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余凌 供圖_劉莉娟
劉莉娟,成都市馬家河小學語文老師
劉莉娟自認是一位對教學有追求的老師。多年來,她常參加各類教育培訓、教育沙龍。與川大哲學教授劉莘的經(jīng)典閱讀課程結(jié)緣,是在2018年1月一次培訓上。
培訓活動先播放劉教授的導讀視頻,然后老師們交流、探討。去的次數(shù)多了,劉莉娟漸漸被這些課程吸引。劉教授的書單,部分她是看過的。只不過,同樣一本書,劉教授的解讀,別開生面,給劉莉娟提供了很多全新的思路。
長久以來,閱讀教學有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她——“讀什么”“怎么讀”和“讀與思”。
時常有家長來找劉莉娟,請她推薦一些適合孩子的書籍。過去,她會到網(wǎng)上搜索“名家推薦”。但這類書單中,有書托,有的新書質(zhì)量不一定過關,國外經(jīng)典又要分翻譯的優(yōu)劣。且推薦者只列書單,并沒有附上對書的深度思考。
一句話,華而不實。家長、老師拿到書單后,難以實操。
家長多數(shù)不是教育專家,作為語文老師的劉莉娟不能給出一流的書單,她有種瀆職感。
“怎么讀”更難解決。家長不懂,孩子坐不住,課堂時間有限。閱讀方法不正確,又會導致孩子閱讀興趣喪失。久而久之,買書不看或看不完,成為很多家庭閱讀的常態(tài)。
“讀與思”是閱讀教學的最大難點。小學階段的孩子,多數(shù)處于“學而不思”的階段。引導孩子深度閱讀,學會思考,自我成長,需要好方法指導。
接觸到劉教授經(jīng)典導讀課后,劉莉娟驚喜,三大難點都有藥方了!
首先,劉教授經(jīng)典導讀中,推薦的書目少而精,卻涵蓋了很多東西。比如《夏洛的網(wǎng)》關于友誼和生命的真諦;《城南舊事》讓孩子感受成長的滋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關于語言和意志的力量……
其次,劉教授將“怎么讀”和“讀與思”結(jié)合到一起。課前引導用來吸引孩子的興趣,課后引導提供解讀窗口,帶孩子思考書中智慧,激活思維,養(yǎng)成讀好書、會讀書的習慣,形成自己的閱讀品味。
今年9月,當劉莉娟得知劉教授這套課程體系要落地實踐,需要課例作為支撐時,她十分高興。中秋節(jié)假期,她把時間幾乎都花在了《毛毛》這本書。她反復研讀,再多次觀看劉教授關于這本書的導讀,終于拿出了自己的讀書心得。
《毛毛》的書名乍一看,十足的孩子讀物感覺。起初劉莉娟也這么想,家里的這本書是她給女兒買的,更多是關注故事的情節(jié)??吹絼⒔淌趯@本書的解讀后,劉莉娟意識到,這本書同樣適合成人閱讀,尤其書中對時間的思考。
看完《毛毛》,劉莉娟和女兒曾有一番討論: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人是灰先生?小孩當中的“灰先生”多還是大人中“灰先生”多?女兒說媽媽就是“灰先生”——媽媽玩手機的時間很長。
經(jīng)過做《毛毛》的課例,劉莉娟發(fā)現(xiàn)劉教授這套閱讀體系最大的作用是“橋”。劉教授的導讀,語言精練而準確,提出的問題與思考,既包含豐富的哲思,又有文學的雋永。她認為,正因為這套語言很“完美”,所以拿給小學生時,離不開老師的指導閱讀。
劉莉娟開始琢磨如何使劉教授經(jīng)典閱讀課程進課堂。她對劉教授導讀視頻進行解析,與課堂教學相結(jié)合。大膽劃分出適合小學高段閱讀課程的課時。對比劉教授課前和課后兩個階段的導讀,劉莉娟又進一步細化,將課后階段分為粗讀和精讀。探討時間的部分,列為精讀。她認為沒有閱讀引導和課堂上的思維碰撞,很難達到促進思維的預期效果。
