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汝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長沙 410000)
民間藝術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桃源刺繡也是如此。文化的形成是一個緩慢形成的過程。由最初的物質文化緩慢演變到人文文化階段隨后進入到精神文化階段。三個階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互為基礎相互滲透的,在每一個時期都經歷交叉著不同的階段。桃源刺繡文化的形成也是遵循這樣的過程一步步發(fā)展成熟,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文化產生的初級階段,人面對的是與人的基本生存息息相關的物質世界,即吃穿用度,物質在生活中占有極大比重。其人生目的僅在于“存在”,即要面對如何保留性命的問題,只能求用外在的物質來保全自己生命的存在與延續(xù)。
在這個階段中桃源刺繡文化所展示出的是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一方面人們來自于自然并利用自然生產出生活所需的必用品,另一方面人們對抗自然,希望能夠化解生產生活中威脅人繼續(xù)發(fā)展的種種威脅。
第一種主要是主要變現(xiàn)為對自然的寫實描繪。如桃源刺繡中有大量以鳳鳥圖騰崇拜為主題的作品。先秦時期桃源屬于楚地,祝融是楚人的祖先,據(jù)《白虎道·五行篇》記載,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鸞屬于鳳凰的一類,楚人尚鳥有很深的歷史淵源?!碧以创汤C深受其影響,創(chuàng)作了大量鳥為主題的作品,相反龍則相對少見。桃繡中的鳥體型碩大,羽翼豐滿。最為突出的是有一雙強健有力的大腳,如《畫眉》(圖1),體型小巧的畫眉被賦予了一雙極不相稱的大腳,大腳更易于捕食與著地,是鳥類最為重要的部分,著重刻畫的大腳隱喻著鳥與大地、自然的關系,體現(xiàn)出有一種健康的自然美。
圖一 (清)畫眉
第二種則表現(xiàn)為與自然做抗爭。桃源本地多高山叢林,雨熱同期的亞熱帶氣候早就豐富的物產,山間的珍奇異獸成為了桃源刺繡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主題。如 《魏犨擒貘》(圖2),作品描繪的是流落楚地的晉文公偶遇山間兇猛野獸貘并派遣虎將魏犨將其制服而贏得了楚王尊重的故事,傳說此獸吸天地之金氣而生,不懼銅鐵,不畏刀劍。貘的皮肉堅硬如鐵,只有鼻孔有孔竅,可用短劍刺入或用煙熏火燎,馬上斃命。畫面中魏犨已將此異獸制服,只見他舒展了一下銅筋鐵骨般的臂膊,牽著貘獸的鼻子,如牽犬羊一般,將其帶到晉文公與楚王面前。如此野獸狂奔亂跑充滿野性,讓人感覺恐怖、緊張、神秘。人物生動,氣勢宏大,可見噴破而出的力量。在自然中求生的桃源人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斗爭性”,桃源本土方言“霸蠻”生動形象的概括了這個特征?!鞍浴弊钟谐⒂谌说墓乓?,“蠻”字則指粗野、強悍。正是這“霸蠻”的性格表現(xiàn)出了對于世界的征服。對于這類題材的描繪體現(xiàn)出當?shù)厝藢τ⑿邸⒆嫦鹊某绨?,以及對于武力的向往?/p>
圖二 (清)魏犨擒貘
在超越了物質文化之后,人們開始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面對的是人的世界,如家庭組織、國家禮制、民族分類等,凡屬于群體關系。人開始思考與他人的關系,如何與人相處“安身立命”,即在各得保全自我生命之上,要求相互間的安樂,來過一種集體的人生。
桃源刺繡中有很多表現(xiàn)當?shù)鼗樗孜幕}材的作品。在本地流傳著“經年勞累在夫家,晝出耕耘夜紡紗;新歲娘家坐半月,飛針走線巧盤花”的歌謠。與傳統(tǒng)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不同,桃源婦女在進行工藝繁雜的刺繡工作的同時,還要輔助丈夫進行農業(yè)生產以及撫養(yǎng)子女,扮演著妻子與母親的角色。
