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紅霞
摘要:身體形態(tài)是身體的外部形狀和特征,一般是由長度、圍度、重量及其相互關系表現出來的。實驗選取山西大學商務學院2013級參加健身秧歌俱樂部選項課的25名女大學生作為實驗干預對象;干預內容為國家體育總局創(chuàng)編的第四套健身秧歌規(guī)定套路;時間為12周,每周3次。干預結果顯示:25名女大學生參加12周健身秧歌干預后,身體形態(tài)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特別是表現在體重、腰圍和臀圍三項數值變化較明顯;身高、胸圍、大臂圍和大腿圍也有一定的改變。實驗結果表明:長期參加健身秧歌鍛煉能夠很好地改變女大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
關鍵詞:健身秧歌規(guī)定套路女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干預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1839(2018)7—0086—03
1 前言
健身秧歌規(guī)定套路是國家體育總局面向全國推廣的優(yōu)秀健身運動項目,以秧歌為基礎,根據人體的生理規(guī)律,使運動和舞蹈相結合,共同創(chuàng)編而成的,但又區(qū)別于傳統秧歌。健身秧歌保留了傳統秧歌“扭、擺、走”的特點,以“扭”的動作為主線,結合手腳的擺動,融合了民族音樂等元素。第四套健身秧歌運動強度適中,舞姿優(yōu)美,有較強的感染力。目前,山西省部分高校已把健身秧歌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列入到體育選項課上,在課上深受女大學生的喜愛。本研究根據第四套健身秧歌規(guī)定套路的動作特點和運動強度,分析參加健身秧歌鍛煉對女大學生表現在身體形態(tài)的身高、體重、胸圍、腰圍、臀圍、大臂圍和大腿圍的變化,為在校大學生選擇體育選項課和終身體育鍛煉,提供有利的實驗依據。
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實驗選取山西大學商務學院2013級參加健身秧歌俱樂部選項課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人數為25人。選擇協調性、樂感和身體素質較好的一個班為干預實驗班。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以“健身秧歌規(guī)定套路”“身體形態(tài)”和“干預”為關鍵詞,查閱了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和碩士學位論文等,為本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論依據。
2.2.2 實驗干預法
2.2.2.1 干預時間
實驗干預時間為2015年4月一2015年6月,共計12周,每周干預3次,每次60分鐘,每次干預的時間均在下午的4:30—5:30分完成。
2.2.2.2 干預內容
干預內容選取國家體育總局創(chuàng)編的第四套健身秧歌規(guī)定套路。
2.2.2.3 干預場地
為了不受天氣和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實驗場地選擇在學校室內健身秧歌教室進行。
2.2.2.4 干預指標
干預指標選擇了能夠反應女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的身高、體重、胸圍、腰圍、臀圍、大臂圍和大腿圍度的相關指標進行干預實驗。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第四套健身秧歌動作特征分析
全國第四套健身秧歌規(guī)定套路,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東膠州秧歌,頒布于2008年,整套動作時間為4分49秒,音樂速度在每分鐘98拍,整套動作共計472拍,
每分鐘心率均在140-160之間,動作速度以一拍一動和一拍兩動為主,整套動作速度較快,動作路線由25次直線變化、6次對角線變化和3次弧線變化組成;成套動作中轉體變化較多,分別是用到轉體90°共5次,轉體180°共11次,轉體360°共7次,累計轉體次數23次。動作結構由前引動作、基本動作和結尾動作組成。動作風格則是具有魯南特色的舞蹈形式,道具以單手持扇為主,動作特征即粗曠又柔美,具有剛柔相濟和細膩奔放的藝術風格。健身秧歌是一項適合大學生鍛煉身體、減肥痩身和娛樂表演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
3.2 第四套健身秧歌干預前后女大學生身體形體的變化
3.2.1 第四套健身秧歌干預前后女大學生身高與體重的變化
由表1可以看出:25名女大學生經過12周健身秧歌干預鍛煉后,表現在身體形態(tài)的身高與體重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表現在體重方面變化很明顯,干預后比干預前,平均降低了3.04kg,這一數據出來后,對幾位原來體重基數較大的女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了解到在干預期間,她們對飲食要求很高,三餐規(guī)律進食,多喝水,不吃油炸食品,特別是鍛煉后,又累又餓,絕不能暴飲暴食;而表現在身高方面,干預前后,成績變化不是很明顯,平均提高了0.20m,這與干預鍛煉時間和發(fā)育階段有很大關系,大學生的平均年齡在19-23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骨發(fā)育,處在緩慢和閉合階段,所以,12周干預時間較短,不能很好地反應出大學生的身高變化。
