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娣
摘要:幼兒園大班是幼兒向小學生轉(zhuǎn)型的過渡期。該階段幼兒教師的工作除了繼續(xù)向幼兒傳授一定的知識外,更多的是應該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尤其是那些為他們今后的小學學習奠基的行為習慣。那么,幼兒大班應該著重培養(yǎng)幼兒哪些行為習慣,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和方法來培養(yǎng)這些習慣呢?本文依托本園的課題研究,從培養(yǎng)內(nèi)容和培養(yǎng)方法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幼兒大班 幼小銜接 行為習慣培養(yǎng)內(nèi)容 具體方法
0
目前,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與重視,從學齡前的三年教育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們投入了太多的精力。隨著幼教改革發(fā)展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發(fā),幼兒園與小學一年級的銜接問題又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很多幼兒家長在幼兒升入大班之后,便開始著手給孩子們報各種學習班,學習漢語拼音、識字、閱讀、計算等文化知識,唯恐自己的孩子升入一年級后落后其他的孩子?!安蛔尯⒆虞斣谄鹋芫€成”成了他們?yōu)楹⒆舆x擇培訓班的充分理由。殊不知,正是這種急功近利、操之過急的行為,使得很多幼兒還未走進小學的校門,就開始厭惡小學、恐懼小學。研究表明,幼兒園階段尤其是幼小銜接階段,幼兒雖然在年齡上越來越接近小學,但是他們的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小學生的水平,并且他們的各種感官、手部肌肉群等還未發(fā)育完全,在聽說讀方面還可以,但是在寫字方面還需要教師的引領指導。如果操之過急,只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握筆和寫字姿勢,從而影響他們小學階段的正常發(fā)展。那么,在拒絕小學化傾向的今天,幼兒園在幼小銜接階段到底應該教給孩子些什么呢?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生活衛(wèi)生習慣好,有益于幼兒身體健康成長,學習習慣好,便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睆娜~老的話中我們可以找到幼兒園教育的真諦和終極目標,那就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交往習慣等。
其實,對于幼兒階段的孩子,家長和教師一直在把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工作重點。但是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的培養(yǎng)更具有針對性,他們會在清楚認識幼兒階段與小學階段的不同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yǎng)。那么,小學與幼兒園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是教育內(nèi)容上的不同。幼兒階段的教育內(nèi)容時蘊含在各種活動之中的,并沒有特定的教材和教育內(nèi)容,它需要幼兒教師根據(jù)《綱要》和幼兒特點,自主開發(fā)一些教育材料來幫助幼兒習得一些知識;而進入小學之后,教育教學內(nèi)容均呈現(xiàn)在國家課程體系之中,教師依據(jù)《課程標準》具體實施各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其次,是教學形式上的不同,幼兒園一般采用游戲的形式,通過游戲完成對幼兒的教育;而小學則是采用班級授課制,以教師講授+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再次,就是在園(校)學習時間上的不同。幼兒園遵循幼兒的生理特點,每天在園學習的時間不會超過1小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進行區(qū)域、角色、混齡、構(gòu)建等活動;而進入小學后,孩子們每天的學習時間不僅會變長,就連每節(jié)課都由原來的20分鐘變成40分鐘,而且還需要孩子們每堂課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除了這些之外,在師生關系、生活環(huán)境、評價方式等方面也有著這樣那樣的差異。
清楚了這些差異,幼兒大班的教師就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銜接:
1.環(huán)境布置中加入小學元素。在幼兒園大班第二學期,幼兒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教室文化布置充滿一些小學元素,比如把漢語拼音作為教室的墻壁文化,用簡單的加減法做成孩子們?nèi)粘1憩F(xiàn)的拼比展示臺等。此外,幼兒教師可以逐漸地孩子們的座位固定下來,為孩子們適應小學的教室做準備。
2.幼兒的紀律意識要逐步加強。我們都知道幼兒園和小學相比,在規(guī)范孩子的紀律方面并不是很嚴格。幼兒園一般是倡導幼兒天性的釋放,創(chuàng)設的是自由、寬松的育兒氛圍。到了小學階段以后,雖然學校仍然在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但是在對學生的紀律要求方面要比幼兒園嚴格了許多,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教師要有意識得延長集體教育的時間,要求幼兒坐住板凳,不隨意接老師的話,也不隨便和小朋友交流,回答問題的時候知道舉手,老師和小朋友說話的時候能夠做到認真傾聽等。有了這樣的紀律意識的培養(yǎng),當幼兒步入小學的大門時就會順暢許多。
3.幼兒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更理性。幼兒園的活動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小學強調(diào)系統(tǒng)文化知識和技能的訓練,需要勤奮刻苦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幼兒教師在幼小銜接階段,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增加理性講解,減少游戲活動。
