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世香
以前我無論自己看書也好,語文課堂教學也好,都是比較喜歡用默讀方式進行,但自從我每天晚上用大聲朗讀的方式給孩子講故事后,我發(fā)覺自己越來越喜歡朗讀,因為朗讀讓我的內(nèi)心觸動更真切,受到的震憾更大,在朗讀時候不知不覺中讓我悲喜交集,甚至一度哽咽。觀看中央電視臺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jié)目中,每一個朗讀者都帶給我不同一樣的感動,正如徐世英先生說:“朗讀如同賦予作品生命,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崩首x既能意會生情,又能表意傳情。
感動于朗讀,因此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我開始把朗讀作為課堂教學重要手段。有人曾這樣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面;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
小學階段中有文章大部分都是寫人寫事的,寫人離不開事,寫事離不開人。俗話說:“言為心聲?!比宋镎Z言是人物思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應,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學生能把握人物對話朗讀,說明他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能力,反之,離開朗讀,學生往往很難理解課文、理解課文中的人物,因此把握人物朗讀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在這談談我平時是如何指導學生朗讀人物對話的。
一、小試牛刀,樹立信心
小試牛刀的目的就是一個字——“實”,即要求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所以讀課文時開始要求學生把課文多讀幾次,朗讀方式強調(diào)齊讀,你們不妨留意一下,齊讀的時候每個學生發(fā)的聲音是最響亮的,最放松的,為什么呢?因為集體讀會讓學生覺得安全與溫暖,就算讀得不是那么好也不怕別人嘲笑。我們都知道每個班中總會有個別學生的朗讀能力相對弱一點,那么齊讀正好可以讓讀得好的同學可以幫忙帶讀得稍差的同學一把,樹立信心。另外,重復多次把課文讀順了就可以對課文內(nèi)容和文中情節(jié)、人物有個大體的了解,知道這個人怎么樣,在這個基礎上再在進行個人讀。個人初讀階段時,有些學生讀不好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qū)W生最需要的是鼓勵和耐心。學生讀不好,我從不發(fā)脾氣,給顏色看。如我在教現(xiàn)在這個班的容達鵬,就是因為基礎差,有好些字不認識,顯得有些不自信,站起來讀書時聲音很小很小。于是我對他說:“我相信每一個同學在老師面前讀書肯定會緊張的,那么現(xiàn)在我請其她的同學先讀,你先坐下來聽聽,呆會你再來試試,好不好?”不但是他,還是其他學生,學生有一點進步的地方就給予鼓勵。學生有了自信,有信心才樂意讀了,練習多了,就會自悟了。俗話說“熟能生巧”,好多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出來。因此,小試牛刀,樹立信心,敢讀樂讀,落在“實”處是讀好對話的基礎。
二、言傳身教——范讀
范讀,就是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起著示范作用的朗讀。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不僅可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更容易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老師的范讀還是一種最現(xiàn)實、最直接的指導,給學生給真切的感受。要范讀發(fā)揮出最好的作用,我會這樣做:第一,親身示范。我去聽過很多老師的講課,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老師們大多對自己的朗讀不夠自信,在課堂上基本不范讀,就算是讀也是利用聽錄音朗讀方式。我認為這種做法并不是那么恰當,如果老師能做到親自來范讀,這份勇氣就是學生的榜樣。親自范讀更能營造富有感染力的課堂,學生會隨著老師的聲音、動作、神態(tài)投入到文章里,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學生學起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無論我讀得怎樣我都會親自來讀。為了能做到聲情并茂,所以,我備課時先對課文備讀,規(guī)定自己多讀幾遍,一字一字把字音讀準才能有資格讀給學生聽,做到有的放矢。俗話說:“實踐得真知”,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課文讀懂了,感情就出來了,教學方法往往也隨之而來。好的教學方法,是讀出來的;好的感悟方法,也是讀出來的;第二,適時范讀。范讀要選擇好時機,我一般不在學生讀課文前范讀,如果這樣做,就等同直截了當告訴學生,絲毫沒有是讓學生思考的機會。當學生讀得不如人意時,我才范讀,這樣學生思考就多一點,感悟深一點了。好的范讀,不僅有指導作用,而且有啟迪、激趣的作用。
三、注意提示語和對話中的標點符號,讀出人物性格特點
無論寫人寫事文章都離不開人物,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點刻畫中,其中重要方法就是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和動作描寫。通常人物對話中提示語會告訴我們這個人物說這話時的狀態(tài)(說話時的動作、神態(tài)),如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描寫中提示語都會出現(xiàn)“堅決地說”“理直氣壯地說”“冷冷地說”等語句,這些提示語它明確已經(jīng)告訴我們用怎樣的語氣和表情來朗讀。另外,句子中運用的標點符號也要注意,特別是省略號與感嘆號。我們?nèi)裟馨盐蘸萌宋镎Z言提示語和對話朗讀就能讀出人物性格特點。言為心聲,通過朗讀,把人物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所以教學中我會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和對話中的標點符號從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如《景陽岡》一文中武松與店家的對話中的一句。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這條景陽岡少說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聽說有大蟲!你別說這樣的話來嚇我。就有大蟲,我也不怕。”我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武松“笑”字和“!”,讓學生感受到武松坦白真爽,爭強好勝的個性就能把這個人物的性格讀出來。
又如,我在指導學生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幾句對話:
“碰壁?”我說,“您怎么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學生讀到周曄說的“哦!”這句話時,雖然是知道是個感嘆號,但往往讀不出那種“恍然大悟”所表現(xiàn)的小孩子語氣。我便笑了笑說:“小朋友,如果周曄像你這樣說話,周曄是不是變得勉為其難呢?‘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聽到我這么一說,想了想,說:“是一下子就明白過來的意思?!?/p>
“對,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語氣應該讀出小孩的天真勁,一下子就明白過來的感覺。”
“哦!”
