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會美
摘 要 文章通過對比觀察國內(nèi)兩所高校部分公共空間的情況,指出大學校園公共空間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深入分析高校公共空間缺失的原因和影響,最后簡要探討了高校公共空間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 大學校園 公共空間 改進措施
0 引言
高校作為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圣地,本應不乏同學們熱情洋溢的辯論,言笑晏晏,然而筆者觀察到的現(xiàn)象卻是:身邊很多同齡大學生過著教室、寢室、食堂的“三點一線”的生活,跟老師、同學面對面的深度交流很少,某種程度上形成了校園緘默一片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學生交往意愿不強,還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環(huán)境——高校提供給學生用于自由交流的公共空間不足,缺乏鼓勵學生交往的配套設施。對于大學生而言,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是人格、思維成長的關鍵時刻,對于他們而言此時來自朋輩、老師的交流大有裨益。
“公共空間”一詞由哈貝馬斯所提出,所指代的是沙龍、咖啡館、俱樂部以及報刊雜志等鼓勵公民展開交往和理性商談的公共空間。本文中所討論的“公共空間”的僅指:高校校園中供師生進行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的公共場所。著名建筑師楊·蓋爾將公共空間中的活動劃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fā)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其中,必要性活動的進行不易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對于大學生而言,上課就是一種必要性活動,無論教室冷暖、明暗,都要來上課。自發(fā)性活動指的是:在人們有參與的意愿,并且在時間、地點可能的情況下才會產(chǎn)生的活動,受外部環(huán)境和周遭設施影響較大。社會性活動則一般指空間中有賴于他人參與的各種活動,如學生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因為高校中對于教學的規(guī)范和要求,必要性活動場所——教室的差別不會很大,也不如自發(fā)性活動場所和社會性活動場所對于學生交往情況產(chǎn)生的影響大,故而本文關注的主要是這兩類公共空間情況。
1 案例分析:簡要對比國內(nèi)兩所高校的部分公共空間情況
筆者觀察了眾多高校的公共空間情況,本文中著重對P大G學院和A大的公共空間情況進行對比觀察。G學院是國內(nèi)頂尖的商科學院,對信息交換的需求更為迫切,供師生交往、學習的公共空間的細節(jié)較為完善,具有其他學院和高??山梃b之處,具體來說,有如下三點:
(1)通過加寬走廊可以使走廊發(fā)揮本身通行功能的同時,提供足夠的空間允許人們停下來在窗邊攀談,使窗邊又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公共空間。值得一提的是,走廊邊上窗臺的寬度也將近40厘米,沒有綠植放置在窗臺上,便于人們討論的時候倚靠在上面或者臨時放置一些物品在上面。與之對比的是A大的X教學樓,樓內(nèi)的教室外亦有走廊和窗臺,但二者寬度均過于狹窄,在上下課的高峰期人流量較大,而道路狹窄,難以停留,師生很難在那里討論;而平常安靜的時候,討論的聲音稍大就可能影響到教室內(nèi)上自習的人,難以充分發(fā)揮其公共空間的作用。
(2)G學院咖啡廳的細節(jié)設計有利于學術討論的進行。G學院的咖啡廳在學院一進門的左手邊,淡黃色的燈光,明亮卻不失柔和;內(nèi)里有供3人坐的圓桌,供8人坐在一起的長方形桌,滿足不同需求;座椅多是實木帶軟墊,在不使人懶散的情況下,對人體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A校其中一個校區(qū)有12000萬人以上,供師生共同使用的只有兩個咖啡廳,燈光均比較昏暗,并配備過多的沙發(fā),讓人有一種昏昏欲睡的感覺,某種程度上不利于學術的交流討論。平時看到的多是情侶倚靠在沙發(fā)上一起自習,稱之為約會圣地似乎更為合適。為數(shù)不多咖啡廳,也沒有服務于更廣泛的師生群體,未發(fā)揮好促進學術交流的作用。
(3)G學院將教室、走廊、咖啡廳等高效結合在一起,最大化利用了有限的區(qū)域。在必要性活動的周邊修建一個便于進行自發(fā)性活動的區(qū)域,對于有利于師生將課堂上的知識延伸到課堂之外。此外,咖啡廳還兼具院史館的功能,墻壁上寫有院系的發(fā)展過程。在高校現(xiàn)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應考慮注重場地功能性的綜合運用。G學院進門有一玄關,玄關后面是一條4米寬的走廊,玄關加上走廊便將空間切割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功能類似一個大廳,便于組織一些社會性活動。國外有一些通過加寬走廊來使之成為公共空間的案例(徐奕,2001)。P大隔壁的T大教學樓在教室外面空閑空間配有簡單的桌椅,也起到了一個公共空間的作用。
總之,從各種微小的細節(jié)中可以瞥見不同學校的公共空間的區(qū)別,尤其體現(xiàn)在自發(fā)性公共空間方面。一個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是人類從低強度的交往到高強度的交往活動,但人永遠不能脫離建筑環(huán)境而孤立地去建立主體間性(朱敏,2008)。雖然是不同學院、學校建筑細節(jié)“微小”差距在師生日常的實際體驗中會被放大,對于學習交往行為產(chǎn)生明顯影響,這些差距也可以折射出一些高校對于師生交流需求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2 大學公共空間缺乏的原因和影響
2.1 高校公共空間缺乏的原因
首先是歷史上的原因,楊東平先生認為現(xiàn)在的高校依舊保持著計劃經(jīng)濟時期的傳統(tǒng)。我國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7年教育”,是按照蘇聯(lián)模式來實現(xiàn)新中國教育改革,這種模式的弊端在于在高校管理方面采取了跟計劃經(jīng)濟體制相一致的、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使用統(tǒng)一的課本,將統(tǒng)一的技術迅速灌輸給學生,為工業(yè)化迅速培養(yǎng)了大批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從社會心理上來看,學生們從小到大沒有被期待與眾不同,更多的是“背誦”式學習占主導地位,也一直缺少鼓勵交流探討的環(huán)境。當一個東西沒有在市場上出現(xiàn)的時候,會于傾向認為沒有這樣的需求,同樣學生們一直缺少公共空間來討論,久而久之,學生交流的需求就會被忽視,被認為其并不需要這樣的交流。
