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君
(安陽學院 外國語學院, 河南 安陽 455000)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電影字幕翻譯文化缺省既是中國文化走出國門的重要形式,也是當前華語電影進入海外市場、加強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當前,對電影字幕翻譯文化缺省的研究大多都局限于語言層面上對翻譯補償策略的羅列和討論,較少涉及決定補償策略的非語言因素,而通過個案分析對特定歷史語境下翻譯制約因素的研究就更少了。電影《臥虎藏龍》在歐美市場開創(chuàng)了華語電影史上至今無法超越的商業(yè)成就,其字幕英譯尤其是對中國特色文化元素的處理方法極具研究價值。本文從翻譯目的論和翻譯規(guī)范理論出發(fā),將電影字幕翻譯文化缺省置于更廣闊的跨文化交流視角,通過對《臥虎藏龍》文化缺省的英譯策略進行描述性研究,探討在一定社會歷史語境下決定電影字幕文化缺省翻譯補償?shù)闹萍s機制,以此為華語影片充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目的,并順利進入目的語文化這一問題提供一個視角。
20世紀70年代末,翻譯目的理論和規(guī)范理論同時擺脫了靜態(tài)的語言學分類,分別主張對譯文在目標語文化中的功能性和社會文化性開展描述性研究,表現(xiàn)出明顯的互補性。目的(skopos)即譯文目的,由弗米爾引入翻譯理論,該理論強調了翻譯目的在整體翻譯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翻譯即“在目標語情景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生產的文本”[1]。這一論斷充分肯定了翻譯目的在整體翻譯過程中所起的決策性作用,與此同時,也強調了目標文本接收者對譯文選擇所產生的直接影響。事實上,為實現(xiàn)譯文目的,譯者有必要了解什么能被目標語文化接受,什么被排斥。推而廣之,“在既定的時間下,特定的文化群體中,某些類型的文本通常被翻譯成特定的翻譯作品”[2]。譯者隨之被賦予某種社會責任,履行該責任以充分了解接受文化語境中各類社會文化約束為前提。以色列翻譯理論家圖里在多元系統(tǒng)理論框架下,稱這些為“翻譯規(guī)范”。圖里[3]在其著作《描述翻譯理論及其他》中明確指出:“在一切翻譯活動中,在翻譯任何階段,三大類翻譯規(guī)范(指初始規(guī)范、預備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范)直接影響譯者的決策過程?!焙喲灾?,翻譯目的從理論上決定了既定情境中譯者的翻譯方法及策略,翻譯規(guī)范將之置于更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加以制約,二者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譯者在既定歷史條件下翻譯選擇的制約機制。
“文化缺省指交際雙方共有背景文化知識的省略?!盵4]基于文化缺省的內涵,缺省的形式是省略,目的是提高交際效率,基本前提是雙方必須共有某種語用知識。這些文化背景知識(通常包括基本假設、信仰、政治以及歷史知識等)在人們接受教育或社會化的整體過程中而獲得,讀者一般不會產生理解困難。然而,當影片以字幕翻譯的形式走向目標文化時,譯語觀眾由于缺乏這種共有背景文化知識,易造成理解錯誤或意義真空,這就有賴于譯者合理地判斷源語文化與譯語觀眾之間共有的語用前提,對文化缺省作恰當?shù)难a償。
作為一種實用性很強的翻譯活動,電影字幕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受到翻譯目的與規(guī)范的雙重制約。翻譯目的是否存在于一切翻譯活動中尚存質疑,不過,“翻譯目的理論在商業(yè)文本的翻譯活動中尤為適用”[5]。作為一種具有明顯商業(yè)屬性的翻譯活動,電影字幕翻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便于目標文化觀眾理解,贏取更高的海外收益和影響力。同時,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不同類型的影片還可能擔負著某種文化交流的目的。換言之,在翻譯目的驅動下,在既定的文化語境中,電影字幕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是一個以翻譯目的為導向、受翻譯規(guī)范制約的跨文化交際過程。這種雙重制約的機制作用于譯者決策的整個過程。一方面,作為源語影片的接收者,譯者洞悉源語影片中文化缺省的表現(xiàn)形式,明確整體翻譯目的之下文化缺省的特定交際目的。