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勝 李庭華
摘 要:很多校園欺凌行為是在一定侵犯動機下引發(fā)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和控制各種可能的侵犯動機,是防止校園欺凌行為的有效渠道。
關鍵詞:校園欺凌;預防;控制
一、 壓力源系統(tǒng)干預
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侵犯永遠是挫折的一種后果?!币恍┎豢伤甲h的侵犯,從健康心理學來看,是一種壓力反應。把這些欺凌行為看成一種心理問題的“臨床相”,這種臨床相的出現有一個“壓力源——中介系統(tǒng)——臨床相”的邏輯過程。要預防這種臨床相的出現,首先要干預心理壓力的壓力源系統(tǒng)。
(一) 減輕學業(yè)壓力
校園里,學生的挫折感,大多來自于學業(yè)。隨著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學習、考試、升學都成為學生的壓力來源,也成為他們心理挫折的來源。受此影響,學校在實踐中推行應試教育,更為孩子們成長造成一種扭曲的人生壓力。一個班里有45個學生,如果以第一名為標準,以考試名次比較和評價學生,有44位同學會有程度不同的挫折和壓力感受。事實上,學生是否得到發(fā)展,不是與其他同學橫向比較,而是和自己的歷史縱向比較,學生是否優(yōu)秀,不是單純的考試成績比較,而是多方面分析比較。因此,教育部門、學校要健全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和標準極為重要。這不僅能減輕孩子們的學業(yè)壓力,還能喚起孩子們的自尊和自信,讓他們根據個性和特長,全面發(fā)展。這是教育的實質,也是個體發(fā)展的要求。
(二) 減輕人際關系壓力
人際關系上的壓力挫折是誘發(fā)校園欺凌行為的另一壓力源。在學校,特別是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形象和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尊需要,對此,青少年更為敏感。處于這個階段的少男少女,因生理發(fā)展過快,心理發(fā)展滯后,生理發(fā)展沖擊心理發(fā)展,整個身心發(fā)展失去平衡,青春期心理矛盾凸顯,他們在人際關系上會遇到許多壓力、矛盾和危機。他們或者為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形象而苦惱,或者為在同伴和集體中的尊嚴煩惱,或者為師長關系出現裂痕和情感疏離而憂郁。所有這些,都會在長大而未成年的學生中形成人際關系壓力。一旦機緣巧合,就會爆發(fā)一種劇烈的侵犯動機和行為。家長和學校老師必須從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密切關注孩子們的精神狀態(tài),及時加以疏導,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為他們心靈成長保駕護航。
(三) 減輕物質生活壓力
學生當中不乏家庭經濟貧困者。除盲目攀比帶來的心理壓力外,真正純貧困造成心理壓力的,學校和老師應及時了解和關注這些學生,充分發(fā)揮國家救助政策作用,發(fā)揮集體援助精神,減輕他們因貧困帶來的心理壓力。
二、 中介系統(tǒng)干預
健康心理學研究認為:壓力作用于個體后,并不直接表現為臨床癥狀,而是進入中介系統(tǒng),經過中介系統(tǒng)的增益或消解。若是中介系統(tǒng)增加這種壓力,超過個體可能承受的心理限度,就可能出現臨床癥狀,反之則不會。預防和制止校園欺凌中的侵犯行為和侵犯動機,干預中介系統(tǒng),主要是通過認知系統(tǒng)干預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干預來實現。
(一) 認知系統(tǒng)干預
通過認知系統(tǒng)干預來預防侵犯行為和侵犯動機,其實是通過改變個體對各種壓力源的認識來達到消解壓力作用實現預防目的的。
1. 教育學生提高自我概念的認識水平,確認自我認同感。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和防止社會角色混亂是青年期發(fā)展的任務。他認為,個體在青年期發(fā)現和認識本質的我,是從明顯的自我分化開始的。在青年期的學生意識中,“主體我”和“客體我”二者并沒有實現同一,甚至存在角色混亂。二者出現分化,不能同一,這是主體感到痛苦和人際關系壓力的主觀根源。學者馬西亞歸納了解決青年同一感危機的四種方式,其中通過角色實驗,親歷同一感危機體驗,經歷自我痛苦探求和積極努力,選擇符合自己生活目標和發(fā)展方向,這是最佳方式。所以,青少年出現各種人際關系壓力,出現矛盾和心理陣痛,這是個體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學校和家庭,應抓住機遇,充分發(fā)掘和利用個體同一性危機情形,促進孩子認識自我,提高自我概念的認識水平,逐步實現“主體我”和“客體我”的統(tǒng)一。
2. 教育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區(qū)分善惡是非的鑒別能力,防止不良認知因素催生侵犯動機和侵犯行為?!碍h(huán)境——行為”(社會學習)型的侵犯動機生成機制中,許多認知因素是通過家庭、同伴、大眾傳媒等社會渠道學習和模仿得來的。因孩子鑒別能力所限制,良莠不分,里面不可避免地接受了一些消極的有害的成分。家長、老師應捕捉機會,恰當介入,和孩子們通過討論、談心,提高孩子們分析、鑒別能力和認知水平,謹防不良文化和行為影響。
3. 加強安全教育,教育學生知法守法。替代強化(侵犯獎賞)型和懲罰恐懼型這兩種侵犯動機的生成機制中,都包含著反社會因素。學生受直接或者間接的利益誘惑,不惜以身犯法,侵犯他人。他們或者不知法、不懂法,或者抱僥幸能逃避處罰。預防這類侵犯動機,家長和學校應加強法制教育,在孩子心目中樹立法律威信和力量,特別是教育學生了解在現實的社會治安體系中,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違法犯罪基本無處可逃。從思想深處杜絕他們的侵犯動機和行為。
(二) 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積極干預
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可以使壓力事件的強度相對降低,不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其作用恰好相反。在“挫折——侵犯”型的心理機制中,學業(yè)、人際交往失敗等挫折都會對學生個體形成心理壓力,誘發(fā)侵犯動機和行為。在這種情形下,學校、家長應及時發(fā)現,給以疏導而不是直接或間接加壓。學習下降,孩子本來就自責不已,師長們再斥責甚至打罵,他們的心理壓力能得到緩解嗎?在這個時候,師長們應給予精神支持,對孩子的努力給予肯定,幫他們分析學習下降的原因,策劃應對方式。人際交往失敗,師長們應以過來人的身份,設身處地、推心置腹地與孩子談談心,尋找人際危機的原因,傳授人際交往技巧,讓孩子在困難時期不感到孤獨無助,穩(wěn)定情緒,理智應對。作為當事人,應向親朋好友適當傾訴,尋求他們的幫助。
懲罰恐懼型這種侵犯動機的生成機制中,社會支持系統(tǒng)及時積極的介入更為重要。學校、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給孩子留下知錯能改的空間和機會,教給孩子求助渠道和方式。在孩子面臨威脅或者極為不利的情景時,教育引導孩子尋求師長或者政府的幫助,而不是意氣用事,私力自救,這是避免懲罰恐懼型侵犯動機的最好方式。
作者簡介:王興勝,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教育局;李庭華,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