2.2 影響
一方面,大學生公共空間缺乏,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美國現(xiàn)代建筑師康當認為“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有了一種思想時,會有一種禁不住向別人講述自己的想法的愿望。這是一種感覺,也是我們的天性?!倍R斯洛認為需要滿足的程度與心理健康的程度有確定的聯(lián)系,如果人交流的天性被遏制,傾訴的欲望沒有被滿足,就會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馬斯洛認為當一個人的食欲沒有得到滿足,他會成為一個不同的人:他的感覺改變了,會比其他時候更容易發(fā)現(xiàn)食物;他的情緒改變了,比其他時候更容易激動;他思想活動的內(nèi)容改變了,更傾向于考慮獲得食物,而不是解道代數(shù)題(馬斯洛,1987)。同理,當一個人的表達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的某些方面能力也會得到限制。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的公共空間缺乏會影響大學生的思考習慣、思維模式,也會進一步影響知識的交流和不同思想的碰撞。缺少公共空間可供學生交流,將使其交流的習慣難以養(yǎng)成,心理學家杜威和桑戴克(馬斯洛,1987)強調(diào)了動機的一個重要方面,即可能性。若是一個人實現(xiàn)交往的可能性較高,較為容易,那么他也會越來越習慣這種方式。如果長久缺乏交往的空間,實現(xiàn)交流的可能性較小或難度較高,學生可能會越來越習慣于“閉門造車”。
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來獲取信息的,錯過了面對面交流可能會影響學生之間信息的互換。根據(jù)齊美爾的理論可知,人際傳播與其它傳播的差別在于:交往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感官渠道,最大限度地互相觀看、傾聽、言說、觸摸、品味。齊美爾認為“我們在感官上覺察我們身邊的人”。通常情況下,二人交談時,語言對情景的社會意義的表達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義都由非語言的方式表達的(芮必峰、陳燕,2006)。
從整個時代來看,當前我國正從勞動力密集型和工業(yè)生產(chǎn)型國家向創(chuàng)新型國家轉型,相應地,作為人才搖籃的大學也面臨著從以知識傳授為主向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主轉變的社會期待,要想實現(xiàn)這樣的發(fā)展,僅僅靠課堂的授課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知識是需要分享的,否則就無法知道理解得是否準確,進而也很難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若是在必要的時候沒有得到引導和發(fā)掘,長久來看,會對國家未來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所影響。
3 高校公共空間的改進措施
高校需要更關注學生的自發(fā)性交往和社會性交往的場所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
一般的高校都會配置社會性活動的公共空間,關鍵在于是否開放,比如A大的藝術中心里面雖說有足夠的場所方便同學們使用,但是常年閉門。李冬磊(2006)博士論文中也強調(diào),首先活動中心必須是開放的和自由的,為學生的隨性交流提供一個方便的場所。在信息與知識的高速流通與傳播的當代社會中,讓學生自由隨意地出入,才能夠帶來信息交流的暢通無阻。
自發(fā)性活動的公共空間則需要從細節(jié)上更加考究。徐奕(2001)在論文中提到,美國一些大學對學生活動中心的建筑設計的目標之一就是:一個人們每天不是“去找”(Go for)的建筑,而是“路過”(Drop in)的建筑。所以,中國高校也應該有更多的自發(fā)性活動空間,比如在教學樓附近增加幾個可以討論的桌椅等,可以利用一下公共交通空間,如入口空間,門廳空間,樓梯與臺階以及走廊空間等;更加注重各個相關空間的集群效應,使之更好地發(fā)揮功能;更加注重燈光、座椅等可能會對交往產(chǎn)生影響的細節(jié)。
交往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必須依附于某種活動作載體,在進行某種活動的同時產(chǎn)生自發(fā)的交往行為。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的校園生活方式很難支持學生的素質(zhì)全面提高,高校作為培養(yǎng)學生志趣的殿堂,應該是一個處處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和積累社會經(jīng)驗的場所,發(fā)揮人才的集聚作用,將彼此的知識、創(chuàng)造力更好地發(fā)揮出來,而不是緘默一片,“各自為伍”的寂靜之地。
參考文獻
[1] 楊東平.大學教育傳統(tǒng)裂變http://www.sociologyol.org/shehuibankuai/shehuipinglunliebiao/2009-10-12/8917.html.
[2] 芮必峰,陳燕.你我交往使社會成為可能——齊美爾人際傳播思想札記[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1):140-143.
[3] 朱敏.人類交往行為與建筑環(huán)境的關系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4] 李冬磊.創(chuàng)造交往空間[D].同濟大學,2006.
[5] (丹麥)楊·蓋爾著.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6] 徐奕.高等學校交往空間及其環(huán)境設計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1.
[7] (美)馬斯洛(Maslow,A.H.)著.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程朝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