另一方面,作為譯語文本的發(fā)出者,譯者應充分考慮目標語讀者,包括他們的需求、期待及已有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等。除此以外,譯者還應考察源語文本所省略的背景文化知識(包括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等)在目標語文化中的地位問題,以便從整體上在譯文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間做出選擇。如上所述,電影字幕譯者承擔著溝通源語文本和目標語讀者思想的任務,在符合既定社會歷史語境的前提下,對源語影片中的文化缺省進行一種有目的的補償。
21世紀初,李安執(zhí)導的電影《臥虎藏龍》以英文字幕電影的形式成功地打入歐美電影市場,邁出了中國傳統(tǒng)武俠文化走向世界最重要的一步,其出色的字幕翻譯尤其是在中國特有文化因素的傳達方面不容小覷。從道教文化到儒家學說,從政治背景到社會習俗,各類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表達貫穿整部影片。對于譯者而言,如何兼顧本土文化傳播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成為該片字幕英譯的最大難題。本文接下來從翻譯目的與翻譯規(guī)范理論的角度出發(fā),解讀《臥虎藏龍》中文化缺省翻譯補償?shù)某晒χ?,分析總結在翻譯電影字幕時文化缺省翻譯補償選擇的主要制約因素。
本研究采用窮盡式統(tǒng)計方法,對影片《臥虎藏龍》中文化缺省的英譯補償形式進行逐一描述。為便于統(tǒng)計和分析,根據(jù)Nida①對文化的分類結果,按照文化缺省不同的背景文化知識,將影片中的文化缺省項分成四類:生態(tài)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宗教文化。為便于描述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按照在文中出現(xiàn)的頻次,對各大類文化缺省又進行了細分。據(jù)統(tǒng)計,影片中共出現(xiàn)生態(tài)文化33處,物質文化12處,社會文化82處,宗教文化25處。翻譯策略根據(jù)李運興②對文化詞語的五種常用處理模式,略做改動。影片《臥虎藏龍》文化缺省在英譯時,主要采用了四種補償策略:直入式(直譯/音譯)、詮釋式(縮減、替代、壓縮性意譯)、歸化式(歸化)、阻斷式(刪除)。
影片中的音譯包含定譯,如“滿人”(the Man-chnus),“漢人”(the Hans)是通用譯法;詮釋式包括縮減、替代、意譯,三者極易混淆。本文認為,縮減指對源語文化詞語的簡化,替代指尋找目的語中功能相近的詞,意譯指對文化詞語的改寫。由于這三種策略都以目標文化為導向,和歸化一樣,它們可被看作歸化連續(xù)體上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最后,阻斷式指對源文中文化缺省的刪除,應區(qū)別于出于上下文連貫考慮的省略用法。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該統(tǒng)計結果包括縱列和橫列分析,橫向統(tǒng)計結果依據(jù)影片類型不同而變化,其參考意義不大。相比之下,縱向數(shù)據(jù)能夠反映出影片中文化缺省翻譯補償?shù)目傮w特征,具有重要意義。表1顯示,在生態(tài)類文化缺省(影片中主要表現(xiàn)為人名和地名)的處理上以直入式為主,影片中的25處地名有14處使用了音譯/直譯法,如“峨眉頂”(E-Mei)。在物質文化的分類中,兵器類基本采用直入式,飲食類兼用直入式和詮釋式,如“魚翅湯”直譯為“shark fin soup”,而“芡粉”則用西方飲食文化中的“sauce”來替代。不同于前兩類,社會文化和宗教文化表現(xiàn)出明顯的歸化傾向,以詮釋式為主,與此同時,歸化式和刪除式明顯增加。以下將結合具體因素討論,在此不再贅述。雖然統(tǒng)計數(shù)字是相對的,但是“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大多數(shù)描述均基于統(tǒng)計,主要是百分比及其所反映的趨勢”[6]。通過統(tǒng)計描述,本次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片中文化缺省補償策略的總體趨勢。
表1 影片《臥虎藏龍》英文字幕文化缺省翻譯補償策略
1.影片翻譯目的
翻譯目的產生于特定的歷史語境中,由發(fā)起人的需求所決定。通常情況下,發(fā)起人明確或含蓄地表達翻譯目標及實現(xiàn)目標的條件,要求譯者有意識地、一貫地執(zhí)行。作為電影字幕翻譯活動的發(fā)起人,導演通過影片創(chuàng)作意圖向譯者傳達影片的整體翻譯目的,譯者必須在翻譯工作開始之前,了解影片的整體翻譯目的,對影片中的文化缺省采取何種補償策略進行總體判斷。
