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耀美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初中語文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思維發(fā)展、文化傳承等諸多方面。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結晶,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展開教學,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語言建構、體會古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融入的情感和思想,感受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進而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古詩詞的特點之一便是意境美,詩人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作品。然而,由于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學生生活的時代有一定的距離,要克服這點,學生理解起來往往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浸入詩詞的意境,更好地品味詩詞的情感,更深刻地體會詩詞的內涵。
《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但是學生卻很難理解作者的真情實感。在學生的心中,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jié),處處鳥語花香,為何作者會感到凄涼呢?為此教師必須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同時給學生展示相關的場景,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詩歌意象,體會詩歌意境。學生了解到詩人作詩時正值安史之亂,作者的生命安全無法保障,自然沒有欣賞景色的美好心情。當時的長安,田地荒蕪,野草叢生,因而,作者才產生了“城春草木深”的感覺。同時,由于作者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才有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和“鳥”原本都是美好的意象,但是如果和“濺淚”“驚心”聯系在一起,便會讓人感受到凄涼?!鞍最^”本就是悲哀和愁苦的意象,再加上“搔更短”,更體現出了悲愁之情。由此可見,意象對于詩歌來說十分重要,不同的意象組合成了詩歌獨有的意境。學生若能聯系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的情境,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進而提高其對詩詞的鑒賞能力。
要讓學生提高文化素養(yǎng),就必須讓學生拓展詩詞閱讀量。教師可以將課本中的文本作為范例,讓學生圍繞該主題進行拓展閱讀。由于主題相近的詩文中運用的意象、語言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學生若能廣泛閱讀,就會產生一定的語感,增加其詩詞的積累量。
在古詩詞中有不少以“月亮”知識為主題的,教師可以將課堂所學習的蘇軾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為引子,讓學生積極展開拓展閱讀。學生發(fā)現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這首詩中也大量寫到了月亮,但是這里的月亮主要表現的是對大自然的感悟,月亮象征亙古不變的事物,表現了作者對于宇宙和人生的思考。這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后半部分所表現的意思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還有學生發(fā)現,不少詩詞中都運用“月亮”這個意象表現作者對家人或者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如《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明確地將“月亮”和“家鄉(xiāng)”聯系在一起。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閱讀作者蘇軾的其他詩詞,并嘗試總結蘇軾的創(chuàng)作風格。
誦讀大量詩詞對學生的理解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學者甄書青在研究古詩詞教學時提出:“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誦讀古詩詞,而后讓學生嘗試自主誦讀,并展開拓展誦讀?!本枚弥瑢W生便能增加詩詞的積累量,最后產生一覽成誦的效果。對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大有裨益。
部分學生認為古詩詞和現代社會有較大的距離,因而對古詩詞的學習缺乏興趣。教師可以尋找古詩詞和現代生活相契合的焦點,讓學生嘗試將時尚的話題和古詩詞相結合進行分析,對古詩詞做出時尚新解。這樣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真切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王建創(chuàng)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望月懷遠的詩歌,作者描寫了月圓之夜賞月,并因此產生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聯系生活的方式進行鑒賞,嘗試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學生首先想象自己在中秋佳節(jié),如果家人不在自己的身邊,其感受會如何?然后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進行比較,看看自己能否和作者一樣抒發(fā)情感。學生發(fā)現,思親的情感古今相通,當欣賞圓月時,便會聯系自己的處境抒發(fā)所思所感。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使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情感。有學生寫作:“明月的清輝照耀著大地,然而孤獨的世界卻一個人都沒有,只有一棵孤獨的小樹,陪伴著我。因此我的心中也感受不到一絲快樂?!边\用這種方式,學生對古詩詞也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古今人們的生活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是人的情感卻是相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誦讀古詩詞時著重感受其中的情感,思考現代人在相同的境況下的感受。這樣能促使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理解古詩詞的情境,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要讓學生和詩人產生共鳴,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聯系作者的生活背景進行閱讀,若能了解詩人的閱歷,感受詩人的遭遇,則學生必然能更深刻地理解古詩詞的寓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生活在四川成都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古詩。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閱讀。學生了解到,作者的生活境況十分凄涼,由于社會動亂等原因,作者一直都流離失所,到了成都定居于草堂后才稍微有所改變。學生嘗試帶著情感誦讀詩歌,并對詩歌中表達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學生提出“不為困窮寧有此”這句話很耐人尋味,如果作者不是十分貧窮,也不會對草屋上的茅草的丟失感到如此著急。而偷竊茅草的“群童”其實也十分貧窮,不然也不會在狂風呼嘯的情況下抱走這些茅草。在這種狀態(tài)下,作者尚能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這更展現了作者思想的高尚。
學者劉育娟在研究古詩詞教學時指出,詩詞是以事件來抒發(fā)真實的情感為特征的,因此,詩詞的生命就是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著重體會詩人的生活變化對其情感的影響,感受詩人如何在生活中體現出自己的情感。在不少詩詞中都有關鍵詞,也就是詩歌的詩眼,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抓住詩眼聯系詩人的生活背景,這樣也能促使學生對古詩詞有更深的理解。
教師要利用古詩詞教學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特點,形成語言建構,在感悟古人情感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在鑒賞詩詞的過程中體會到古詩詞之美,進而體會到繼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甄書青.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看法[J].學周刊,2017,(18).
[2]劉育娟.初中古詩詞教學方法淺析[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