換言之,劉教授經(jīng)典導讀課有網(wǎng)絡的便利,大數(shù)據(jù)追蹤等優(yōu)勢,但最終運用時,最重要的還是人,老師的引導與學生的頭腦風暴非常重要。而這也正是劉教授經(jīng)典導讀課最大的特色之一:問題留白。劉莘在選擇書目時,就非常注意閱讀主題和層次的豐富性。一本書好比水晶,引導者只展現(xiàn)其中一兩面,而更多的思考留待孩子去挖掘。
以時間的概念為例,小學階段的孩子很難準確把握概念。而《毛毛》這本書,是通過“時光老人”來外化時間的形象,在時間王國里,時光老人引領毛毛發(fā)現(xiàn)了世界和人類的大秘密,“時間就是生命”。生命的誕生即生命的花朵盛開,生命結(jié)束時,又會有同樣的生命之花再度綻放。在這里,“時間”本身就成為一個故事,而老師正如引導學生的“時光老人”。
劉莉娟跟學生們討論
隨著劉莉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老師加入劉教授的閱讀培訓課,教導主任毛清慧就是被她動員來的。毛主任擔任二年級語文教學。
她認為,劉教授這套體系最吸引她的是閱讀背后的“思”。以往,老師、家長的關注點更多在書籍的內(nèi)容、如何教孩子讀、如何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參加劉教授的閱讀課程后,她更加認識到,只要是一本好書,在文字背后,一定有人文關懷、哲學思辨等。而這些深的東西,對孩子的影響才是一生的。
毛清慧曾帶孩子們讀《猜猜我有多愛你》《石頭湯》這些經(jīng)典繪本,發(fā)現(xiàn)他們更多的只是覺得有趣。但現(xiàn)在她意識到,這兩本書何嘗沒有哲學思考在里面。
“《石頭湯》反映了社會中人與人、人與集體的關系;《猜猜我有多愛你》折射的是愛之永恒。這些形而上的思考,是劉教授閱讀體系同其他簡單的閱讀教學最大的區(qū)別與亮點?!?/p>
劉教授與老師們聊天時,開玩笑說,未來學科老師中,語文老師是最難被淘汰的,因為語文要教給孩子們?nèi)宋年P懷,心靈的感受等。就像醫(yī)生看病可能被機器替代,但機器再怎么準確,在呵護照料病人時,是不會帶入情感關懷的。
劉教授經(jīng)典導讀課不僅改變了閱讀教學,同樣也開始促使劉莉娟向更深的地方思考教育。教育的本質(zhì)是什么?教師的真正價值又在何處?如說“教育即生活”,教育與生活又到底存在什么關系?在寫作教學中,劉莉娟對此思考尤其多。
通常三年級時,學生才正式接觸寫作。在低年級段,訓練文字常是看圖說話。脫離圖片這根拐杖進入直接寫作,很多孩子在這個轉(zhuǎn)折點都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有的孩子寫不出來,有的家長、老師急功近利,給孩子大量的范文。一旦課堂上講了范文,孩子基本就跳不出來了,全班寫下來幾乎都是一個樣。
劉莉娟在家中長期舉辦公益沙龍。“從公的角度來講是為了一種情懷,從私的角度來講也是為我的孩子構建一個健康的朋友圈?!?/p>
劉麗娟認為,這個階段孩子的寫作更多是模仿,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正因此,思維的訓練就尤其重要。劉教授經(jīng)典導讀課在寫作系統(tǒng)中,同樣給出了寫作客觀化評價的五個維度,讓劉莉娟獲益匪淺。
在教習作課時,她首選孩子們愿意說、感興趣的話題。更借著經(jīng)典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思路。
例如某堂寫作課,講到《資治通鑒》中“齊威王與魏惠王會田于郊”的典故,說的是兩人對寶貝的不同看法。魏惠王以物為寶,齊威王以人才為寶。
講完后,劉莉娟發(fā)問:“你們知道什么是寶貝了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媽媽是我們家的寶貝。”“奶奶是我們家的寶貝?!薄拔壹夷菈K玻璃是寶貝,它是分別的小伙伴送我的?!?/p>
