的稚嫩的聲音,雖然他們還不完全理解孝的含義,但卻懂得了要愛護身體不讓親人擔心的道理,這不正切合了《孝經(jīng)》中“謹身節(jié)用”、以孝父母的至妙之道嗎?因此,我們應教育學生愛護身體、珍惜生命、很好地駕馭自己五彩人生。當學生真正明確尊重自己有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懂得如何維護自尊、如何光大尊嚴的時候,他們還會有更多、更新、更深的發(fā)現(xiàn)——自尊并不是孤立的,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尊重社會是密不可分的。尊重自己是博愛廣敬他人的前提,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尊重的人,是談不上愛敬他人的,而惟我獨尊、目無他人的人則是搞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尊己和愛人是相輔相成緊密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
孝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精髓,正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與頌揚。教師、家長、社會各界人士的感恩行為是孩子的榜樣模范。孩子們不知感恩,責任首先在家長身上。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有的家長只求付出不計回報,使得自己的孩子就學會了索取,不知道回報。
總之,對小學生實施孝道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重在導行,要循序漸進,有度有法;教育形式要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教育方法既要人性化,又要注重實效。當代小學生的孝道教育,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養(yǎng)成教育起到了推進作用,孝道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觀念最核心的部分,只有維護好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才能實現(xiàn)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所以,學生孝道教育的引導者要多元化,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師,社會各界人士都要提倡“感恩”,把孝道教育活動向家庭、社會延伸,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進一步深化孝道教育,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