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超聲科 (河南 鄭州 450008)
2.河南省腫瘤醫(y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08)
3.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超聲科(河南 鄭州 450008)
王錦玉1 杜 峰2 吳 剛3
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超聲造影通過對組織血流灌注情況反映在腫瘤及淋巴結良惡性診斷中應用較多[1-2]。另外CT臨床應用也較多,具有高分辨率、后處理技術強大等特點。但目前關于超聲造影或CT對甲狀腺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患者術前頸部淋巴結轉移相關研究較少,而關于兩者診斷效果比較更甚。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確診的175例PTC患者術前CT、超聲造影資料,主要比較兩者對PTC術前頸部淋巴結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收集本院2015年~2017年6月收治的PTC患者175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術前均接受頸部CT、超聲造影檢查,影像學資料均完整。其中男40例,女135例;年齡18~78歲,平均(43.28±2.46)歲;腫瘤直徑0.3~6.0cm,平均(2.42±0.35)cm;其中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腫瘤直徑1cm及以下)58例;手術類型:患側腺葉、峽部切除48例,患側腺葉、峽部及對側次全或近全切除70例,甲狀腺葉全切除(雙側甲狀腺癌)57例。
1.2 檢查方法
1.2.1 CT檢查:德國西門子64排128層螺旋CT機,選擇仰臥頸部過伸位,由顱底掃描至胸廓入口,涉及到甲狀腺、氣管等部位;掃描時叮囑患者屏氣且不可吞咽。先常規(guī)平掃,相關參數:管電流80mA,管電壓120kV,層厚5~10mm。常規(guī)平掃后行CT增強掃描,于肘靜脈經由高壓注射液注射優(yōu)維顯80~100ml,速率2~3ml/s,注射后25d動脈期掃描,65s行靜脈期掃描,對CT平掃、增強掃描者后處理包括血管、氣管等重建。
1.2.2 超聲造影飛利浦IU22超聲診斷儀,造影劑為意大利Bracco公司生產的SonoVue,六氟化硫微泡為其主要成分,應用前經由生理鹽水5ml溶解造影劑凍干粉末。先對甲狀腺、頸部淋巴結常規(guī)超聲檢查,確定切面并固定探頭,叮囑患者平靜呼吸后轉換成超聲造影模式。于肘部淺靜脈經由20G套管針穿刺構建通道,快速團注SonoVue混懸液1.2ml,隨后快速推注生理鹽水5ml以沖管,同時計時器啟動,盡量保持觀察切面不變,實時觀察給藥后180s動態(tài)圖像且儲存。對造影病灶大小等情況明確標識,重點評估時間-強度曲線(TIC),包括峰值強度(PI)、達峰時間(TP)、曲線下面積(AUC)等指標。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理結果術后病理結果顯示175例PTC患者單側發(fā)病75例(單發(fā)67例,多發(fā)8例),雙側發(fā)病100例(單發(fā)18例,多發(fā)82例),伴微小鈣化153例。其中實性病變170例,囊性病變2例,混合性病變3例。所有患者均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病理證實頸部淋巴結轉移80例(45.71%),其中VI區(qū)淋巴結轉移78例。
2.2 CT、超聲造影診斷PTC價值CT診斷PTC符合率與超聲造影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超聲造影診斷PTC符合率比較
2.3 CT、超聲造影診斷術前頸部淋巴結轉移價值CT診斷頸部淋巴結轉移符合率與超聲造影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T、超聲造影診斷術前頸部淋巴結轉移符合率比較
2.4 PTC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CT表現(xiàn)術前CT檢查、術后病理證實53例PTC伴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中,有明顯鈣化26例(其中顆粒狀鈣化20例,乳頭狀鈣化4例,不規(guī)則鈣化2例);淋巴結有囊性變22例,其中囊壁內可見乳頭狀強化14例;轉移淋巴結邊緣規(guī)則50例,邊緣模糊或融合趨勢3例。PTC伴淋巴結轉移CT圖像見圖1-4。
