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青
摘 要 當前,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被教育部視之為高中課程教材改革的重點。就歷史學科而言,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歷史思維能力適應了當前的形勢需要。由于現(xiàn)有教材的局限,教師在這種新趨勢下應該對教材進行積極開發(fā),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合理取舍以強化主干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 重構;以學生為主體;緊扣標準;預設性;生成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7-0065-02
現(xiàn)如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成為全球性的大趨勢。中共十八大也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浙江省的新課程高考新一輪改革是適應了新時代發(fā)展的需求。當下,教育部在著手編制高中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將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視之為高中課程教材改革的重點。就歷史學科而言,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歷史思維能力是適應了當前迫切的形勢需要。
一、現(xiàn)有教材的局限
首先新課程改革以來,以“模塊—專題”的結構體例編排教材。這種體例是建立在初中學生對通史扎實掌握的基礎之上,但實際上初中歷史教學并沒有為新課標高中教學提供必要的知識支撐。學生的知識漏洞嚴重,最嚴重的是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通史知識體系,把握不住必要的歷史階段特征,從而導致了在高中階段不論是知識積累還是認知能力,學生學習歷史都顯得力不從心的。高一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最感到困惑的是,搞不清歷史的時序性。而歷史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之一就是歷史時空觀,即要求學生要具有將一切事物置于特定的歷史時間和空間中進行觀察與分析的觀念。
其次教材專題為了突顯主題價值,沒有呈現(xiàn)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歷史知識顯得碎片化。這就抑制了學生對歷史理解,進而影響他們從對史事的簡單記憶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
再者新課程突出文明史觀、全球化史觀、近代史觀和社會史觀。這種全新的理念加上豐富的素材對于高中的歷史教師與學生來說都是巨大挑戰(zhàn)。當前的歷史教學中廣大的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面臨諸多困惑,這些困惑在許多一線教師的文章中都或多或少有體現(xiàn),歸納起來有:
一是內容多,要求高,時間緊。新教材容量非常大,新教材(人民版)一學年三本必修,而舊式版本的教材一學年兩冊書。由于不同的編排體例與要求,新教材足足地多出了一冊書。從具體課時來看,新教材必修三大模塊共25個專題,合計82節(jié)內容,與課標規(guī)定的每模塊36個學時共108學時相比,時間看似是應該夠的,但實踐起來并非如此。以抗日戰(zhàn)爭為例: 舊教材對此知識點編排了兩個章節(jié)共六節(jié),新教材卻壓縮至1課時:《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這一課的正文加上課后的材料閱讀與思考,整整8頁,而且抗戰(zhàn)史上的大事也是一件沒落下。
二是新體例,新要求,低效率。新課程倡導“轉變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睙o論在必修還是選修教材中,都設計了2課時以上的“學習與探究”。教材中普遍設置課前提示、“資料卡片”“知識鏈接”“歷史縱橫”“學習思考”“學思之窗”“資料回放”以及課后的“學習延伸”,也為師生們提供了大量資料詳實、步驟清晰、易操作的探究活動。探究式學習與講授式教學相比,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它是一個學生不斷試誤和不斷積淀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大量知識的鋪墊,這使原本不足的教學時間更加捉襟見肘。老師不得不打疲勞戰(zhàn),學生不得不打迷糊戰(zhàn),這樣的教學效率自然就低了。
二、應對策略
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課標的要求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許多專家學者建議:教師在這種新趨勢下應該對教材進行積極開發(fā),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合理取舍以強化主干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概念解析
“重構”從哲學角度看是強調個體與整體的協(xié)調;從歷史學角度看,重構論史學觀認為歷史學要以求真的態(tài)度,重建和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以期達到客觀性的標準。要重建和還原歷史就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對史料進行廣泛收集和嚴格的考訂,二是歷史學家的態(tài)度盡可能地要做到客觀、中立、不偏不倚。在自己的作品中排除主觀因素,不將自己民族的、政治的、個人愛好的偏向摻雜進去”。一線的高中教師不是專業(yè)的歷史學家,我們不需要對每一節(jié)教材做詳細的考訂,也做不到對每一歷史知識點做好廣泛的史料收集和嚴格的資料考證,更不需要教師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寫成文章。
“重構”在歷史教學中,也可以理解為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在這一方面,張華教授指出:傳統(tǒng)的課程和教學是分離的。而新課程認為,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每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課程內容和意義都有其自身的理解?!敖虒W是教師和學生在具體教育情景中對內容作出根本變革的過程——創(chuàng)造內容與意義的過程?!?/p>
北師大教授裴娣娜的主體教育理論主張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是教師教育活動的客觀對象,這是相對的、暫時的,但是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是絕對的、長期的。正因如此,學生應該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發(fā)展的權利。如何發(fā)揮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應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而且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xié)同活動。而傳統(tǒng)的教育更強調老師的主導地位,從而忽視了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因此筆者認為教材的“重構”原則應該立足于以下幾點: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二是緊扣標準,啟發(fā)教學;三是堅持預設性和生成性的辯證統(tǒng)一。
