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萍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中醫(yī)院,山西 臨汾 041600)
中風又稱為卒中,在西醫(yī)中屬于急性腦血管疾病,根據病理分型可分為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兩種[1],其中多數患者的病理分型為缺血性中風。中風患者不僅自身生活質量顯著降低,也會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中醫(yī)藥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效果較好。筆者采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缺血性中風,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2.1 對照組 給予脫水、降顱壓、抗血小板聚集、營養(yǎng)腦神經等內科常規(guī)治療。對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病患者控制血壓與血糖。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組方:生黃芪30 g,川芎、當歸尾、桂枝各10 g,桑寄生、赤芍各15 g,雞血藤20 g,地龍20 g。每日1劑,早晚分服。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基本痊愈:病殘程度0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顯著進步:病殘程度1~3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評分減少或增加<17%。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23 9,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672 5,P<0.05)。見表1。
表1 兩組缺血性中風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64 7,P<0.05)。見表2。
表2 兩組缺血性中風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yī)認為中風發(fā)病與機體內傷積損、情志不遂、外邪入侵等因素有關,臟腑陰陽失調、肝陽暴張、靜脈橫逆引發(fā)患者出現卒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癥狀。臨床研究提示,中風常見于中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低、氣血雙虧、臟腑功能大幅度衰減,當外界氣候出現突然變化時,特別是秋冬季節(jié),患者易受風邪入侵,氣血阻滯腦絡,引發(fā)半身不遂[2]。
補陽還五湯是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代表方,方中生黃芪為君藥,可補氣祛瘀通絡;當歸尾為臣藥,可活血養(yǎng)血,化瘀補血;佐藥為川芎、赤芍,輔助當歸尾達活血祛瘀之功;地龍、雞血藤通經活絡;桑寄生補益肝腎;桂枝通經活絡。諸藥共用,共奏化瘀補血、通經活絡之效?,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3],黃芪可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對細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當歸對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對纖維蛋白的溶解具有促進作用,黃芪當歸配伍使用時可逆轉患者腦內興奮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保護神經細胞。川芎具有血管擴張、抗血小板集聚的作用,對血栓形成有阻抗作用,有效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對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抵抗作用。補陽還五湯可使腦梗死病灶有效縮小,對缺血性腦損傷所造成的神經細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可促進神經細胞增殖,從而改善患者預后康復[4-5]。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應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補陽還五湯治療,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應用補陽還五湯治療缺血性中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