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校 車曉丹
【摘 要】 為平衡船員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之間的關系,基于法的價值位階沖突分析兩者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并從適用位階基本原則、個案平衡原則、比例原則等3個方面給出價值沖突的解決方案,據(jù)此提出協(xié)調兩方面權益的管理建議:以人為本;適當平衡;建立船舶所有人信譽制度;做好司法銜接。
【關鍵詞】 法的價值;遣返權;配員安全;辯證關系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航運市場持續(xù)低迷,全球范圍內(nèi)發(fā)生多起船舶所有人棄船、欠薪事件,導致船員遣返的利益受損。這些船員往往會通過海事訴訟、國際運輸工人聯(lián)合會等各種途徑主張自己的遣返權利。同時,船員離船后產(chǎn)生的船舶最低配員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平衡船員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成為當前海事管理的難點。本文基于法的價值位階沖突理論分析船員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的辯證關系,就平衡兩者之間的權益進行探討。
1 遣返權和船舶配員安全的淵源
1.1 權利來源
船舶最低安全配員概念來源于《1979年海員培訓、發(fā)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及相關的國內(nèi)法規(guī),是為確保船舶的船員配備,足以保證船舶安全航行、停泊和作業(yè),防治船舶污染環(huán)境而提出的最低安全配員要求,船舶所有人(或者其船舶經(jīng)營人、船舶管理人)應當按照法規(guī)的要求,為所屬船舶配備合格的船員。確定船舶最低安全配員的標準應綜合考慮船舶的種類、噸位、技術狀況、主推進動力裝置功率、航區(qū)、航程、航行時間、通航環(huán)境,以及船員值班、休息制度等因素。船舶最低安全配員的目的明顯是為了保障海上船舶和公共安全。
船員的遣返權來源于《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以下簡稱《MLC公約》)。該公約由國際勞工組織制定,被譽為航運界的“權利法案”,主要從人道主義出發(fā),維護船員人身權益。鑒于船員職業(yè)的涉外性、全球性,《MLC公約》設定遣返權的直接目的是保障船員在非常情況下平安回家的權利?!吨腥A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對該權利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
1.2 價值沖突
因為船舶最低安全配員強調的是海上船舶和公共安全利益,而遣返權考慮的是船員個人權益,當兩者不能兼顧,即某船員行使遣返權下船而導致船舶配員不足時,勢必產(chǎn)生兩種權利的價值沖突。此時,兩者之間的矛盾往往會造成海事管理者的困擾,如何取舍并避免兩者沖突成為海事機構亟待解決的難題。
2 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的關系
2.1 矛盾性
從出發(fā)點和目的性來看,在某種情形下的特定時段內(nèi),某一船舶上的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遣返問題既涉及換班船員下船,也涉及接班船員上船。如果在接班船員未到位的情況下?lián)Q班船員下船,船舶將不能滿足最低安全配員要求,嚴重時會影響其他船舶航行安全的權利。特別是當發(fā)生船舶所有人棄船、欠薪事件時,新船員不上船,舊船員就難以下船,即使新船員上船,也將面臨欠薪、補給等實際困難。
2.2 統(tǒng)一性
盡管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的出發(fā)點不同,直接目的也存在差異。從特定情形看,兩者之間存在矛盾,但從整個航運業(yè)的長期利益來看,兩者之間又具有統(tǒng)一性。船舶配員安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海上公共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保證長期的企業(yè)效益。遣返權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航運業(yè)主要從業(yè)人員――船員的基本權益,使其無后顧之憂,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海上安全航行中。如果船員的遣返、薪酬、生活條件等基本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那么就很難想象他們會主動做好船上的安全工作,如此必然會影響到船舶的航行安全。
2.3 連接點
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之間是否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連接點,與船舶所有人是否履行其職責有關。當船舶所有人按約定履行其責任、合理安排接班船員上船時,船舶最低配員安全不會受到因船員主張遣返權而帶來的影響;只有當船舶所有人拖延或者拒絕安排接班船員,甚至惡意欠薪、棄船時,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之間的矛盾性才會凸顯。同時,當船員因自身因素無法勝任崗位工作而需要被遣返時,船舶所有人采取及時換人措施可以避免因船員不適任而產(chǎn)生的人為的海上安全風險隱患。
3 遣返權和配員安全的價值位階及解決方案
3.1 價值位階
