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長淵
【摘要】本文從“課前策動”的詞義出發(fā),具體闡述了“課前策動”在專題復習課這一課型中實施的必要性及專屬特點,提出了在該課型中課前策動設計的基本框架,并從實踐研究的角度提供了具體方案,為相關研究及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課前策動 專題復習 框架 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106-02
一、有關“課前策動”的詞義解釋
“課前”,當然是指正式上課之前;“策動”,是指謀劃鼓動,謀劃發(fā)動。從個人的理解看,課前策動是指在上課之前通過一種有目的的謀劃,發(fā)動學生圍繞特定學習內容整合生活經(jīng)驗和心理體驗,開展資料收集、問卷調查、社會訪談等活動來完成有關的課前“作品”,做好充分的課堂資源準備,并通過課內的展示、整合與運用,更全面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體性,從而更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其理想的效果形態(tài),是如陳老師所描述的“四動”教學模型:“課前策動”——“個體靈動”——“多維互動”——“課后行動”。
二、在《思想品德》專題復習課中進行課前策動的必要性
在專題復習課中,在學生已有的較充裕和扎實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有效的課前策動引導學生建立知識與生命體驗、生活見聞的聯(lián)系,是一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過程,不僅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知這些體驗和事件有幫助,也會反過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加強內化和運用水平。
專題復習課作為九年級為應考而產生的復習課型,一般出現(xiàn)在“第二輪”復習中,具有課堂容量大,目標集成度高的特點,往往不容易上好,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傾向兩個極端:要么是傾向于一種知識再認再現(xiàn)的“炒冷飯”,無非是多一些主觀題型的訓練,成為變相的“鞏固知識”。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形,其結果往往會讓學生感到“簡單重復”而厭煩;要么可能會在把某個專題網(wǎng)撒開后只是由老師作為主角泛泛而談,缺失了學生自主聯(lián)系知識與社會熱點、時政熱點的發(fā)揮主體能動性的機會和體驗,知識運用和能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師“灌輸”而不是生成的結果,內化的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也更加談不上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再升華。有效的課前策動有助于盡可能防止這兩種傾向的產生,能在調動學生充分參與的情形下,在課前做好相關的知識準備和活動準備,學生對課堂“有備而來”,更好地參與和完成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的探究活動,實現(xiàn)更深層次的能力增長,同時也有利于帶動情緒、激發(fā)情感,升華價值觀。
三、在專題復習課中運用課前策動的特點
不同的課型,課前策動的方式、重點和方向當有所不同。在新授課中,課前策動的方向應該側重于發(fā)動學生通過搜集或制作各種有效的資源,通過有組織的課堂展示和運用,去體現(xiàn)或說明或得出觀點,其基本途徑是“材料準備(包括非文本材料)→課堂活動→結論生成”的方式;而在專題復習課中,由于相關觀點是學生已經(jīng)學習和證明過的,經(jīng)過第一輪基礎知識復習后,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知識的深化理解和靈活運用,因此其基本途徑是“已知觀點→材料組織→課堂活動→能力提升”的流程,更加突出“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意圖。
四、專題復習課中課前策動方案的基本設計框架
九年級專題復習課的目的一般都非常明確,主要是以特定的時政或社會熱點為載體,整合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群,使學生能夠發(fā)散而又系統(tǒng)地整理知識,準確而又靈活地運用知識,其課前策動的主要內容是激勵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根據(jù)自我理解力尋找與知識有關的各種素材,進行初加工后建立兩者間的有機聯(lián)系,其策動方案的基本框架應大致包含如下內容:
(一)導語
導語部分主要是指出本專題內容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意義,以及本專題在考試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考核方式,提出激勵性的期望。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起激發(fā)興趣、激起重視、激勵士氣的作用。
(二)課內知識儲備與歸納整理
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與本專題有關的知識,進行閱讀、理解和記憶,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建立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群。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進行專題復習的基礎。
(三)素材收集
組織和指導學生圍繞相關的知識,提供方式和途徑去搜集相關時政或其他鮮活素材(文本、圖片、視頻、調查問卷及結果等)。這是課前策動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是課前策動的主要步驟,也是學生最需要花時間和精力的。
(四)搭建素材與知識的聯(lián)系
引導學生將自己收集的素材與自己儲備的知識通過圖表、連線或其他方式進行初步聯(lián)系,搭建“事”與“理”的橋梁。這一環(huán)節(jié)設置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前期思考和發(fā)散思維。
(五)自主設問
指引學生圍繞自己所搜集的某一兩個典型素材和本專題涉及的相關知識,根據(jù)學生自己的“被考”經(jīng)驗,設計若干個合理的問題,并自己擬定基本答案,為課堂上進行互動交流作準備。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學生對材料和知識都有較全面而準確的認知為前提,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綜合訓練與考察。
從實踐效果看,由于學生的參與延伸到課前,在課堂上手中“有料”,使得整個復習過程不是老師單肩挑主角,而是有更多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顯。學生在完成課前策動任務時,不僅回顧了知識,也動腦思考了知識的運用,熟悉了有關素材,與沒采用課前策動的課堂相比較,其知識的內化程度更高,課堂參與度更廣,知識運用能力更強。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則有許多需要關注的可能影響全局的細節(jié)需要我們注意解決:一是課前策動要求學生有比較充裕的準備時間和基本的搜集資料的條件,這對正處于緊張復習階段的學生而言,是比較難以保證的,必須事先做好調查和鋪墊;二是對學生的動員必須比較到位,否則由于會由于部分學生“不買賬”導致指定的動作落實不到位,策而不動,就會使課堂教學反而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不知照顧哪部分學生好;三是在學生經(jīng)過課前策動已經(jīng)有較好準備的前提下,教師一定要找準自身定位,做好充分預案,以“組織者”的角色出現(xiàn),主掌“引導”和“調控”功能,讓學生認真準備的東西得以充分運用,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茂棠.課前策動策略的運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