桃源刺繡中有很多表現(xiàn)當?shù)嘏蚤|閣生活的作品,多見于陪嫁嫁妝。當?shù)亓餍幸环N形似冬瓜的陪嫁枕,枕頭兩邊有精美的刺繡做裝飾取名“枕頂繡”,多以大紅綢緞作襯再繪以吉祥寓意的圖案。如《人面桃花》枕頂繡(圖3)描繪了在桃花的映襯下,美人悠閑的梳妝場景。第一幅是綰發(fā),女子左手持黑色發(fā)簪,右手挽起頭發(fā)綰成椎結狀。頭發(fā)烏黑濃密,身材健碩毫無嬌弱之態(tài),這是對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贊美,年輕女性亦是生育能力的代表,隱含著多子多福的愿望。綰發(fā)成髻更是禮儀的象征,從原始的“散發(fā)”到“束發(fā)”本身就代表了文明的進步,是世俗禮法和社會秩序的完善的結果。第二幅是美人照鏡,畫面中的美人倚靠一旁,姿態(tài)優(yōu)雅,緩緩舉起手中鏡,看見鏡子中青春靚麗的自己滿心歡喜。即使晝出耕耘夜紡紗,生活艱辛,可是勤勞的桃源本地婦女并沒有忘記對于美與容貌的追求。對鏡自照亦是對于自己的反省,青春易逝,花容易老,要珍惜時間。第三幅描繪了摘花、賞花、佩花的場景,美人輕輕摘下當?shù)靥禺a的木芙蓉花,欲將其佩戴在頭上,花面交相映,楚楚動人。第四幅則是描繪了畫黛眉的場景。粉白黛黑,芙蓉如面柳如眉,細細長長的眉毛印襯出清秀的臉龐。正如《女冠子》中所描繪的"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奔词辜逓槿藡D也要保持少女那般對于美麗容顏的追求,充滿了生活情趣。“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這組桃源刺繡展示出一種“平淡天真”的女性美,個性與自然天性完美統(tǒng)一,樸實而情真意切。相較于傳統(tǒng)含蓄古典美形象,桃源刺繡則展現(xiàn)出了當?shù)嘏苑e極向上的健康美。
圖三 (清)人面桃花
這幅刺繡一方面反映了桃源地區(qū)當?shù)鼗榧揎L俗,另一方面還反映了當時的禮法制度,是桃源地區(qū)老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充分展現(xiàn)。人與自然界的沖突淡化了,有組織的社會成為民眾的訴求。
在文化發(fā)展成熟時,人們面對的是心與心之間的關系,心靈世界屬于觀念的、理性的、趣味的范疇,如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等。此一“精神人生”,其目的是“崇高”,即在超越了前兩個階層的之后,把握人類內心更深更大的共同要求,實現(xiàn)人生理想,是一種自我的滿足與超越。
桃花源是歸隱文化的象征,歸隱文化代表了一種“功成身退”的崇高人生理想,此處的桃花源早已不是地理上的簡單含義,它屬于人的“精神境界”。歸隱并不是消極的處事心態(tài),而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種積極入世而善于自保的高尚品德。一方面他們進取向上渴望走上仕途,為國獻力。另一方面他們修身養(yǎng)性,提高個人精神修養(yǎng)。如《聽琴圖》(圖4),圖中的人騰云駕霧,撫琴女子姿態(tài)柔美,微微低頭雙手摸弄著纖細的琴弦。后方的侍從則手持團扇佇立一旁,安靜的守護在一邊。精美的亭臺樓閣旁有一棵桂花樹,零星花朵點綴其中,含蓄而優(yōu)美。聽琴者則官帽紅袍裝扮,微微探身立于蓮花和池中靜靜聆聽。作品以藍色綢緞作襯描畫出夜晚的場景,風格清新自然,用色節(jié)制。他們雖身陷仕途,但不忘身心自由,雖然紅袍加身,但不忘撫琴弄月,體現(xiàn)出一種不忘初心的高潔品格。整個畫面充滿了對于世界和人的哲學思考。
圖四 (清)聽琴圖
桃源刺繡文化的演進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存在著因襲相承、依次演化的脈絡。階段的劃分并不只是單純的以時間為順序,而是在每一個時期都經歷交叉著不同的階段,因此在對桃源刺繡文化的研究要從整體出發(fā)。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桃源刺繡并不只是簡單地形式組合,形式之下蘊含著百年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和文化積淀,要透過表面把握它的深刻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