《臥虎藏龍》于2000年上映,當時華語武俠電影市場并不看好,票房低迷,從未真正進入過歐美的主流電影市場。譯者在對影片的創(chuàng)作意圖進行分析時不難發(fā)現(xiàn):李安在嘗試將中國傳統(tǒng)武俠文化推介給廣大西方觀眾之初,很可能已經(jīng)對中國特有的神秘東方文化進行了明顯的個人詮釋與深刻的反思。李安本人曾坦言:“武俠世界對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是個抽象的世界,不存在于現(xiàn)實當中?!盵7]這充分印證了字幕譯者對導演創(chuàng)作意圖預先判斷的重要性。因此,在電影固有商業(yè)使命和該片導演創(chuàng)作意圖的驅動下,字幕譯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為廣大西方觀眾搭建一個了解中國傳統(tǒng)武俠文化的開放平臺,所以在整體策略的選擇上,宜采用歸化策略對文化缺省進行補償。事實正是如此,該片共計152項文化缺省,采用歸化策略進行英譯的占52.6%(詮釋式+歸化式),采用異化策略的占34.2%(直入式)。
2.譯語觀眾期待
文化缺省的客觀存在要求字幕譯者必須站在文化差異的角度,充分考慮譯語觀眾的需要、期待、文化背景及社會歷史背景等因素。源語影片中的某些文化缺省及其背景文化可能成為該片贏取海外市場的文化賣點與亮點,而某些文化則可能成為妨礙譯語觀眾理解的阻滯點,譯語觀眾的期待不同,譯者的策略選擇也會不同。
影片《臥虎藏龍》在一個通俗流行的中國武俠文學最常見的故事公式之下,勾畫了一個由儒家道德、出世幻想、俠義精神等營造的江湖世界,令無數(shù)西方觀眾為之癡迷。為了迎合西方觀眾對東方武俠世界的期待,影片中大量的江湖文化缺省項(涵蓋分類中的部分地名和全部人名、兵器、江湖)采取了異化策略。例如,將武術圣地“武當山”音譯為“Wu Dang Mountain”;武俠人名共出現(xiàn)8項,除了“花影無蹤”使用壓縮性意譯翻譯成“flying Saber”之外,其余均按照漢語武俠“招式+地點”的組合結構進行直譯;劍法招式類的文化缺省集中在“兵器”和“江湖”的分類中,比如“毒針”“紫陰針”“青冥劍”被直譯為“poisoned needle”“Purple Yin Poison”“Green Destiny sword”,僅“點穴”和“點穴法”根據(jù)語境分別意譯和縮減為“paralyze you”與“technique”。不過筆者認為,電影畫面能夠補充語境,不會影響譯語觀眾的理解,后兩處仍可采用直入式策略,音譯為“Dian Xue”。
3.意識形態(tài)差異
電影字幕中通常不乏一些反映源語文化有關哲學、政治、宗教、倫理、道德的內容,這些屬廣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范疇。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規(guī)范的一種,屬初始規(guī)范。初始規(guī)范優(yōu)先于其他隸屬較低的、較具體的特定規(guī)范。因此,就效力而言,若違背了意識形態(tài)規(guī)范,譯者往往達不到翻譯的目的?!爱斦Z言方面的考慮與意識形態(tài)或詩學方面的考慮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后者總是勝出?!盵8]因此,為確保實現(xiàn)華語影片在目標文化的商業(yè)價值和預期的交際目的,字幕譯者應首先考慮譯文在既定的目標歷史文化語境中的可接受性問題,這需要譯者的高度自覺與深刻反省。
《臥虎藏龍》架構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背景下,講述了一個為師復仇的故事,影片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官階品銜、倫理道德的內容,其深層情節(jié)更是折射出儒、釋、道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這些背景文化知識對當今不少中國觀眾而言尚且陌生和費解,對西方觀眾而言,就更加高深莫測了。該片英文字幕編劇(即字幕譯員)是美國人詹姆斯·夏慕斯,在涉及影片中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方面,以他為首的英文字幕組從目標語文化出發(fā),廣泛地使用詮釋式和歸化式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源語影片與譯語觀眾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沖突。影片中的宗教文化名稱及行為、社會習俗、政治文化,大多采用詮釋式(替代、縮減、壓縮性意譯)和歸化式(歸化法)翻譯。以道家文化為例,“閉關修煉”被替代為“practice deep meditation”,“練神還虛”縮減為“meditate”,“相生相克”壓縮意譯為“Everything has an antithesis”,最終將博大精深的中國道家智慧深入淺出地呈現(xiàn)給全世界影迷。