3.2.2 第四套健身秧歌干預前后女大學生圍度的變化
由表2得知:25名女大學生經過12周第四套健身秧歌干預后,表現在圍度方面的五項成績都發(fā)生變化,特別是表現在腰圍和臀圍兩項指標變化較大,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平均成績分別降低了5.44cm和1.40cm;而胸圍、大臂圍和大腿圍度與腰圍和臀圍相比降低幅度較小,分別是0.90cm、1.04cm和0.60cm。以上七項數據說明:健身秧歌運動量大,動作特征以腰部的“扭”為主,長期參加鍛煉,具有減肥塑形之功效。在查閱文獻時發(fā)現:研究者儲亞娟和張惠春在研究健身秧歌對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和生理機能的影響時,實驗數據也證明了經常參加健身秧歌鍛煉能有效改善女大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
4 結果與分析
4.1 長期參加健身秧歌鍛煉可有效改善女大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
第四套健身秧歌動作特征主要以“扭、擺、走”為主,“扭、擺、走”看似動作簡單,但是,要在手臂的擺動、腰部的扭動、膝關節(jié)的屈伸和音樂節(jié)奏的快慢下共同完成,是很消耗人體能量,減少脂肪堆積和改善鍛煉者的身體形態(tài)。干預實驗組經過12周第四套健身秧歌干預后,七項指標均有所變化,表現在體重、腰圍和臀圍的變化較大,其余四項指標身高、胸圍、大臂圍和大腿圍度變化較小,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1)參加12周健身秧歌鍛煉是不能夠很好的達到減肥塑形的真正效果,減肥塑形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2)健身秧歌的揮臂和持扇繞腕動作幅度較大,對減少大臂脂肪堆積有很好的作用,測試數據顯示,大臂圍度變化不是很明顯,和鍛煉者鍛煉時的力度有關,在鍛煉時,長期的舉扇和轉扇,鍛煉者會感覺到手臂酸痛難忍,所以,在鍛煉時手臂動作沒有發(fā)揮出上舉的幅度和動作的力度,動作幅度的降低,也是阻礙大臂圍度變化較小的原因之一。所以,鍛煉者在參加健身秧歌鍛煉時,要根據動作的特征和要求,認真完成,才能達到鍛煉和塑形理想目的。
4.2 長期參加健身秧歌鍛煉可有效改善女大學生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女大學生在選修體育選項課前,都認為健身秧歌就是節(jié)假日鬧紅火的一種民間秧歌,腳走簡單十字步,手舞大紅稠,臉涂紅臉蛋蛋,配合簡單隊形變化的那種傳統秧歌。可是真正學習了健身秧歌課程后才發(fā)現,健身秧歌有別于傳統秧歌,它是把一些舞蹈動作和秧歌步伐結合起來,編排出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秧歌。對于協調性較差的學生來說,動作簡單不易學,需要鍛煉者手、腰、胯、膝關節(jié)和腳的動作同時進行。這對于協調性和柔韌性較差的女大學生來說,是很難完成的。學生們必須在課上不停地琢磨和練習動作,課下研究教學視頻方能完成選修內容。走訪學習健身秧歌俱樂部一年后的學生,整體反應參加完健身秧歌鍛煉后,原本不協調和僵硬的身體也變得靈活與協調了。所以,經常參加健身秧歌鍛煉會改變鍛煉者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4.3 長期參加健身秧歌鍛煉可有效提高女大學生的自信心
健身秧歌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一項民間藝術舞蹈,動作既簡單又大方,在民族音樂配合下完成秧歌動作,能很好地表現出鍛煉者的喜悅情感和對美的感悟。健身秧歌的扭、擺、走不僅能體現出女性的嫵媚特征,而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女性的氣質。據課后觀察,參加健身秧歌鍛煉的女學生性格更加開朗、擁有更多笑容,甚至穿著打扮也會越來越有品味。她們在公眾場合少有東方女性的羞赧,而是更加敢于表現自己。所有這些都表明,參加健身秧歌鍛煉能夠有效提高女大學生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董焱.從健身秧歌的編創(chuàng)淺析大眾健身舞蹈的發(fā)展趨勢[J].體育文化導刊,2006,46-48.
[2]魏永,王曉紅.第三套全國健身秧歌規(guī)定套路對女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6)226-230.
[3]李娜娜.健身秧歌對老年肥胖女性減脂效果的影響[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12.
[4]儲亞娟,張惠春.健身秧歌對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和生理機能的影響[J].浙江體育科學,2009(6):103-105.
[5]李艷杰,林軍.女大學生健身秧歌鍛煉的能量消耗實證研究——以南京農業(yè)大學為例[J].運動人體科學,2015(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