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雰
【摘要】“體驗式”教學法是在寬松的情境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通過學生對自身體驗的省思來進行學習并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獲得自主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模式。論述了體驗教學的內涵、策略、過程及構建該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生物 教學 體驗式教學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27-02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對于生物這門課程的學習,大部分的學生仍然是停留在記憶的層面,不能做到很好的理解和參與,導致學習效率比較低,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夠,滿足不了新課標對教育的要求。而體驗式教學對于高中生物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新,通過構建出的情境加深學生們的參與度,能夠使得他們主動的參與到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中,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生物的學習,對于生物教學的全面開展有著明顯的積極意義。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讓學生在經歷和“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領悟,在反思中重構自己的經驗,形成自己的行動策略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其核心是體驗學習理論。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親身體驗”與“自我反思”,即通過“親歷”與“反思”,將所學的知識內化到學生主體的知識體系與情感體系之中,使“體驗”成為學生有意識的自我認識活動。
二、體驗式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一)情境與情感體驗
教師根據(jù)學習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這是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習活動的定向階段。激發(fā)動機是體驗式教學的啟動階段,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具有活力、指向、選擇、維持、強化的功能。那么,情境如何創(chuàng)設呢?利用生活實際設計情境。把書本上的抽象知識還原為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情境,可以改變知識給人的枯燥乏味的印象,便于學生理解、體驗。①來源于日常生活類情境。學習滲透作用的情境材料,如“腌咸菜”或“涼拌黃瓜”等;②生產實踐類情境。學習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情境材料,如“北海暑期休漁及捕漁期”??稍O計模擬情境。模擬情境就是讓學生處在一個虛擬的情境中獲得知識和感悟。
在生物教學中,有許多微觀和生理方面的知識沒有辦法在生活中找到適合的情境,這時需要設計模擬情境。如科學實驗類情境:學習生物膜系統(tǒng)功能的情境材料“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實驗”,由于實驗條件和實驗經費的限制,不可能有太多的現(xiàn)實情境??紤]到高中生的生活經歷已比較豐富,對文字、圖表等也有了較強的理解能力,高中課程情境教學的情境材料應以文字、圖表和影視的形式為主,并盡可能再現(xiàn)類似真實的情境。
(二)過程與實踐
體驗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這是體驗式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體驗,我們覺得應把知識放在問題中、放在情景中、放在現(xiàn)實中,因為感知、活動、生活是形成體驗的直接途徑。對于問題,可以是教師根據(jù)學習目標提出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模仿提問,或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情境提問,還可以是在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
例如,對劇烈運動體驗進行思考:為什么運動加快時會上氣不接下氣、心跳特別快,運動時血液中的氧、二氧化碳與pH是怎樣變化的,ATP的產生途徑有哪些,運動結束為何常腰酸腿疼等?“問題是教學的心臟?!睂W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通過自身的體驗,才能掌握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教師要圍繞“問題解決”的各個階段,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能啟迪學生思維、促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使問題得以解決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覺地為解決問題而充分體驗情境,并指導學生體驗的途徑和方法,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三)形成體悟
我們知道,在學生通過問題、情境、實踐對知識進行充分體驗后,必然會對所學知識獲得一些感性認識,對知識產生領悟,進而生成意義,促進認知結構的形成。但是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后所獲得領悟是否有助于認知結構的形成,我們可以讓學生間先進行交流,然后再借助對問題的分析來促成學生的領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個人的認知與發(fā)現(xiàn)總是有限的。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應提倡民主、友好的合作學習,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者協(xié)作、交流的氛圍和條件,讓學習者彼此間就各自的發(fā)現(xiàn)、體驗進行交流,讓他們在這兩方面進行相互啟發(fā)與借鑒,有利于它們更全面深入地體驗。
(四)共享體驗
體驗內化階段是體驗學習的關鍵,是個體通過反思、同化或順應等方式將親歷中對事物、知識的感知內化為自身觀念的過程。合作是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學思想的課堂教學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交流是主體意識形成的重要條件。在合作與交流中能促進學生的體驗內化,加深理解,解決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努力做到: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寬松、愉快的氛圍,師生間以對話、包容、平等、共享的關系相處,讓學生在對知識形成一定程度的領悟之后大膽質疑,勇于求異;讓學生積極自主地探索、學習生物,對同學的領悟發(fā)表不同見解,在他人的言論中得到啟發(fā),產生新的觀點,在互動、合作中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同時,同學、師生間能相互釋疑,敢于辯論,敢于“挑戰(zhàn)”,并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比較、聯(lián)想與歸納,從而在互相交流中鞏固認知,解決問題,體驗到學習的進步。
(五)成就體驗
評價問題在課程實施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診斷的作用。評價是激活學生思維的有力措施和方法,決定學生體驗的方向和價值,是體驗的“結果”。反饋外化應貫穿于整個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反饋的結果適時調整教學,最后再引導拓展,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會學習。以上教學策略有的是可以循環(huán)往復的。因而在具體應用時,還需加以創(chuàng)造性轉化,即要根據(jù)教師自身素質、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等方面的特點進行教學,而不是機械地搬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中心和主宰一切的知識權威,而是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中體驗自主、體驗過程、體驗創(chuàng)新、體驗成功,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莉娟.基于行程式評估的體驗式教學方法的探析——以《電子商務案例分析》課改為例[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09):77-78.
[2]張倩.構建體驗式教學的路徑探析[J].技術與市場,2016,(04):216-217.
[3]孟麗,唐玲萍,楊穎.基于體驗式教學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改革探析[J].中國培訓,2015,(2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