法的價值種類主要有自由、秩序、正義、效率等?!禡LC公約》規(guī)定:船員擁有被遣返的權利,且遣返中產(chǎn)生的交通、食宿、行李托運等費用不應由船員承擔,各有關締約國應當為船員遣返回國提供便利。按照法的價值位階理論分析,遣返權包含船員人身自由、身心健康、隨身財產(chǎn)等多個方面,其中涉及的人身自由、身心健康等內(nèi)容屬于法的“自由”價值范疇。就法的本質來說,“自由”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人類活動的基本目的之一便是為了滿足自由需要,實現(xiàn)自由目的,遣返權包含了使船員能夠實現(xiàn)順利回家的自由價值。[1]
船舶配員安全關系船舶和海上公共交通安全,屬于“秩序”的價值范疇。秩序對于法律來說無疑是基本的價值,是法的其他價值的基礎,諸如自由、平等、效率等法的價值表現(xiàn),同樣也需要以秩序為基礎。如果沒有秩序,這些價值的存在就會受到威脅或缺乏必要的保障,其存在也就沒有現(xiàn)實意義了。當然,秩序雖然是法的基礎價值,但秩序本身又必須以合乎人性、符合常理作為其目標。依據(jù)《STCW公約》和我國《海上交通安全法》《船舶最低安全配員規(guī)則》,以及人類長期的航海實踐,船舶配員安全成為維護海上安全秩序的重要保障。
3.2 價值沖突解決方案
自由與秩序都屬于法的基本價值,在法的價值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按照理論法學的觀點,當法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一般有3種解決方法:(1)適用位階基本原則,從高到低依次是自由、正義、秩序;(2)個案平衡原則,綜合考慮主體之間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使得個案的解決能夠適當兼顧雙方的利益;(3)比例原則,為保護某種較為優(yōu)越的法價值而須侵及一種法益時,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即使某種價值的實現(xiàn)必然會以其他價值的損害為代價,也應當使被損害的價值降低到最小限度。[2]
按照上述觀點,遣返權相對船舶配員安全為高位階權利,當這兩種權利發(fā)生沖突時,通常情況下應優(yōu)先考慮船員遣返權利的實現(xiàn),然后再考慮船舶配員安全帶來的海上風險;但是,當出現(xiàn)某種特定情形,可以依據(jù)個案平衡原則,先考慮舶配員不足帶來的海上風險。無論如何,即使要先實現(xiàn)遣返權,也應盡可能地使因船舶配員不足帶來的海上風險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4 管理建議
4.1 以人為本
如果聯(lián)系不上船舶所有人,多會伴隨船員欠薪、公司債務糾紛等情況發(fā)生,船上還會面臨斷糧斷水問題。在船員基本生活無法保障的情況下,按照法律位階優(yōu)先原則,首先應依據(jù)“以人為本”原則,及時協(xié)調船員下船登陸,為中國籍船舶船員辦理解職,指導外籍船舶的外國籍船員聯(lián)系本國使館,協(xié)調邊防為外籍船舶中國籍船員辦理入境手續(xù),然后聯(lián)系外派機構辦理解職報備。必要時,啟動外派備用金應對我國船員在境外回國或者接受其他緊急救助產(chǎn)生的費用。
4.2 適當平衡
當因合同約定因素需要行使遣返權時,因為不涉及個人的基本人身權利,船員應按照合同或者約定的限期下船,同時服從船長或者公司的管理。此時,應優(yōu)先保障船舶安全,防止因船舶配員不足導致海上安全風險。[3] 同時,適當平衡兩種權利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安撫船員情緒,告知其做好崗位職責工作;另一方面協(xié)調船舶所有人或者船員服務機構,盡快安排適任船員接替主張遣返權利人員的崗位。
當船舶所有人棄船時,通常應優(yōu)先實現(xiàn)船員遣返權;但是,如果船舶處于定線制水域、錨地等通航密集區(qū)在航或者錨泊等狀態(tài),當大部分船員下船會導致船舶配員不足而嚴重危害海上安全時,應積極聯(lián)系船舶所有人或者船員服務機構幫助船員維持基本生活,確保船舶安全靠泊。
4.3 建立船舶所有人信譽制度
對于拒絕或者無限期拖延履行義務的船舶所有人,海事部門應及時開展立案調查,對不履行遣返義務的船舶所有人實施行政處罰,并將欠薪船舶所有人情況報部海事局,由部海事局在全國范圍內(nèi)通報欠薪船舶所有人名錄,提醒金融機構、航運從業(yè)者謹慎與此類信譽差的公司合作,營造航運界誠信經(jīng)營的氛圍。針對外籍船舶所有人,除了向全國范圍通報以外,還要向船旗國政府和海事勞工組織總干事通報。
4.4 做好司法銜接
船舶所有人是否積極履行職責直接影響到船員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的關系。當船舶所有人棄船或者惡意欠薪時,海事部門除了主動做好現(xiàn)場監(jiān)督、安全檢查等監(jiān)管工作以外,還應積極做好司法銜接,及時建議船員通過司法途徑解決海上民事糾紛,緊急情況下船員在主張遣返權時可以向海事法院申請訴前保全。
5 結 語
船舶安全配員是海上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船員遣返權利是保障船員平安回家的主要途徑,兩者權利之間的主體、客體迥然不同。當船舶所有人棄船事件發(fā)生后,船員主張的遣返權與船舶最低配員安全的矛盾也隨之而來。如何平衡船員遣返權與船舶配員安全成為當前海事管理亟待解決的難題。盡管船員遣返與船舶配員安全的法律淵源不同,但兩者之間存在關聯(lián)性,既對立,又統(tǒng)一。因此,建議航海界基于權利價位沖突理論對平衡兩者之間權益進行具體研究,完善船員權益與海上交通安全的司法保障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保障船員權益與海上交通安全之間的權利沖突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平華.權利位階論――關于權利沖突化解機制的初步探討[J].清華法學,2008(1):49-65.
[2] 王非.法的價值沖突和協(xié)調[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3] 王丹華.被遺棄海員遣返保障法律機制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