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化
【摘要】本文以善水灣分校語文組“端午無邊界”融合課為例,圍繞基于語文學科的融合教學設計這一話題,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語文學科的特質”三方面進行論述,具體闡述基于語文學科的“科學融合”課的思考與實踐,為“學科融合教研”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凡例。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科融合 表達視野 品生
怎樣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融合教學呢?筆者對此進行了一番思考和實踐。
一、語文課。著實離不開多學科融合
在現(xiàn)今學科分科越來越細的背景下,“聽說讀寫”這
師:10分鐘就通知到1023個學生(除了教師),開始要1023分鐘,現(xiàn)在只要10分鐘。
生:好厲害!
(設計意圖: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克服思維的表面性,抓住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和本質特點,建立數(shù)學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前后呼應,原來要大約17個小時,現(xiàn)在只要10分鐘,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shù)學的魅力、數(shù)學的神奇)
三、拓展延伸
教師講了一則故事:古印度國王打算重賞國際象棋發(fā)明人(大臣達依爾),這位聰明的大臣說,請在這張棋盤第1格內放一粒麥子,在第2格內放2粒,在第3格內放4粒,依此類推,每一格都比以前一格加一倍,直到把棋盤所有64格的麥粒,都賞我吧!國王輕快地答應了,大臣真的能如愿嗎?
請同學們在紙印棋盤內填一填,看有什么結果?數(shù)字越來越大,即使拿來全印度的糧食,國王也實現(xiàn)不了諾言,1+2+4+8……=184467440737095516115(粒)。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幾何倍增學的來歷,幾何倍增學,用在商業(yè)上也可稱為市場倍增學。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活躍氣氛,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知道幾何倍增學的來歷,豐富學生見識)
四、實踐應用
如一份工作,假如有兩種薪資報酬:
A:一個月給你30萬元,每天給你1萬元。
B:按天發(fā)放,第一天給你一分錢,然后,后一天是前一天的2倍,如果是你,選擇A,還是選擇B?
B方案最后的結果:0.01+0.02+0.04+……=10737418.23元。
(設計意圖: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親身感受,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問題,同時以身邊的事例、故事的形式設計練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練習
孫悟空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又遇到了妖精,它每次拔一根毫毛就能變成一個孫悟空,變出的孫悟空也能每次拔一根毫毛變成一個孫悟空,每次變化需要的時間是2秒鐘。
(1)如果要變出15個孫悟空,最短需要多少時間?
(2)10秒鐘最多能變出多少個孫悟空?
(3)如果要變出60個孫悟空,至少需要多少秒鐘?
(設計意圖: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鞏固建模,進一步體會優(yōu)化思想。因學生的思維起點不同,讓學生以舊知為依托,并通過“遷移”“轉化”,使學生的思維條理化、邏輯化)
六、拓展延伸練習
池塘的水面生長著一種浮萍,已知這種浮萍的面積,每天擴大一倍,經過100天整個池塘全部長滿浮萍,第幾天浮萍長滿池塘的一半?
答:第99天浮萍長滿池塘的一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正向到逆向兩方面深刻理解,鞏固“打電話”中蘊含的規(guī)律,拓展學生思維,讓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好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地感知數(shù)學,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數(shù)學)些基本能力成為每一門學科的基礎,但恰恰是這一點,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覺得語文只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它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學習其他學科的基本需要。其實不然,語文課必須具有自己的特質,其他各門學科,也應該對它進行“反哺”,讓其特質更加鮮明可感。
我們所理解的語文特質至少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綜合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語文教育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其綜合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①學習內容是與自然、社會、藝術等學科的綜合;②學習方式是實踐、研究、合作、體驗等多種學習方式的綜合;③學習空間是課內與課外學習的有機融合。
2.實踐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打破課堂界限,走進生活進行學習實踐有其必要性,但語文實踐內涵的核心還是在識字中學會識字,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習作中學會習作,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口語交際。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實踐的主渠道仍在課堂——在課堂上讓學生有感情地讀書,默默地靜思,無拘無束地對話,認認真真地作文。
二、教學目標設定要姓“語”
以“端午”為主題開展學科融合教學為例,圍繞“端午”這一話題,以語文學科為主導,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學段目標與內容中第一學段中有具體表述,閱讀: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寫話: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谡Z交際: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
于是,教師確立以下主要教學目標:①誦讀兒歌《端午節(jié)》,理解兒歌中詞語“端午、艷陽、艾蒿、粽子、屈原、記牢”;②結合生活實際,了解端午節(jié)來歷和習俗;③畫端午習俗,并結合自己的繪畫,學編兒歌,學會表達;④誦讀《過端午》歌詞,學唱《過端午》歌曲。為了達成此教學目標,須融合“品生”“美術”“音樂”學科,但無論語文學科與哪一學科融合,目的都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即本節(jié)課必須具備語文的特質。
三、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指向“語”
本節(jié)“端午”主題融合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習兒歌《端午節(jié)》”,具體包括①學會朗讀:聽師范讀;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學習詞語:端午、艷陽、艾蒿、粽子、屈原、記牢;指名讀兒歌,齊讀兒歌,比賽讀。②理解句子“紀念屈原永記牢”,教師指名講端午來歷的故事。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典型的“語文”課,包括朗讀、理解、表達等語文能力的訓練。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交流,了解并介紹端午習俗”,運用連線的方式復習各種習俗,教師巧妙設計了“連線題”,前一個為動詞,后一個為名詞。從了解端午習俗來看,這是品德與生活學科的教學內容,但“介紹習俗”又成為語文的表達訓練,而連線題則是典型的“語文”題型。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配樂欣賞“端午”主題的學生繪畫,教師引導點評,發(fā)現(xiàn)繪畫中的美處、妙處,這里引入了美術學科資源。但緊接著,教師放手讓學生圍繞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兒歌創(chuàng)編和寫話活動,這里又巧妙地將教學引入“語文”軌道,這時的美術資源,就成為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的兒歌創(chuàng)編也很給力,如“五月五,端午到。兩個粽子娃娃劃龍舟?!賳眩賳?,旁邊觀眾叫聲好?!薄拔逶挛?,端午到,吃粽子,劃龍舟,家家門上插艾蒿,紀念屈原永記牢?!薄拔逶挛迦眨宋绻?jié)到了,小朋友們去觀看端午節(jié)劃龍舟。他們在橋上為那些選手加油。選手們在拼命地劃船,這幅場景多美呀!”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大家一起讀、唱《過端午》,這是音樂,但優(yōu)美的歌詞不僅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更是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熏陶。
可見,這節(jié)“端午”融合課,所有其他學科的參與都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學生涉獵的是多學科,但訓練主要還是學生的語文能力。
探索“基于語文學科的融合教學”,我們旨在通過學科之間的融合,使各科教學在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操作技能、審美的教育因素等方面對語文學習進行補充、配合、滲透,從而讓語文課更富內涵,對學生的滋養(yǎng)更全面,更深入。
“基于語文學科的融合教學設計”,本文的認識尚粗淺,亟待更多語文教師的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