(二)具體做法
從這些理論和原則出發(fā),筆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注重對歷史教材的整合,用于指導學生學習。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歷史時序觀,“整合”教材順序。如,如必修一《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和必修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兩課的學習,我們撇開一般的教學時序,先講必修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再學習必修一“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這樣的調序易于讓學生理解經濟與政治的關系。這些看似“不按常理的出牌”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順序,還會引發(fā)學生的歷史想象。
(2)突出內在邏輯關系,“整合”教材順序。根據(jù)內容、目標的不同而調整,有時是為了與時間順序、精神訴求、現(xiàn)實生活一致;有時也是為了構成相近、相關或者相反的專題;有時還是為了與其他科目的學習內容同步,使學生的學習更為有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fā)展》,這章內容概念性的理解特別多,對教師和學生都構成極大的挑戰(zhàn),如代議制、君主立憲制、總統(tǒng)制共和制、議會制、責任內閣制等等,我們撇開常規(guī)教學時間,專門請教政治老師,跟政治學科中的“國家、國體、政體”知識同步教學,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容易進行學科知識之間的遷移,有效理解歷史概念,更好發(fā)揮學生的歷史想象力。
(3)突出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整合”模塊間的知識。新教材在通史基礎上,按照文明史觀將中外歷史重構成了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模塊。但事實上,歷史發(fā)展的真相是同一時空三種文明同時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不同模塊間有聯(lián)系的的知識加以重構,還原歷史的整體性。以宋元時期為例可以用以下的表格設計來完成教學(具體內容略):
通過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又提供了主動學習的科學方法,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思維過程,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使其充滿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欲望。
(4)揭示知識內在聯(lián)系,“整合”同一模塊內相關專題。新教材以文明史觀作為宏觀上的指導,但在一個模塊內,主要還是以時間為順序來編排各個專題。為了引導學生從宏觀上建構知識體系,進一步把握歷史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理解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我們要善于揭示專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如以必修二專題五、六、七、八為例:
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歐美建立以市場調節(jié)為主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實現(xiàn)了國家的近代化。但局限在于生產具有盲目性和無序性;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盲目無序生產直接導致經濟危機的發(fā)生,美國羅斯福新政新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是對市場運行機制調整的成功實踐;專題七《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經濟和教訓》,經濟現(xiàn)代化模式并不是單一的,人類探索出社會主義模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使經濟現(xiàn)代化模式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專題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整體化趨勢日益顯著,出現(xiàn)超越兩種模式的兩大經濟發(fā)展趨勢:區(qū)域集團化和全球化。這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有效思維過程,通過知識之間、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的各種沖突與比對思索,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也使其充滿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欲望。
另外,對教材的重構不僅表現(xiàn)在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升華,也應表現(xiàn)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不僅獲得對基本歷史知識的理解,明白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能夠思考教材,形成獨具個性的知識框架。
對教材的重構或者二次開發(fā)來推動教學的實踐是一種貼近學生認知水平和情感訴求方式,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因此一方面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發(fā)展。教學相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歷史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查閱各種歷史學著作和各式傳記、名作,并互相討論交流,使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開拓了視野,鍛煉了應變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彭剛.求問什么是歷史(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演).文匯報(滬),2011(04):40.
[2]張華.我國課程與教學的概念重建(講座).首都師大,2005(05).
[3]王曉潔.新課程條件下高中歷史教材二次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蘇州大學》,2008.
[4]梁勵.新舊歷史教學理念之比較.歷史教學問題,2006(01).
[5]葉小兵.高中歷史價值(講座),2015(12).
[6]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yǎng)[J].天津: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1)
[7]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9]范多寶.高中生歷史思維和表達能力培養(yǎng)方法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