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華 劉靜靜
(1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 焦作454002;2河南省焦作市山陽醫(yī)院內科 焦作454002)
作為引起成人牙齒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隱裂性牙髓病失牙率僅次于牙周炎及齲齒,嚴重影響當代青壯年人群口腔健康[1]。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咬調整、根管填充、冠修復、拔除患牙等方式治療隱裂性牙髓病,其治療目的在于修復咀嚼功能,原則上應保留折裂牙,恢復牙列的完整性。傳統(tǒng)治療隱裂性牙髓病的方法是先進行根管治療,再進行冠修復。冠修復及根管填充均是目前發(fā)展較為成熟的牙科治療手段,二者可否在治療中同步進行仍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旨在探討冠修復與根管填充同步治療隱裂性牙髓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16例隱裂性牙髓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觀察組58例(70顆患牙)和對照組58例(74顆患牙)。觀察組男36例,女22例;年齡 30~57 歲,平均年齡(43.4±10.8)歲;病程 6~13年,平均病程(9.2±2.3)年;前磨牙42顆,后磨牙28顆。對照組男39例,女19例;年齡31~59歲,平均年齡(45.1±9.2)歲;病程 6~12年,平均病程(8.7±2.6)年;前磨牙44顆,后磨牙30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jīng)口腔X線片以及臨床癥狀檢查確診,均為單側患牙,排除免疫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以及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 實施冠修復與根管填充同步治療。局部麻醉后揭頂,暴露髓腔,迅速清理冠髓并將根髓抽離,嚴格沖洗髓腔。開始預備根管,每次使用更大的擴針之前均以過氧化氫溶液及佳運牌根管清洗液反復洗滌并干燥,以逐步后退法進行預備。預備完畢后用側壓法填入碘仿氫氧化鈣抑菌糊劑和牙膠尖對根管進行充填,結合X線片結果調整并對窩洞以玻璃離子水門汀永久填充封冠。最后用排齦線排齦,彈性打樣膏取模,待石膏硬化,再將超硬石膏灌注牙膜制作冠套。觀察2 d無異常后再進行粘貼牙冠,對咬進行調整。
1.2.2 對照組 予以傳統(tǒng)方案治療。先進行根管填充,麻醉后切開髓頂,對髓腔進行減壓引流處理,病變組織清除后以過氧化氫溶液清洗髓腔,干燥后填入失活劑并暫時封冠,3 d后去除失活劑并再次消毒清洗髓腔,與觀察組同法預備根管,棉球封住根管入口并以氫氧化鈣暫時封住棉球,此后每周復查2次,直至患牙徹底無不適感且棉球完全無異味后行永久填充。根管填充完畢后觀察1~2周,無異常后調頜、黏結帶環(huán)保護牙冠,再進行冠套制作與粘貼。
1.3 觀察指標及標準 (1)治療后2周,評價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評價標準[2],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咀嚼功能完全恢復,X線片顯示根尖周無陰影;好轉:感咀嚼不適,有少許疼痛,X線片顯示根尖變小,存在吸收現(xiàn)象;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傆行?治愈率+好轉率。(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咬合力、力橫向偏移量、閉合時間、干擾率。(2)記錄治療后3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咬合力、力橫向偏移量、閉合時間、干擾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咬合力、力橫向偏移量、閉合時間、干擾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2周,觀察組咬合力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力橫向偏移量、閉合時間、干擾率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咬合力、力橫向偏移量、閉合時間、干擾率比較(±s)
表1 兩組咬合力、力橫向偏移量、閉合時間、干擾率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顆(%)]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出現(xiàn)牙齦出血6顆、修復體嵌塞2顆、牙髓病復發(fā)1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8%;對照組出現(xiàn)牙齦出血5顆、修復體嵌塞3顆、牙髓病復發(fā)1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2%。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牙窩溝及釉板為牙齒結構中相對薄弱的部位,其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磨損,由于不良的咬關系等因素,可導致牙釉質表面出現(xiàn)裂紋,稱之為牙隱裂[3]。隱裂性牙髓病多發(fā)于上頜前磨牙,其中上頜第一磨牙由于萌出最早,受力時間最長,又處于咬合的應力中心,最易受到咬合力沖擊[4]。文獻報道[5],對側同名牙發(fā)生隱裂的危險因素基本一致。因此單側發(fā)病時及時予以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根管填充是目前臨床治療牙髓病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可通過清除根管內的炎癥牙髓和壞死物質,填充根管,以去除根管內容物對根尖周圍組織的不良刺激,防止發(fā)生根尖周炎或者促進根尖周病變的愈合,對患牙的保留及咀嚼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6]。但填充后牙齒脆性較大,最好行冠修復以防止牙齒折裂,延長牙齒的壽命。
應用傳統(tǒng)先行根管治療再行冠修復的方式治療隱裂性牙髓病,患者一般需就診4~6次,歷時1~1.5個月,且在治療過程中,牙體隱裂牙因咀嚼等慢性頜創(chuàng)傷,極易發(fā)生劈開。與傳統(tǒng)治療方案相比較,冠修復與根管填充同步治療隱裂性牙髓病,患者只需就診 2~3 次,需時 10~15 d,治療過程中,先行牙體預備,無需要調頜、黏接帶環(huán)保護牙冠,大大減少了牙齒劈開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咬功能是評價上下頜牙齒接觸關系的重要指標,對牙科疾病的預后評價具有指導性意義。劉姣等[7]認為,隱裂性牙髓病患者由于咬接觸時產(chǎn)生的過大力,頜骨肌群反射性收縮,引導下頜繼續(xù)運動,延長閉合時間,增加干擾發(fā)生率,預后較差。牙隱裂作為典型的咬疾病,咬重建是其治療的關鍵所在[6]。咬合力是咬功能的綜合體現(xiàn),力橫向偏移量與干擾則表示咬系統(tǒng)的平衡穩(wěn)定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周,觀察組咬合力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力橫向偏移量、閉合時間、干擾率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冠修復與根管填充同步治療隱裂性牙髓病,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咬功能,且不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安全有效。但冠修復與根管填充同步治療隱裂性牙髓病只對局限性牙髓病變的換牙適用,且對醫(yī)生的技術操作熟練程度要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