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凌
【摘要】深陷寂寞困境的作者在褪盡繁華后,于獄中選擇了重新走進青年時代就投身于此的文學殿堂,并在閱讀中將肉身的地獄演練為精神的天堂,也使自己徹底從寂寞中蘇醒過來,再次看到了天育的霧光。
【關鍵詞】《陸地上的孤島》 馮慶川 文學 蘇醒
一、《陸地上的孤島》其書
本書是四川某景區(qū)原負責人馮慶川在身陷囹圄后所出版的一部散文集,主要描述了他通過閱讀,在懺悔中聚集新的能量,搗碎束縛心靈的枷鎖,重回原來善良的內心的過程。全書分為《孤島不孤》、《青澀無語》、《一葉知秋》、《時空隧道》等四個輯子,在記錄作者心路歷程的同時,也記錄了他的青春歲月,展現(xiàn)了親情、友情、思鄉(xiāng)情等情感,同時還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感懷和對現(xiàn)實的關注。
二、《陸地上的孤島》寫作背景
被囚禁的日子讓馮慶川感覺自己低到了塵埃里,但監(jiān)獄中心書庫書架上一排排整齊的書籍,卻又讓他感覺自己如饑餓的浪子覓到了面包一般地幸運,于是從黎明到黃昏,從黑夜到天明,他讀了盧梭的《懺悔錄》、史鐵生的《靈魂的事》、梅潔的《淚水之花》、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以及老子、莊子、《當代》、《十月》等等書籍。在閱讀的過程中,馮慶川被梅潔老師的散文集《淚水之花》中的親情、愛情、友情和“博愛和道義”同行的人文情懷深深折服,梅潔老師那些充滿人性溫度的文字和字行間里的哲理思考給了他莫大的啟迪和激勵,于是他決定一定要寫出一本敢于自我曝光、自我剖析、流露自己真性情的作品來,并把寫作的過程作為一次自我救贖的過程,讓低到塵埃的日子因文學的沁潤而開出花來。
三、走進《陸地上的孤島》
(一)在孤島重回內心
馮慶川將監(jiān)獄比喻為陸地上的孤島,其實主要是指信息和心理而言。在來到孤島的第一晚,他感覺自己如一根被剝了皮的香蕉,彎曲、癱軟在監(jiān)舍通宵亮著的節(jié)能燈下,其內心的恐懼、痛苦可見一斑。在“孤島”的日子里,馮慶川經(jīng)歷了常人無法體味的心靈疾苦,如在五十九歲生日時,也只有自己舉著記憶的酒杯在夜幕低垂時獨飲,而過去生日時高朋滿座、把酒言歡的場景只能是在記憶中了。
雖然生日的孤獨無須天天品嘗,但對父母、妻兒、朋友的思念不可避免地成了他最難挨的時光。馮慶力I于是幻想自己能有三天時間的自由時光,讓他能回到父母身邊感受那種血濃于水的自然天韻,也能回到昔日同窗間享受那份無拘無束,無所顧忌的時光,還能去到“文軒書店”走一遭,在墨香撲鼻的知識長廊里小憩。雖然幻想終歸只是幻想,但在監(jiān)獄中心書庫覓到靈魂棲息地的馮慶川堅信,只要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就無所謂一時黑暗與一時光明,也無所謂一時自由與一時禁錮了。所以他又重新回到了青年時代即己投身的文學殿堂中,在閱讀的快樂里,將肉體的地獄演練為精神的天堂,成功重回內心。
(二)情真意切的回憶
無論是插隊時對自己特別關心的生產(chǎn)隊長女兒,還是自己暗戀和暗戀自己的女同學,抑或是與自己相約共看電影《劉三姐》而自己因濃霧緣故失約的小王姑娘,馮慶川對她們的描寫沒有多余的粉飾,有的只是自己最真實的感情流露,他為隊長女兒的中年早逝惋惜,為自己暗戀的她也為暗戀自己的她真誠道一聲祝福送一份珍重,為尋找不是丁香卻是桃花一樣的小王姑娘而故地重游。
馮慶川雖然在無法抵御的大環(huán)境下“栽了”,但在他的作品中,你卻能讀到無處不在的情真意切的善意。如當他在甘蔗林遇到天天咳嗽,眼睛半瞎耳朵全聾獨身一人生活的胡婆婆時,他沒有先回自家平房,而是再走一段夜路先送老人回家;而在面對那個失去妹妹的賣花少年時,他用一百元買了他一串早開的黃桷蘭;而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位與他雖素不相識,卻將他從雙流帶到成都,為他買汽水并為他付一角二分車費的善良女工。
(三)平常生活中的人生感悟
馮慶川是詩人,但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他記得母親舍不得倒掉的隔夜茶,記得母親斷線風箏樣的眼淚,記得父親珍藏良久的紀念章,他也會去廣場觀人下棋,去燈市買臺燈,在大渡河看別人得冬泳,做忠實粉絲狂追諜戰(zhàn)片等等。此外,他也記得端午曾一次吃下的十個咸鴨蛋,記得鄉(xiāng)村香噴噴的新米飯和淋了辣椒醬的年豬菜,記得冬天南方客棧里的又香又脆的烤凍耙。這些看似對普通生活的描述里,實則隱藏著馮慶川對人生深刻而獨特的感悟。如在《看別人冬泳》中,他這樣感悟:在分享別人的快樂中也有自己的快樂,有這樣冰與火的碰撞,在人與自然的搏擊中,生活豈不更顯壯美,又如在《深沉的眼睛》中,他又這樣感悟:經(jīng)此一番諜戰(zhàn)劇情的熏陶,他自感文人風骨中多了一點下武夫豪情,就算有時眼里含著淚水,也盡量抑制著含而不露,露而不瀉。
(四)來自時空隧道的思索
船工后裔的馮慶川,是定不能忘掉江上的白帆的,縱然它們消逝己久,可帆影仍還留在心間,如他心中的希望一樣永恒?,F(xiàn)在的馮慶川雖暫時失掉了自由,但幸好他還有只筆,它可以支撐起他的頭顱,讓他能捕捉到天空稍縱即逝的信息流動;也可以支撐起他的脊梁,讓他如軀干始終下垂,根卻緊緊扎于泥土深處的柳樹;它還可以支撐起他未來的生存空間,在鄉(xiāng)間給他的心靈搭起一個多維的空間,擋住陰魂不散的霧霾和城市的聒躁。此外,不斷滋生的懷舊情愫,又讓馮慶川想到了四十多年前的蠶的往事,并由此有了這樣的思索:人生最后的結局與蠶是雷同的,都是無法逃避的宿命,那我們大可以以蠶從容吐絲的方式,將存于胸中的蕙風馨雨反芻出來,讓心中愈加月白風清,愈加澄靜如水。
四、寂寞中的蘇醒
馮慶川在《我聽見寂寞的聲音》說,寂寞總是在全無征兆的情境下,無端地顯現(xiàn)出來。特別是在黃昏和周末,寂寞打來的一巴掌,促以讓你健碩的身軀瞬間轟然倒下,寂寞的恐怖可見一斑。但幸運地是馮慶川找到了對付寂寞的良方,他在文學的殿堂里,不但成功掙脫了寂寞撒下的大網(wǎng),而且還將肉身的地獄演練為了精神的天堂,也使自己從寂寞中徹底地蘇醒了過來。
參考文獻:
[1]馮慶川.陸地上的孤島[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