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王湘蓉 呂 虹 攝影記者:周少凱
韋鈺:所有的教師、所有的家長,都需要學習腦科學的一些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搞清楚了,對腦科學就有了基本的了解,進入腦科學研究領域就不會在方向上出錯。所以在教師培訓、家長培訓中首先要普及有關腦科學的核心概念,依據腦科學研究建立的教育理念更有說服力。這次“腦科學與教育”論壇,來了這么多教師、這么多教科院的研究人員,我覺得是很難得的機會。如果能夠推動這些大城市的教科院、所開始行動起來,我們的教育一定會產生非常大的變化。十幾年前,美國政府公布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強調了教育的實證研究,并且還為此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政府規(guī)定,對不是基于實證研究的教育改革,不能使用納稅人的錢。所以,我們一定要有緊迫感。我們要有具體的工作計劃,先改變觀念,然后跟具體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神經教育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這是一個影響教育發(fā)展的關鍵事件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全球正處于向智能社會轉型的深刻變革中。以腦科學為基礎的教育研究,正逐步從科研實驗走向實踐應用,深刻影響著教育的形態(tài)。當下,學習環(huán)境、教學方式以及教育治理都面臨著從傳統(tǒng)向智能的轉變。這一過程充滿著機遇與挑戰(zhàn),只有讓教育從經驗判斷走向實證研究,才能共建更好的教育未來。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由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成都、沈陽、深圳、武漢、青島等二十多個城市教科院共同組建了“大城市教科院聯盟”。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育智庫作用,推動國內教育領域腦科學科普以及應用研究,進一步探討未來教育變革的深刻內涵,聯盟于2018年7月6日到8日,聯合《教育家》雜志在青島隆重舉辦了“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一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論壇。
圍繞“科學改變教育”的年會主題,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東南大學、西南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體育學院、香港大學等科研院(所)、大學的專家學者,與來自全國各地的1300余名老師、校長一道,聚焦兒童青少年腦與心智發(fā)育和提升的新機制、新機理,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時代個體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新方法、新方式。并就“兒童青少年腦發(fā)育全景圖譜”“腦科學與學習變革”“腦科學與情緒調控、社會性發(fā)展”“腦科學與學科教學”等主題展開了討論。多位專家及與會代表表示,這次會議將成為影響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關鍵事件。
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表示,神經教育學的出現有助于我們接近人腦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助于在實證基礎上來研究人的發(fā)展,從而研究教育規(guī)律。教育實質上就是在構建人的腦。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知情的決策者。對教育者而言,正確地認識腦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知道如何正確地“因材施教”。她強調,要抓住學前教育這個重點,把腦科學應用在教育教學當中。韋鈺期望借助此次學術年會,真正推動腦科學的科普。她呼吁所有的教育人要承擔起責任和使命,堅持做下去。要有系列活動,要協(xié)同一起做,大學教授、研究者、一線教師、教研員聯合起來;要抓住關鍵點,從學前教育開始,從學習方式的變革開始;打開眼界,關注領域的前沿信息。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做了題為“腦科學研究進展及其對教育的啟示”的學術報告。他指出,未來的教育應基于腦、適于腦、促進腦。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認識兒童青少年大腦發(fā)育規(guī)律、活動規(guī)律,了解老師的大腦和孩子們的大腦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在實際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努力開發(fā)學生的大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不恰當的開發(fā),還要防止過分開發(fā)兒童青少年腦功能的某些方面(如知識學習),而影響其他腦功能的發(fā)展(如創(chuàng)造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戴瓊海表示,對生命科學來講,腦科學是最難啃的骨頭,也是最后的前沿,它的研究觸動了國際上除了科學界以外的諸多領域,包括教育界、企業(yè)界、政府等。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從以前的符號主義到現在的連接主義,到下一階段的生物智能,通過腦認知打開通路,每一步都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人工智能是感知,能夠分類但是不能理解;下一步的人工智能是能夠理解,具有認知到決策控制,這是人工智能發(fā)展的前沿方向。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任友群提出,課堂要走向“數字孿生”,將“數字孿生”引入教育。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復雜流程,當教育過程中的因果關系還難以有效判定前,先將相關數據完整、實時、系統(tǒng)地記錄下來,然后在其中抽絲剝繭,找到線索,成為可行的做法。因此,要使教育學真正走向教育科學,對教育的“數字孿生”勢在必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yī)學部主任詹啟敏認為,大腦從它的生物學結構到大腦本身認知的功能,對每個人的成長以及對一般事物的認識、認知、記憶、推理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每一次的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提升,都是大腦的優(yōu)化、大腦的變革、大腦思維的升華。他強調,只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面對未來。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則從犯罪心理學研究來看兒童早年的心理“撫養(yǎng)”。她認為,大腦的發(fā)育和家庭的參與及早年的撫養(yǎng)密切相關,兒童三歲前是大腦快速發(fā)展和學習發(fā)育期,要關注兒童前期大腦的開發(fā)。
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鄧云鋒表示,腦科學的學習和應用對教育的影響巨大,將腦科學研究成果應用在教育教學,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大腦,提高學生的智慧,促進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將在推進課程改革、教師發(fā)展、教育評價等方面帶來很多新的啟示。
此次年會上還成立了“腦科學與教育”聯盟。該聯盟由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全國聯盟、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發(fā)起。聯盟由來自大學、研究機構的腦科學與教育相關的基礎研究學者和來自教科院、各地教育管理部門、中小學校的教育實踐者、管理者共同參與,形成相互支持和合作的開放、公益研究共同體。
“腦科學與教育”聯盟協(xié)調人、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陶沙表示,為使我國在兒童青少年腦智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盡快取得重要進展,以推進我國億萬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升國家教育質量與公平,北京師范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北京兒童醫(yī)院、中科院心理所、華東師范大學等18所在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方面優(yōu)勢突出的高等學校與研究機構,共同倡議成立“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全國聯盟”。我們期待與教科院系統(tǒng)圍繞兒童青少年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攜手探索腦智發(fā)育的基本規(guī)律、腦智綜合評估系統(tǒng)和應用,以及腦智提升的科學方法,跨界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在滿足基礎教育和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大國家戰(zhàn)略需求方面,共同做出重要貢獻。
“腦科學與教育”聯盟協(xié)調人、《教育家》雜志主編王湘蓉表示,“腦科學與教育”聯盟旨在匯聚全國腦科學與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中堅力量,以科學、客觀、系統(tǒng)的研究證據為基礎,引導和推動腦科學與教育的研究和科學傳播,為破解教育改革重點、難點問題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咨詢,為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做出貢獻。
聯盟將積極聯絡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共同組成專家團隊,協(xié)調各方力量,搭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引導和支持聯盟成員單位將腦科學正確運用于日常教育教學改革,組織開展各類高水平培訓,推動提升教育質量。
為更好地推動腦科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研究和相關領域科學傳播工作,聯盟將協(xié)調專業(yè)力量,支持全國各地的教科院系統(tǒng)建設腦科學與教育研究基地和腦科學與教育的應用研究中心,組織高校、研究機構與教科院系統(tǒng)、中小學校開展科研互訪、項目制學習,共同推動教科院系統(tǒng)與高等院校系統(tǒng)緊密合作,圍繞腦科學與教育的相關問題開展研究交流、聯合攻關,推動腦科普,讓腦科學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進課堂,走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