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佳輝
紅河州第四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云南開遠 661600
腦卒中患者的偏癱肢體在功能恢復過程中,極易出現下肢痙攣的情況。下肢肌痙攣多為伸肌痙攣,早期康復訓練不當容易導致患側下肢肌痙攣加重,形成誤用綜合征,延緩肢體功能恢復,導致患者步態(tài)異常,表現為走路時出現畫圈步態(tài),下肢站立、行走障礙。康復治療過程中腦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往往較上肢恢復快,但傳統的肌力訓練可能導致肢體異常運動模式出現,以往也常用抗痙攣模式訓練及中醫(yī)推拿治療應用較多,但療效一般。該研究選擇該院收治的2015年2月—2017年12月首次發(fā)病的60例腦卒中后偏癱下肢肌痙攣患者,采用康復綜合運動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下肢肌力進行合理訓練,抑制痙攣模式的出現,有效促進患者下肢站立、行走功能恢復,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住院治療的首次發(fā)病且無明顯精神和意識障礙等嚴重并發(fā)癥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60例 ,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1];均經 CT或 MRI確診;年齡34~56 歲,平均(42.6±10.2)歲,病程 15 d~3 個月;除外既往有骨性關節(jié)炎病變患者,均無壓瘡、急性心功能衰竭、帕金森綜合征等合并癥。腦梗死急性期32例 ,腦出血28例 。痙攣程度以改良的Ashworth(MAS)評定I~Ⅲ級,Brunnstroni腦卒中康復分級在 Ⅱ ~Ⅳ級?;颊呓涹w檢及肌電圖明確有不同程度偏癱下肢肌痙攣,痙攣肌多為關鍵?。难?、股四頭肌、脛前肌、腓腸肌等)。
①康復科臨床護理方法、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用藥相同,即降低顱內壓、神經營養(yǎng)輸注、防治壓瘡及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同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對癥支持治療等;入院后均予良肢臥位、平臥位時偏癱側肢體使用矯形裝置,根據患者功能狀況給予常規(guī)康復治療(床上翻身、坐、站步行、ADL訓練等)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4周為1個療程。
②康復訓練方法。采用康復綜合運動訓練療法,在增強肌力訓練的同時,注重綜合運用PNF技術、Thera-band技術、蹲站坐訓練等技術,結合日常生活中常用功能動作,引導患者進行多肌群、多關節(jié)參與的對角線螺旋運動。開始時被動運動、主動助力運動動作平緩柔和,肌力、運動控制能力增強后,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循序漸進、適度訓練、無痛訓練,給予適當的指導或監(jiān)護,運動速度、頻次、治療間隔時間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達到安全有效的康復目的。治療時間 30 min/次,1 次/d,5 次/周,總共治療 4 周。
60例患者均由該科治療師長分別于治療開始前及療程結束后進行相應評定。以患側下肢髂腰肌、股四頭肌、腓腸肌為觀察部位。肌肉痙攣程度用改良Ashworth分級0~Ⅳ級評定,為數據統計便利,將評價等級0~Ⅳ級對應量化為1~6分[2]。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定采用 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BI)。
資料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各項評定結果均以(±s)表示,治療前及治療后所采集數據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后患者患側下肢MAS評分、Barthe1指數的變化評分,見表1。
表1 60例患者治療前、后MA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s),分]
表1 60例患者治療前、后MA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s),分]
注: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P<0.05。
時間MAS評分髂腰肌 股四頭肌 腓腸肌Barthel Index治療前(n=60)治療后(n=60)2.60±0.78 0.87±0.76 2.75±0.39 1.10±0.58 2.36±0.15 1.83±0.62 55.16±5.55 75.73±5.24
痙攣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Lance(1980)對痙攣定義的描述“痙攣是一種以速度依賴性的牽張反射興奮性增強、腱反射亢進為特征的運動障礙,是上運動神經元綜合征的陽性表現”[3]。腦卒中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隨著康復治療介入癱瘓肢體肌張力逐漸恢復,從一開始就會導致患者的運動方式出現錯誤的傾向。不適當的康復訓練可能會導致患肢肌肉緊張并引起痙攣。癥狀為上肢屈肌痙攣和下肢伸肌痙攣。此時患者首先關注的是下肢行走功能的恢復,往往采取不適當的活動模式,從而使患側下肢主要肌群間肌力嚴重失衡,出現常見的典型下肢伸肌痙攣,可能給后續(xù)的康復治療帶來許多困難。從臨床觀察中發(fā)現,很大一部分腦卒中患者下肢痙攣缺乏早期正確的治療,導致該模型的出現。綜合康復運動訓練能改善腦卒中后偏癱肢體肌肉痙攣的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療效明顯可靠。從康復治療開始,對腦卒中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訓練,以對抗偏癱痙攣。被動運動可以放松偏癱患者的痙攣肌,減少過度的肌肉緊張,緩解攣縮狀態(tài),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主動運動通過肌肉泵的作用有利于靜脈血回流和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可增加肌肉張力,減少因長時間臥床導致發(fā)生壓瘡的機會。正確的被動與主動活動相結合可抑制痙攣模式的出現,有效防止習得性失用得發(fā)生。綜合運動訓練有別于傳統的肌力訓練,注重綜合運用PNF技術、Thera-band技術、蹲站坐訓練等技術。PNF技術利用牽張、牽引、關節(jié)擠壓和施加阻力等本體刺激,應用螺旋對角運動模式,再控制神經肌肉運動,來促進運動功能的康復。是肢體、軀干和頭部等多關節(jié)、多軸位的螺旋對角旋轉的運動模式;通過發(fā)展本體感覺促進運動,同時注重運動的控制;可通過被動或主動運動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thera-band訓練技術通過漸進式彈性阻力訓練系統,有效改善下肢肌痙攣所致運動障礙。蹲站訓練與日常生活中蹲起動作相似,主要訓練增強股四頭肌肌力,強化膝關節(jié)控制能力,改善步態(tài)及步行功能。康復綜合運動訓練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重建新的運動投射區(qū),使之不斷完善從而逐漸具備發(fā)放運動神經沖動的功能,讓喪失運動功能的肢體通過訓練重新獲得正常運動模式,并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得到強化和維持,減輕腦卒中后偏癱患肢肌痙攣狀態(tài),改善下肢步行功能,最終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