“對,就是這種感覺?!?/p>
學生一下子明白了,再讀就非常不錯了,有些同學邊讀還來個天真、可愛的表情。
因此,通過提示語和標點符號就可以揣摩出人物性格特點,把人物對話讀好,就是把人物讀活了。
四、關注文章人物的身份和年齡
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說話人的身份和年齡。因為文章人物身份不同,年齡不同,說話的語氣也會截然不同。小學課文中如《將相和》《草船借箭》《景陽岡》等課文,人物身份明顯,人物性格截然不同。在必要時我們需要提醒學生注意:人物是國王讀的時候就要有國王的氣派,讀大臣時要有大臣腔,讀革命戰(zhàn)士時要有堅定不屈的精神,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人物是天真稚氣的還是老奸巨猾……
如《在金色的沙灘上》的老伯伯與小姑娘的對話:
一個好心腸的老伯伯走過來問小姑娘:“孩子,你在等誰呀?”
小姑娘說:“一個畫畫的叔叔,我給他看著衣服。”
老伯伯說:“傻孩子,火熱的太陽會把你曬壞的。你回家吧,東西擱在這兒,我給你看著。”
小姑娘搖了搖頭,說:“我答應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來?!?/p>
剛開始讓學生在讀老伯伯的話時,沒有一個讀出“老”的味道,個個都是天真稚氣,甚至有些同學讀得有些粗聲粗氣,很兇的樣子。我對學生說:“你們這么讀,誰是老伯伯呀?我倒覺得是兩個可愛的小朋友在說話,誰能把老伯伯的年齡讀出來?還有,這是位好心的老伯伯,你們想想,一個好心的人,這個人應該是有禮貌的,那么說話的聲音、語氣會怎樣?你們先在在小組中先練習一下?!币徽Z驚醒夢中人,學生經(jīng)老師一提醒,迅速調(diào)整自己朗讀的語速和嗓音。等我再請她們起來朗讀的時,一個比一個“老”,一個比一個更有親切感,孩子在朗讀聲中感受到朗讀的快樂。
五、深入品文,讀好“話外音”
在一些文章中,有些話是需要深入品讀的。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如果你沒有深入去了解背后的信息,是不會知道話中有話的深層意思的。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魯迅和周曄的一些對話。
“碰壁?”我說,“您怎么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大部分學生剛開始讀都會笑得很開心,因為他們都認為,天黑了,看不見肯定會撞到墻壁。然后我說:“你們只所以笑,只是聽懂了表面的意思,而聽不懂大伯的另一層意思。魯迅先生所說是‘碰壁,‘四周黑洞洞,究竟還含有什么意思?哪個同學預習時有留意這個地方?”經(jīng)我一提醒,就有學生說:“因為那時候是舊社會,到處都黑洞洞的,意思就是說到處都非常黑暗,且各處都有軍閥統(tǒng)治著,魯迅先生是宣傳人民自由的,他到哪個地方就向別人宣傳自由,但是軍閥是不允許人民自由的,所以,軍閥就把他趕回來了。”
我說:“在舊社會魯迅先生和反動派作斗爭,那個時候,反動派迫害得很厲害,我告訴你們一件事,魯迅先生跟敵人作斗爭,是用文章,用筆和敵人戰(zhàn)斗的,他為了防止敵人識破他,一連用了一百多個筆名表文章,就從這一點上看出,魯迅先生在舊社會和敵人作斗爭,容易不容易???”
學生說:“不容易。”
“處處遭到迫害。這就是他說的‘四周圍黑洞洞,的原因,他說的‘碰壁,就是遭到敵人的迫害。剛才有些同學在笑,現(xiàn)在懂了嗎?”
經(jīng)過大家的討論和我的點撥,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這個“話外音”,懂了,再讀。一旦理解了,才會讀出話外音來。不過,這樣的對話是比較難讀的,如果再讀不好,老師就要配合范讀來指導。
古人就有“三分文章,七分讀”的說法,學語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讀”,離開了“讀”,我們是很難理解課文的。我們“讀”好“人物對話描寫”,把人物讀“活”,更是為加深對文章理解錦上添花。
(作者單位: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天堂鎮(zhèn)東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