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皇冠
“大量閱讀”這個話題我和校長朋友們一起討論過,估計這也是所有有責任感的語文教師所困惑的問題。
有的朋友問我,可否通過推動大量閱讀,甚至海量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回答說,可以試一試,不試驗,總覺得那是一個可以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好辦法。在試驗之前,恐怕要考慮如下幾個問題:
大量閱讀需要時間。先不考慮學生的閱讀理解效率,單說閱讀速度。閱讀不流利,閱讀速度就不理想,閱讀量÷ 閱讀速度=閱讀時間。閱讀速度不理想的情況下,想通過大量閱讀(期望量變引起質(zhì)變)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恐怕需要很多時間。即使讓其他語文教學任務(wù)都停止,給大量閱讀讓路,時間恐怕也不夠用。校長朋友說,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大量閱讀,甚至海量閱讀,學生收獲的是什么?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所掌握的一切知識、技能、能力,盡管表面上紛繁復雜,但其實可以分為兩大類: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那么,學生大量閱讀收獲的是哪類知識?答案非常明確,閱讀收獲的是陳述性知識??墒?,人的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語文技能,主要是程序性知識,而非陳述性知識。更要命的是,閱讀過程中所吸收的陳述性知識,很難轉(zhuǎn)化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中的程序性知識。老師所期望的學習結(jié)果,和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實際產(chǎn)生的變化有很大的差距,這一點,已經(jīng)越來越被廣大語文老師、教研員、校長所認同。因為他們畢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有判斷是非的邏輯基礎(chǔ)和接受科學理論的認知基礎(chǔ)。
如果通過大量閱讀、海量閱讀就能學好語文,國家為何要在師范院校動用大量的資源來培養(yǎng)語文教師呢?國家為何要拿出大量的資金聘請專業(yè)的語文教師來從事語文教育呢?只要教學生認識了拼音,教學生認識了一部分漢字,然后給學生擺好注音讀物,再安排幾個生活指導老師維護紀律,就足夠了。通過大量閱讀能否改變學習者的閱讀技能,老師們應(yīng)該有切身體驗。自從有了微信,包含老師在內(nèi)的每個人的閱讀量幾乎都比以前翻了好幾倍。試問,自打有微信以來,大家自我評估一下,看看自己的閱讀技能提升了多少。國家明確要求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就要求語文老師能閱讀古典名著。閱讀古典名著,對語文老師的閱讀技能有著更高的要求。目前能達到這一要求的小學、初中語文老師并不多。既然許多專家認為大量閱讀甚至海量閱讀可以提升閱讀技能,那么廣大老師不必接受專門的培訓也可通過自主閱讀提升閱讀技能,從而達到獨立閱讀古典名著的水平。廣大老師可以親自試一下,看看通過連滾帶爬的大量閱讀,何年何月能達到自主閱讀古典名著的水平。特別是那些堅信連滾帶爬大量閱讀、海量閱讀可以提升閱讀技能的老師,不見黃河不死心,自己一定要試一試,看看用自己深信不疑的理論和做法能否提升自己的閱讀技能。
語文老師應(yīng)該像教練那樣工作?像羊倌那樣工作?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也不知是什么人,總想著不勞而獲、不教而會,他們深信肯定有一種教學方法類似“吃得少、屙得多、跑得快”。正是由于這種思想作怪,他們堅信不用老師教,學生自己“連滾”帶爬大量閱讀就能學會閱讀,進而學好語文。
上述問題搞清了,我們就會冷靜下來組織老師認認真真學習語文知識,通過科學方法不斷提升語文教師的聽、說、讀、寫基本功。目前,老師們亟需提升的,首先不是什么教學方法和技巧,而是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提升了這兩項,才能搞清教什么。搞清了教什么,研究怎么教才有意義,才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