當然,幼兒教師在努力加大幼小銜接的力度,讓幼兒逐步了解小學的學習和生活的同時,還要針對這一階段幼兒的需求,進一步加強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行為習慣、學習行為習慣和交往行為習慣等。
一、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習需要幼兒養(yǎng)成按時作息、按時上學的好習慣。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和幼兒家長形成合力,通過繪制幼兒一日生活時間表的方法,記錄幼兒每天起床、進餐、活動、午休、睡覺等一系列活動的時間,掌握幼兒的生活作息規(guī)律,及時調(diào)整與規(guī)范,幫助幼兒盡早形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保證幼兒飽滿的精力。幼兒教師要從小細節(jié)入手慢慢培養(yǎng)。就拿飲水來說,幼兒剛剛升入小學,在沒有教師提醒的情況下常常不能主動飲水,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大班下學期末培養(yǎng)幼兒主動飲水的生活習慣。又如,小學每節(jié)課的時間安排在35~40分鐘,課堂上一般不允許喝水、上廁所,對于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大班幼兒,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逐漸減少幼兒每節(jié)課喝水與上廁所的次數(shù),最終使幼兒適應小學課堂的時間安排。
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指能夠主動學習,善于思考,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
在幼兒園教師更多是通過游戲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diào)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到了小學階段以后,教學游戲相對減少,規(guī)范的課堂教學相對增多。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教師要教給幼兒一些學習的方法,引導他們逐步由直觀觀察和感受向獨立思考、獨立探索轉(zhuǎn)變,慢慢引導幼兒從動手操作學習知識過渡到用腦進行思考、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去學習知識。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啟發(fā)幼兒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幼兒升入小學做好學習準備。比如,對于幼兒大班第二學期的幼兒,我們通過增加有意閱讀時間的辦法,培養(yǎng)幼兒的課堂專注力;通過物質(zhì)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jié)合的辦法,對幼兒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評價,逐漸較少幼兒隨意說話、隨意走動的毛病。
三、給予幼兒必要的知識儲備
雖然現(xiàn)在的幼兒園都在竭力避免“小學化”的傾向,但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快樂、自信地應對小學課程,我們在幼兒大班的兩個學期里還是要在語言和科學兩大領域中加入適合的教學內(nèi)容,增加幼兒的知識儲備。比如語言領域可以增加適合幼兒的、簡單有趣的小古詩,讓孩子們在誦讀中感受古詩音韻美、節(jié)奏美,同時學認一些生字;可以適當加入幼兒講故事的能力訓練,給孩子們積累語言素材的機會;給幼兒印發(fā)《漢語拼音描紅本》,讓孩子們在描描畫畫中學習漢語拼音??茖W領域可以增加10以內(nèi)加減法的計算,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數(shù)理概念等。這樣的知識儲備雖然不多,但對于增強幼兒上好小學的信心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用小步遞進的方式培養(yǎng)了幼兒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習慣
幼兒步入小學階段以后,很多事情的處理是需要他們自己來完成的,他們再也不能依賴家長或是教師的幫助了。因此,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習慣對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在幼兒大班的日常常規(guī)活動中,教師要積極開展活動,引導幼兒一步步走向成熟。比如,在戶外活動環(huán)節(jié)幼兒教師要利用講游戲規(guī)則的機會培養(yǎng)幼兒遵守紀律的習慣,學會在活動中保護自己,照顧他人,遇到困難自己解決。通過“每日一班長”、“互助小組”,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約束力。在日常的活動中,幼兒教師還要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通過開展“幼兒園是我的家”“今天我值日”等系列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學會團結(jié)友愛,樂于助人。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階段的工作,擔子重但意義重大。幼兒教師應當不斷增強個人的業(yè)務素質(zhì)和專業(yè)水平,從幼兒特點出發(fā),積極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將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融入于各種游戲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和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習慣,讓孩子們能夠做到按時作息、團結(jié)友愛、遵守紀律,能夠以飽滿的熱情、扎實的基礎和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走進小學,使幼兒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為他們今后人生的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啟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