值得注意的是,規(guī)范的效力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已經(jīng)難以阻擋”[9]。全球化進程正不斷加深,意識形態(tài)之爭將逐漸讓步于國際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譯者應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意識形態(tài)差異。
4.時空限制
“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轉換類型,是原聲口語的濃縮的書面譯文?!盵10]除了語篇形式的轉換之外,濃縮性是字幕翻譯的一個突出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上。因此,字幕翻譯要求簡潔明了。這種時空層面上的制約將字幕翻譯操作置于某種形式的制約之下,這就意味著,譯者不可避免地要對影片中的部分文化缺省進行壓縮或刪除。然而,這種刪減絕非任意的,而是有選擇性、有目的性的,如上所述,影片的整體翻譯目的、譯語觀眾的期待與需求、意識形態(tài)差異等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于譯者的決策過程。
刪除法在《臥虎藏龍》文化缺省補償策略中占13.2%,涵蓋了與影片情節(jié)關聯(lián)性不強的地名,不影響譯語觀眾理解的飲食、習俗,還有過于復雜、影響譯語觀眾接受的宗教名稱及行為等。例如,將中國道教名山“九華山”略去不譯,“新疆”一共出現(xiàn)10處,僅1處采用音譯法,其余均根據(jù)語境進行意譯或省略。
壓縮翻譯策略占30.2%,包括縮減法(11.8%)和壓縮性意譯(18.4%)。例如,將“三教九流”縮減為“all sorts of characters”,“酉時”被壓縮意譯為“midnight”。這樣有目的、有選擇地刪減部分文化信息,達到了淡化時間、空間概念,跨域政治、社會、宗教差異障礙的目的,確保了影片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使字幕翻譯成為搭建在源語影片與譯語觀眾之間的一座橋梁,又如同二者文化之間的雙面鏡,將東西方文化交匯在一起。
翻譯目的與規(guī)范分別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在既定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兩個層面上對翻譯活動加以限制?!杜P虎藏龍》中文化缺省的英譯補償表明,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電影字幕文化缺省補償策略是翻譯目的與翻譯規(guī)范共同作用的產物。一方面,譯者要充分考慮影片整體的翻譯目的及譯語觀眾的需求,充分實現(xiàn)文化缺省的預期交際目的;另一方面,意識形態(tài)差異與文化輸出行為之間存在沖突,加之影視媒體自身的時空制約,要求譯者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對翻譯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連續(xù)體做出選擇。尋根溯源,華語字幕電影如何在目標文化中實現(xiàn)商業(yè)和文化價值雙贏,關鍵在于如何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化經(jīng)濟與文化語境中把握文化輸出的主動權。譯者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目的與規(guī)范,而非一味地迎合。華語電影在走出國門時,向海外觀眾展示的不應是一副定格在某一歷史時刻的靜態(tài)畫面,恰恰相反,它應與豐富的中國文化和不斷前進的社會現(xiàn)實同步前行。
注釋:
①Nida在其著作Customs,CultureandChristianity中提出把文化分為生態(tài)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五大類。
②李運興提出處理文化詞語的五種方式,包括直入式、阻斷式、詮釋式、融合式和歸化式,由于融合式在該影片字幕翻譯中未出現(xiàn),故而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