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基于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不斷滲透,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之一。不僅如此,為引導這一理念的具體實施,文學鑒賞能力已經(jīng)納入高中生綜合能力考核的范疇。本文以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為研究內容,分析高中生在這一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實現(xiàn)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提高,以及個人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生 文學作品 鑒賞能力 障礙
0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文化,其中,以文學作品為代表的文學典籍浩如煙海,這也為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中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并沒有得到明顯提高,相關障礙的出現(xiàn),直接影響了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形成。
一、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分析
新課程教學改革以來,針對傳統(tǒng)應試教育指導下忽視的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成為影響高中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盡管,在高中生語文教材的內容選擇和設計方面,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強調,但是,相比較《教學大綱》中的要求,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缺乏有效的語文基礎知識儲備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小學、初中階段所學習的基礎知識成為影響高中語文課堂學習效果的關鍵。對于大多數(shù)高中生來說,由于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以至于在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無法正確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從而導致理解上的障礙。
(二)文學鑒賞的難度被過度渲染
所謂文學鑒賞,是指在具備一定審美感受力、審美現(xiàn)象力、審美理解力的前提下,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自主性的個人感知。通過文學作品鑒賞,將作者構建的文學意象完成帶有自主意識的轉化,以便于自身理解。與此同時,在個人理解的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進行討論。
大多數(shù)情況下,高中語文教師與學生習慣性的認為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建立在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基礎之上,以當前自身水平,無法獨立完成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一思想認識的指導下,高中生在心中即已畏懼了文學鑒賞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大環(huán)境影響下的高中生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
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高中語文知識的學習側重于對教學內容的記憶,以及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盡管,新課程教學改革對高中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應試教育體制的存在,導致高中生無法按照《大綱》中的要求開展學習。
不僅如此,高中生正處于學習壓力較大的階段,面臨著人生最為關鍵的考試——高考,除語文科目外,還需要將原本有限的時間合理分配給其它科目。并且,與其它學科相比,語文的學習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無法通過段時間的“備考”就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尤其是對語文素養(yǎng)要求較高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來說,這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工程,不僅需要足夠的時間,還需要科學的能力指導加以培養(yǎng)?;谝陨洗蟓h(huán)境的影響,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其效果并不理想。
(四)高中生心理感悟能力缺失
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提高,除依賴于高中生自身長期的語文基礎知識積累與文學素養(yǎng)的形成外,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心理感悟能力。以文學作品鑒賞能力中的審美能力為例,個體審美能力具有從具象到抽象、從題材到形式、從形式刺激到形式表現(xiàn)三大傾向,高中生正處于由具象到抽象的個人鑒賞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對抽象事物與具象事物的區(qū)分與理解就成為其中的關鍵。
現(xiàn)階段,高中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對作品較淺層次的理解,缺乏依賴心理感悟能力的更深層次的提升,這也恰恰證明了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感悟平衡性問題。
二、加強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對策分析
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結合新課程教學改革思想指導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實際情況,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提高可通過以下幾條對策加以改變。
(一)完善語文基礎知識體系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體系化的過程,任一階段所學習的語文知識都是今后語文學習的基礎,因此,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形成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將為后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尤其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對于古代漢語中的實詞、虛詞、通假字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古漢語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靈活性較高,同一字詞、語句的使用需要與環(huán)境相結合。例如,對“然”的翻譯,需要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其翻譯結果有“正確、這樣、但是、確信”等多種類型,因此,并不是所有文言文中的“然”都是一個意思,這只有通過長期的學習積累才能夠具備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
然而,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完善的語文基礎知識體系需要長期的積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求高中生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語文基礎知識學習。高中生應養(yǎng)成良好的基礎知識學習習慣,不僅在課堂中學習語文知識,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語文知識,促進個人語文基礎知識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提高個人文學作品鑒賞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文學作品鑒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夠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的美,才能夠具備獨特的審美能力。傳統(tǒng)語文學習方式降低了高中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流于形式,高中生在缺乏教學指導的情況下,更無法獨立完成這一能力培養(yǎng)。
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興趣的培養(yǎng),其關鍵在于提高對文學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興趣,因此,在高中階段現(xiàn)有教材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高中生應根據(jù)自身的喜好,選擇與自身閱讀習慣、愛好相適應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除以個人為核心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外,還可以構建文學作品閱讀興趣小組,方便高中生之間進行文學作品鑒賞交流,并實現(xiàn)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相互促進。
(三)改變傳統(tǒng)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閱讀模式
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是高中生的必修課,其中,這一技能的提升需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閱讀方能實現(xiàn)。為此,高中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足夠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從而豐富自己的文學閱歷,并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結合當前應試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高中生應有效利用泛讀和精讀兩種閱讀模式,對文學價值較高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應當進行精讀,對文學價值較低,或者是已經(jīng)閱讀過的同類型文學作品,則可以選擇泛讀模式。如此一來,高中生不僅在文學作品閱讀數(shù)量上有所增加,其對文學作品內容、形式、質量上的把握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高,實現(xiàn)了包括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在內的個人全面發(fā)展。
不僅如此,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對大綱要求的相關內容進行品鑒,還包括對大綱要求以外的內容加以品鑒,并且,這些文學經(jīng)典可以是國內的,也可以是國外的。無論哪一類文學經(jīng)典作品,我們高中生都可以通過獨立品鑒而有所感悟,并對個人今后成長起到重要作用。
(四)完善個人文學作品鑒賞意識
對于高中生來說,除學習基礎語文知識以外,還應當在個人能力所及范圍之內,閱讀一些經(jīng)典文學作品,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個人文學作品鑒賞意識的形成?,F(xiàn)行高中教學大綱中所涉及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不在少數(shù),其中一些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可讀性,且能夠指導高中生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正確形成,對我們高中生的健康、全面成長有著較為積極的影響。
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辛棄疾將其對自身處境的不滿,以及個人遠大的思想報復寓于其中,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然而,與辛棄疾其它詩詞不同,辛棄疾并沒有被愛國沖昏頭腦,并不是依靠武力冒進,而是講究運用科學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為國家取得勝利。由此,通過對該詞的品鑒,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一歷史人物,也為理解辛棄疾的詩詞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結語
現(xiàn)代教育理念強調對人的全面培養(yǎng),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高中生在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存在嚴重不足,為此,加強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為現(xiàn)階段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基礎知識體系缺失、學習環(huán)境、心理等多種因素導致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形成困難重重,但是,在深入分析相關問題的同時,通過正確的文學作品閱讀方式指導下的興趣培養(yǎng),可以使這一情況得到改善,高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較以往也將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朱衛(wèi)民.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甘肅教育,2015,(15).
[2]巨杰.淺論中學生文言文閱讀障礙及對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4).
[3]王光正.提高高中學生文學鑒賞水平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2,(06).
(作者簡介:林欣穎,山東省泗水縣一中高二18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