有一個孩子寫道:“我的父母離異了。父親是一名警察,前不久他去世了,留給我的遺物是他的警帽。媽媽在家的時候,我不敢拿出來,只要媽媽不在家,我就會悄悄地把爸爸的帽子拿出來戴在頭上,站在鏡子前,看上好幾十分鐘。這就是我們家的寶貝?!?/p>
劉莉娟悄悄地拿給孩子的母親,她看后一下就哭了。
生活中處處是素材。班上的孩子開始換牙,劉莉娟讓他們寫換牙發(fā)生的趣事;生病喝過中藥,劉莉娟讓他們寫對這種難喝味道的感受;孩子們都受過一些小傷,劉莉娟讓他們回憶受傷時的心理……
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表達欲,作文就“順產(chǎn)”了。這樣生動的案例在劉莉娟的課堂上數(shù)不勝數(shù),孩子們也喜歡上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情感。
大學畢業(yè)后,劉莉娟就到馬家河小學任教。待到第十一個年頭,她考上了成都市武侯區(qū)的校長助理,2012年被調(diào)到另一所小學當副校長。四年的行政管理工作,給了她用更廣闊視野看教育的機會。她強烈期待自己的教學能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實踐。于是在2016年,她重回馬家河小學,回到教學一線,再次拾起語文老師的教鞭。
對很多老師而言,困于評職稱、升職,但劉莉娟的“放棄”則意味著更多?!拔椰F(xiàn)在就想單純地當一名語文教師,只教學,來實踐自己的教學思路?!眲⒗蚓陮τ浾哒f。
劉莉娟是一個做事極其認真甚至有點追求完美的人。這也體現(xiàn)在她對教材的研究與剖析上。比如托爾斯泰的文章《窮人》,教材中要求孩子們續(xù)寫故事。劉莉娟發(fā)現(xiàn)孩子們續(xù)寫出來的內(nèi)容實在太“開放”了,比如西蒙的孩子長大了,成功了,當了大老板回報漁夫兩夫妻。
思維活躍固然是好事,但這樣的續(xù)寫文章,意味著孩子們沒有真正理解文章。劉莉娟認為,教師應該有課程意識,要大膽地改教材,敢于嘗試。于是她停止讓學生續(xù)寫,改寫《西蒙的最后一夜》,覺得可供孩子想象,但又有一個框架,不至于“開放”到跑偏。
有的寫西蒙想抓住死去的丈夫,有的寫西蒙想抓住健康的身體,有的寫西蒙想抓住還未成年的兩個孩子。還有孩子寫也許在西蒙的最后一刻,她想給兩個孩子最后的愛:找了房間里的東西給孩子取暖,找到殘存的面包屑,用幾片破布再裹了裹孩子……
參加閱讀會的其他老師聽了劉莉娟的分享,回去也做了改動,收到的效果遠超預期。即使作文困難戶,也能寫滿整整一篇,而且都有著合理的情感。
劉莉娟生于書香家庭,父親是大學老師,家中書籍非常多。
有一天,劉莉娟問女兒,作為教師子女和其他孩子相比,有沒有感覺少了很多童年樂趣?因為教師父母常會讓孩子看各種書,玩的時間就少了。
女兒很“嚴肅”地說:“你看我現(xiàn)在碰到其他小孩都會笑的事,我就不笑,覺得太幼稚啦。我是不是沒有童心了?。俊?/p>
“難道你沒發(fā)現(xiàn)你收獲了其他的樂趣嗎?”劉莉娟的話令女兒一臉不解。但慢慢地,女兒開始回味這種樂趣。
比如最近,母女倆讀到晏子的故事。劉莉娟就引導女兒討論齊景公與晏嬰的關系。輔政58年的三朝元老晏嬰對待景公頗有舐犢之情。當景公聽說晏嬰生病后,心急如焚,甚至自駕馬車,徒步前往探病。并進一步討論管仲與晏嬰的異同。
借由這種方式,女兒開始思考人物的角色、做事為人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聽故事。
陪伴女兒的過程,劉莉娟也慢慢意識到一位好母親應該承擔的教育責任,也改變了她的教學。當母親以前,劉莉娟對學生要求要求非常嚴厲,堅決不能犯錯?,F(xiàn)在,她開始帶著母親的視角,去關注自己的學生,教育也多了一份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