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茹
【摘 要】新課程高考全國卷直接考查時間或涉及時間信息和時間概念的試題很多。高考復習中運用時間軸不僅方便教師教學,也有助于學生的復習記憶,進一步強化對相關歷史知識和歷史概念的理解、辯識、掌握,從而提升歷史學科復習效果。
【關鍵詞】高考全國卷;時間軸;歷史概念;學科復習
縱觀近幾年全國卷對時空觀念的考查情況,2013年全國卷36題中有14題,占39%;2014年全國卷36題中有16題,占44%;2015年全國卷24題中有15題,占63%;2016年全國卷36題中有24題,占67%;2017年全國卷36題中有20題,占56%??梢?,“時空觀念”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高考試題考查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歷史時間仍是高考試卷的重要元素。
針對高三年歷史復習中學生普遍存在的知識點散亂,時空概念混亂等問題,在高考復習中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運用時間軸,將通史與專題結合起來是十分必要的。具體做法是,適當打亂專題結構和教材順序,以時間為主線,以歷史階段為依托,運用時間軸,把《考試說明》要求的知識點按時序一一對應到歷史階段中去,最后再歸納本階段的專題。
例如,在復習“先秦時期”時,畫出時間軸:
先秦時期階段特征:中華文明的開端
必修一:政治 宗法制 分封制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必修二: 經濟 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商業(yè)的發(fā)展
必修三:文化 百家爭鳴 孔子、孟子、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這樣做一目了然,再對照《考試說明》,把三本必修有關先秦時期的政、經、文所有考點一一對應到里頭,從而對先秦時期有一整體的概念,強化對相關具體考點的認識定位。
又如中國近代史。指的是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其中,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點,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大階段。用時間軸表示:
勾勒出宏觀的歷史框架之后,應將大的階段再進一步細化,充分利用時間軸呈現每一個考點。如此有利于更直觀、深入地認識歷史階段特征,學會從政、經、文等多個角度對歷史階段特征準確加以歸納,實現通史和專題的有效鏈接。仍以中國近代史為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第一階段可作如下細化:
以此類推,復習中國現代史的時候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在世界近現代史復習時則可按照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劃分如下幾個時期:
在使用時間軸的時候需要注意:
1.歷史階段的劃分應當科學、清晰。這就有必要先明晰界定時期的標準,比如以人類科技進步為線索,或以社會轉型、以朝代更替、以標志性事件等為標準,避免就事論事,關鍵在于弄清楚時間軸上各事物的遞進關系或前因后果。
2.以課標為靈魂,以《考試說明》為主題。小小線段不可能包羅萬象,毫無主次輕重只會適得其反,使學生原本不夠清晰的思維更加混亂,因此應緊緊圍繞課標和《考試說明》,將其要求的知識點對號入座,才能有的放矢。
3.中外串聯(lián),注意比較歸納。時間軸呈現的是縱向的歷史,復習時需要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歷史階段特征,對同一時期或相同類型的歷史事物作橫向比較,從而加強視角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復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