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2018年暑期,筆者有幸入選了興化市首批由市教育局教師發(fā)展中心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的卓越教師培訓工程。期間,筆者認真聆聽了專家教授們的講座,并和高中英語的同行們一起在工作坊研習,收獲頗豐,同時深感教師學習的重要性。今年,在工作坊第二次研修活動開始之前,我們的培訓專家,謝忠平教授,提前布置下“作業(yè)”:每人要根據(jù)提供的文本材料設計一節(jié)閱讀課,要求能幫助學生挖掘文本的深度價值。接到任務后,我就開始思考,如何設計教學才能達成謝教授的作業(yè)要求?;谖野鄬W情,我通過充分了解學生需求,精心設計,反復打磨,最終順利完成了這次“作業(yè)”?,F(xiàn)將自己對這節(jié)課的設計和學習反思記錄如下。
一、解讀文本,凸顯價值
文章The stories behind the names介紹了兩位天才藝術家畢加索和莫扎特的藝術人生。同為天才少年的他們,人生經(jīng)歷卻大不相同,卻又都因為對藝術的執(zhí)著和熱愛而成為了一代大師。本節(jié)課一方面需要學生完成相應的英語語言學習任務,還要讓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體會兩位大師在藝術成就道路上的異同點,以及是什么造就了這兩位天才藝術家,感悟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而后一點則正是文本的價值所在。
二、剖析學情,了解需求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個縣級市的三星高中,所教班級為高二美術班。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但在經(jīng)過不到兩年的高中英語學習之后,多數(shù)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英語閱讀策略與技能,不過理解能力仍然偏弱,深度領悟文本價值的能力不強。
這篇文章篇幅較長,但難度不大,且文章主題對于美術班學生來講非常具有吸引力。另外,學生們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很適合筆者所教班級學生的學習。但針對他們長期形成的惰性思維,如何激活思考細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深度理解文本的價值還需要再三斟酌、精心設計。
三、針對學情,制定目標
根據(jù)文本的解讀和對學情的分析,筆者對本節(jié)課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在本節(jié)課學習結束時,學生能夠:
1.梳理整合文本信息,畫出畢加索和莫扎特生平重要事件的timeline;
2.梳理整合文本信息,比較畢加索和莫扎特人生經(jīng)歷的異同;
3.總結歸納并感悟兩位藝術家共同的優(yōu)秀品質;
4.以My idol為題仿寫一篇120詞左右的文章。
四、設計活動,領悟文本
1.讀前
筆者以“Who is your favourite artist?”這個問題開啟課堂,讓學生談論自己喜歡的藝術家。再給同學們展示藝術家們的經(jīng)典之作,讓學生搶答出自哪位大師之手及作品名稱,以小競賽的形式導入本文兩位主人公。
設計意圖:問題貼近學生,自由度大,學生很容易打開思路,沉入課堂。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激活相關知識儲備,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癢ho is your favourite an-ist?”這個問題對于美術班學生來講是人人有話可說的。而之后的小競賽先從學生擅長的畫作、畫家開始到音樂、音樂家,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同時引起學生的好奇和猜測,自然導入本文話題。
2.讀中
(1)閱讀全文后,讓學生以draw a timeline的形式找出兩位藝術家人生重要節(jié)點和重要事件。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鍛煉學生梳理、整合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到畫出time-line是此類記敘文的一個很有效的閱讀策略,同時能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通過畫出timeline,兩位藝術家的人生重要時間點和事件就會十分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這能為接下來的對比二人人生經(jīng)歷異同的活動打下基礎。
(2)讓學生對比兩位藝術家藝術之路上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之處,在文中找出相應的supporting details。列出在文中找到的support-ing details,感受作者對相同意義的不同表達方法。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鍛煉學生梳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們了解學習英語相同意義的不同表達方法,也為接下來歸納兩位大師的共同品質打下基礎。通過尋找羅列supporting details,學生們可以輕松發(fā)現(xiàn)文章中對于兩位大師一些共同特征的描寫采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并且學習,也自然而然能為接下來歸納總結兩位大師的共同品質打下基礎。
3.讀后
(1)讓學生歸納總結兩位大師有哪些共同的優(yōu)秀品質。(talented,diligent,passionate,productive,creative,versatile…)
設計意圖:通過上個環(huán)節(jié)對兩位大師藝術之路上的異同點的討論自然過渡到這一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讓學生能感悟大師們的優(yōu)秀品質。
(2)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What makes amaster?”“Is the journey to success always easy?”討論結束,請各小組代表發(fā)言。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話題為上一環(huán)節(jié)的鞏固拓展,鍛煉學生對知識的實踐運用。同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3)要求學生以My idol為題仿寫一篇120詞左右的文章。參照文本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介紹自己的偶像:你的偶像有哪些成就或貢獻?你為什么喜歡ta?ta有什么優(yōu)秀品質?你從ta身上學到了些什么?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為課堂內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活動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即達到一個知識的遷移和創(chuàng)新。
五、反思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應該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切入點來設計。要考慮學生想知道什么,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知道學生的思維興奮點,通過它來切入,才能引領學生挖掘文本的深層價值。這就意味著我們教師自身要加大學習的力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學會更好的解讀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提升閱讀水平和思維能力,感受和了解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
本節(jié)課筆者在上課時課堂效果不錯,學生很有學習和探討的熱情,活動的完成也很不錯。但還是有一些明顯的疏漏和遺憾。比如,在讀中環(huán)節(jié)的第二個活動,讓學生對此兩位大師藝術之路的異同點時,在不同點上引導太少,任務的設置不夠明確,這一部分沒有得到很好的討論和學習。此外,文本內容雖然比較簡單,但里面的生詞或者短語完全沒有處理這也是一個疏漏。像midwife,sketch pad,controversial,bits and pieces等詞或短語應該可以設計guess-ing from the context的活動,鍛煉學生猜詞的能力,其他像sonata,concerto等專業(yè)術語也可以做相應解釋介紹。當然,如果學生英語素養(yǎng)和水平較高的話,教學設計可能又大不相同。還是那句話,教學設計一定要基于學情。
(江蘇省興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