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齊麗娜
1.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中醫(yī)院針灸科,山東濟南 251400;2.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中醫(yī)院急診科,山東濟南 251400
周圍性面癱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面部肌肉癱瘓和單側面神經(jīng)麻痹。在中醫(yī)學理論中,周圍性面癱被歸為“口眼斜”、“口僻”等范疇,與邪氣入侵機體、患者正氣不足、經(jīng)脈失養(yǎng)有關。面癱會導致患者肌肉功能障礙和外觀異常,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該次使用對照分析的方法,將該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50例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實驗,探究究中醫(yī)針灸推拿結合中藥治療面癱的具體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150例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突然發(fā)病,患側面部主要癥狀為口眼斜、肌肉麻木、無法皺眉、額紋消失、鼻溝變淺、眼瞼無法完全閉合、口角下垂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味覺減退、耳后不舒服、聽覺過敏等癥狀。該次研究中,將由外傷、顱內(nèi)腫瘤、腦干病變、腮腺病變等引起的的面癱者排除在外。將150例患者按照病歷編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75例,對照組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齡 27~64 歲,平均年齡(40.67±5.32)歲,體重 48~79 kg,平均體重(60.45±8.58)kg,病程 1~7 d,平均病程(4.13±0.92)d。 觀察組中,男性 43 例,女性 32 例,年齡26~67 歲,平均年齡(44.37±7.72)歲,體重 47~82kg,平均體重(62.45±2.98)kg,病程 2~8 d,平均病程(2.18±1.92)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僅依靠中醫(yī)針灸推拿進行治療,選取地倉、翳風、攢竹、頰車、合谷、下關、四白、陽白幾個穴位進行針刺治療。
辨證選穴:熱證的患者加入入曲池穴;寒證的患者加入風池穴;頜唇溝出現(xiàn)扭曲的患者加入承漿穴;鼻唇溝變淺的患者加入迎香穴。
針灸方式:風池穴、合谷穴使用瀉法;翳風穴使用艾灸;迎香穴、下關穴使用平補平瀉法,其余的各個穴位都使用補法,施針后,留針30 min,每次按進行針灸1 次[1]。
推拿方法:選取穴位為晴明穴、攢竹穴、陽白穴、太陽穴、四白穴,使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在穴位間進行反復推拿,持續(xù)5 min。然后再選穴為太陽穴、下關穴、頰車穴、翳風穴、地倉穴、水溝穴、迎香穴、承漿穴,在穴位間進行反復推拿,持續(xù)5 min。使用手掌大魚際的部位反復按揉患者的前額和面頰,持續(xù)5 min,以手指的指腹部位捏拿患者面部側面肌肉,持續(xù)5 min,每天進行1次推拿治療[2]。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患者按照上述對照組進行針灸和推拿的方法進行治療,在針灸和推拿的基礎上,配合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具體的處方為:防風10 g,白附子 10 g,川芎 6 g,桂枝 10 g,白芷 10 g,僵蠶 6 g,羌活 10 g,蟬蛻 10 g,全蝎 3 g,蜈蚣 2 條,鉤藤 10 g,皂角10 g,甘草6 g。將上述的藥材粉碎混合后加入200 mL清水煎煮,煎煮2次后取剩余的湯汁,分為早晚2次進行服用,1劑/d。2組的患者均治療1個月后進行療效觀察。
按照患者面部的恢復情況進行療效判斷,具體的療效分為以下4個等級。痊愈:患者的面部區(qū)域完全恢復正常,能夠自如做各種表情,沒有口眼歪斜的情況。顯效:患者的面部在完全靜止時沒有異常,面部肌肉的張力正常,面部肌肉的調(diào)動能力有所減弱,在進行表情動作的時候有輕微的連帶。有效:患者的面部區(qū)域在靜止時基本正常,面部肌肉的運用功能減弱,眼瞼在患者用力的情況下可以閉合,但是兩側口角不對稱無效:患者的面部區(qū)域在靜止時也明顯不對稱,上額失去運動功能,用力時,患者的眼瞼也不能完全畢業(yè),口角完全不對稱。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對研究過程中記錄的各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計算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6%,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9.3%,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統(tǒng)計情況[n(%)]
中醫(yī)針灸推拿是治療面癱的最常用方式,臨床療效也獲得了患者的認可,但也會出現(xiàn)療效不穩(wěn)定和見效慢的問題。選擇地倉穴、翳風穴、攢竹穴、頰車穴、合谷穴、下關穴、四白穴、陽白穴等幾個穴位,通過針灸刺激,可以起到調(diào)節(jié)經(jīng)氣的作用。配合各個穴位補瀉手法進行施針,使陽明、少陽等主要穴位的經(jīng)氣疏通,起到治療面癱的作用。面部的推拿按摩,對面部肌肉進行活動和刺激,促進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環(huán),緩解面部癥狀[3]。
在針灸和推拿的基礎上,配合中藥方劑進行治療,處方中以白附子作為主藥,能夠通經(jīng)活絡,祛除風邪,防風、桂枝等為輔藥,可以溫養(yǎng)利水,祛風散寒。在加上川芎、白芷、羌活等多位藥材疏血止痛、消腫化瘀,共同緩解面部癥狀。而蟬蛻、蜈蚣、僵蠶、全蝎等動物藥材,可以進一步通經(jīng)活絡,增強整個處方的藥效。經(jīng)過試驗證實,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6%,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9.3%,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中醫(yī)針灸推拿與中藥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治療面癱的效果更加明顯,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各項面部癥狀,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