2.5 頸部淋巴結轉移超聲造影特征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造影模式、造影峰值強度、灌注區(qū)、邊界、灌注面積同灰階面積相比與非頸部淋巴結轉移者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PI明顯大于非淋巴結轉移者(P<0.05),見表4。
表3 頸部淋巴結轉移與否患者超聲造影表現(xiàn)比較(n)
表4 頸部淋巴結轉移與否患者超聲造定量分析指標比較(s)
表4 頸部淋巴結轉移與否患者超聲造定量分析指標比較(s)
組別 P I T P A U C頸部淋巴結轉移(n=5 9) 2 4.2 8±9.1 5 2 3 0 6 2.0 2±6 1 1 7.8 9 6.1 4±2.1 3非頸部淋巴結轉移(n=1 1 6) 2 0.4 2±7.9 0 2 4 2 0 6.1 3±5 1 2 0.4 5 5.8 8±2.0 6 t 2.8 9 1.3 1 0.7 8 P <0.0 5 0.1 9 0.4 4
圖1-2 為同一患者,PTC伴雙側中央淋巴結轉移,圖1為CT常規(guī)平掃圖像,顯示兩側中央組多發(fā)淋巴結增大,右側邊界模糊;圖2為矢狀位重建圖像。顯示瘤體分布在右側甲狀腺中下極,可見簇狀淋巴結。圖3-4為同一患者,PTC伴右側中央淋巴結轉移,圖3顯示氣管右前方小結節(jié)影(白色箭頭所示);圖4為冠狀位圖像,顯示結節(jié)最小徑/最大徑在1/2及以上(白色箭頭所示)。
超聲檢查為PTC篩查最常見手段,具有無創(chuàng)、可重復性強、操作簡單、經濟實惠等特點[3],包括常規(guī)超聲、彩色多普勒顯像、超聲造影等。其中常規(guī)超聲通過對腫瘤大小、鈣化等反映在判斷PTC及其頸部淋巴結轉移與否上有一定的提示意義,腫瘤越大、實性極低回聲、鈣化等特征提示可能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現(xiàn)象。但常規(guī)超聲上述特征中缺乏敏感度、特異度高的指標,單純依據某一個特征易誤診或漏診。彩色多普勒雖能顯示病灶內血流情況,但其空間分辨率受限,對微血管血流信號難以顯示。超聲造影對病變內微血管信號可較好的反映,能動態(tài)觀察血流灌注情況。超聲造影常見定性指標包括造影模式、造影峰值強度、灌注分布均勻與否、灌注面積等,而定量通常通過TIC描述,包括PI、TP、AUC等指標[4]。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非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轉移者造影峰值等/高強度顯著高(74.58%vs 31.90%),與相關報道[5]結果基本一致。提示造影峰值等/高強度比例越大,頸部淋巴結轉移風險越大。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非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轉移者向心性、混合性造影模式所占比例顯著大,灌注邊界相對不清晰,灌注面積同灰階面積相比等同比例更小??梢奝TC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超聲造影呈現(xiàn)出向心性/混合性增強、造影峰值等/高強度、邊界多不清等特點。另外,本研究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PI比非轉移率顯著高,而TP、AUC比較無差異性,進一步提示頸部淋巴結轉移等/高強度,同時反映出造影劑灌注速度與非淋巴結轉移慢。
CT在甲狀腺疾病診斷中應用較多,其能彌補超聲受組織氣體等影響,且甲狀腺血運豐富,含碘量高,CT上顯示其密度比周邊肌肉等組織顯著高,便于鑒別甲狀腺與周邊組織[6];同時通過對管壁是否光滑、病灶接觸血管面積超過一半與否等顯示便于腫瘤、轉移淋巴結與鄰近組織關系判斷[7]。另外CT可準確顯示淋巴結分布位置、范圍等,為頸部淋巴結清掃范圍確定提供參考[8-9]。PTC在CT上常表現(xiàn)出甲狀腺體積增大、腫塊浸潤性生長、顆粒狀鈣化等特點,且合并頸部淋巴結轉移時,CT上表現(xiàn)出囊性變、囊壁內乳頭狀結節(jié)強化或顆粒狀鈣化征象。本研究結果顯示CT對PTC診斷符合率84.37%,對頸部淋巴結轉移診斷符合率71.62%,與超聲造影診斷的80.00%、75.64%無顯著差異,可見CT、超聲造影對PTC及其頸部淋巴結轉移診斷準確率相當,兩者各有優(yōu)劣。
綜上,64排螺旋CT與超聲造影在診斷PTC及其術前頸部淋巴結轉移上均有一定的意義,各有優(yōu)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