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鋒
從英國朋友分享的資料中,看到這樣一個情節(jié):2018年3月7日,在耶路撒冷一場拍賣會上,愛因斯坦在1921年寫給一位22歲的青年女科學家的小紙條,以4300鎊賣出。愛因斯坦寫這張紙條是想見一面這位女科學家,但被女科學家拒絕了,因為她太害羞,不敢去見愛因斯坦這么大名氣的科學家。
學了《愛因斯坦與小女孩》,我引領學生與上面的文本“愛因斯坦與大女孩”對話。
“這位女科學家叫什么名字?”有學生好奇地發(fā)問。
“Elisabetta Piccini?!?/p>
“愛因斯坦的字好美?。 奔榷?,又有學生發(fā)出贊嘆。
“是的,”我問,“美在哪里?”
“美在,比鍵盤敲出、比屏幕刷出的字,更有人情味!那上面有愛因斯坦感情的余溫與表露情懷的墨香?!?/p>
“這張小紙條為什么價值不菲,竟然賣出4300鎊?”接著又有學生對賣價興趣盎然。
“名人效應,”立馬有學生做出反應,“愛因斯坦是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p>
“不僅如此,”另一個同學旋即提出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小紙條的‘沉默。人人都可以借小紙條的沉默與之說話。讀小紙條以前,我總以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讀小紙條之后,我才明白,其實難得的是重逢。每讀一次小紙條,不都是與一顆追求美好的心‘重逢?”
“‘愛因斯坦與大女孩與《愛因斯坦與小女孩》有什么關系?”緊接著又有學生提出疑問。
“問得好!”我相機反問,“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沒有‘愛因斯坦與大女孩和《愛因斯坦與小女孩》,我們或許只知道愛因斯坦研究冷冰冰的《相對論》;讀了‘愛因斯坦與大女孩和《愛因斯坦與小女孩》,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個有血有肉、懂愛的人?!币粋€同學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問我:“老師,您覺得呢?”
“人在最好的時候,不應該去平和,應該去激動。人在最好的時候,不應該一成不變,應該去‘冒險。人在最好的時候,不應該只是為了學會放下和原諒,應該去愛。那是你人生最好的時候啊,世界那么不可思議,你應該從心里流淌出滿心歡喜。”
“什么是最好的時候呢?”學生追問。
“現(xiàn)在!”我微笑道,“課堂上,你我之間,時刻保持追問,永遠追討自由,坦誠友好對話?,F(xiàn)在,是教學的最好時候!”
教學的最好時候,就是創(chuàng)課的時候,一如上文引領學生同“愛因斯坦與大女孩”對話,創(chuàng)生與“陌生”的文本交談的環(huán)節(jié),師生細微碰撞,濺起思維火花。有通明,亦有困惑,反復咀嚼玩味,只等某時某刻幡然有悟,那就是靈慧的成長、精神的抵達。
《生命生命》教學之后,執(zhí)教老師創(chuàng)設一個小練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寫一寫自己眼里的“時間”。
學生自讀習作環(huán)節(jié)到了。一個學生搶得先機,聲情并茂地讀道:
“……對我而言,就像沙漏里的沙粒,光陰不斷地流逝。但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自己生命的失去。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確實從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將我死去的那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的全部時間的話,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得時間……”
學生讀罷。執(zhí)教老師平靜且平淡輕語:“坐下?!?/p>
學生復起,問:“老師,你說時間是什么?”
“下課再說,”執(zhí)教老師只顧“只爭朝夕”,趕往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于是手心向下,高頻率沉?。骸白拢∽?!”
學生悻悻落座。接下去是一陣“沉默”。沉默,就是使人相信自己不作判斷也不希求任何東西。
“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fā)?!边@個學生第二次站起來,徑直走向黑板,把自己的“習作”貼在了黑板上。他用行動說“不”!他在希求和評判。
下課了,執(zhí)教老師把張貼在黑板上的“習作”輕輕地揭下來,鄭重其事地貼在了自己的備課本里。
……
那一刻,坐在后面聽課的我,破天荒親歷了師生的“創(chuàng)課”?;蛟S那個學生的“不”意味著“這類事情持續(xù)太久了”,“至此為止還可以,再超過就不行了”。他執(zhí)意表明在他身上有某種東西“值得……”。這不經意“創(chuàng)課”,本義不是為了課上所有的“才華”都要老師欣賞,也不是要求老師對學生所有的熱愛都要虛張聲勢。學生的短暫“沉默”不代表平庸,反倒是懷揣著看穿時間的秘密讓沉默當堂“爆發(fā)”,顯得自由而開闊。????凡是教學本身就埋著隱患的問題,總有一天會爆發(fā)出來,隨時崩壞,毫無僥幸。作為教育人,誰不是一邊遺憾一邊成長,執(zhí)教老師沒有被過往框束,“揭下習作”,適時結束,向前走,不回頭。
別以為自己在教書的生涯中,活了很長時間,其實就是活了那么幾個瞬間。任何命運,無論如何漫長復雜,實際上只反映了一個瞬間:人們大徹大悟自己究竟是誰的瞬間。
大徹大悟自己究竟是誰的瞬間,也是大徹大悟學生究竟是誰的瞬間,這樣的瞬間出現(xiàn)在師生心心相印的課堂,彼此之間才能“話”不可書寫的,寫不可觀得的,得不可把握的,握須臾即退的。用瞬時向永恒寄望,用永恒完結虛誕妄想。如此師生共同“創(chuàng)課”的教學狀態(tài)在時間里具有動勢,而這種動勢能夠裹挾時間前行,使自己活得好,也讓別人活得好。故此,這樣的創(chuàng)課,才堪稱教學的最好時候。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