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萍
摘要 目的:探究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應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的療效。方法:收治腦卒中偏癱患者119例,在早期給予中西醫(yī)治療結合康復護理。結果:護理后患者HAMA、HAMD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Barthel指數(shù)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P<0.05)。結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于早期應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品質。
關鍵詞 中西醫(yī);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
腦卒中屬于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該病的主要特征為彌漫性或者局灶性腦功能缺失,偏癱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會給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此次研究特就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應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的效果進行探究。
資料與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腦卒中偏癱患者119例。所選對象均符合腦血管病診斷標準且均經(jīng)MRI或者CT確診,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出此次研究。其中女53例,男66例;年齡40一87歲,平均(64.9±9.7)歲;腦梗死109例,腦出血10例;肌力0級14例,l級37例,2級36例,3級32例。
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給予腦出血患者營養(yǎng)腦細胞、調節(jié)血壓以及降顱壓治療;給予腦梗死患者改善腦循環(huán)、抗凝以及抗血小板凝集治療;給予肺部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療;給予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治療;給予高血壓患者降壓治療;同時對患者進行穴位注射、針灸以及癱瘓肢體藥熨治療。
護理方法:①體位護理:對患者應用良肢位為主的康復護理方式。a.患側臥位:指導患者將軀干適當后轉并將一枕頭置于患者背后以發(fā)揮支撐作用,前伸患側上肢并確保與軀干角度不低于900,腕關節(jié)背伸,前臂后旋;保持下肢為邁步姿勢,健側膝、髖屈曲并在下方放置一枕頭以取得支撐效果。將患側髖關節(jié)向后微伸并屈曲膝關節(jié)。b.健側臥位:將枕頭置于患者胸前,前屈患側上肢90°~100°,伸展腕關節(jié)與肘關節(jié)并應用枕頭取得支撐效果,患側下肢向前屈膝屈髖并放置于枕頭上,可自然放置健側部位[1]。c.仰臥位:將枕頭墊于患者頭下,面部向患側稍偏,將一枕頭分別置于患側臀部以及肩胛下方,支撐骨盆以及肩關節(jié)前伸,將軟枕置于上肢下方并保持伸展外旋位,將小枕置于患者膝關節(jié)下方以使屈曲得以維持。以側臥位為主,變換使用3種體位,日間定時翻身,頻率1次/2h,可適當減少夜間翻身頻率。護理人員于患者患病初期協(xié)助其翻身,待患者肌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后鼓勵患者自行翻身[2]。②功能訓練:及早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有助于加快患者肢體功能改善。待患者生命體征基本趨于穩(wěn)定、意識恢復清醒且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得到控制后即進行治療,給予肌力O~l級患者四肢關節(jié)被動活動,2次/d,訓練遵循自小幅度至大幅度、自大關節(jié)至小關節(jié)的原則[3];給予肌力2級患者被動搭橋訓練、翻身訓練以及關節(jié)訓練,同時進行坐位平衡和由臥變坐等訓練;給予肌力>2級患者作業(yè)療法訓練、手功能訓練以及上肢、步行和站立訓練[4]。③中藥藥熨護理:自制硬癱方及軟癱方,硬癱方主要包括木瓜20g,白芍20g,伸筋藤30g,防己30g,雞血藤30g,獨活30g,制川烏15g;軟癱方包括姜黃30g,防己30g,丹參30g,香加皮30g,桑枝30g,雞血藤30g,獨活30g,制川烏15g。將方藥磨碎并制成中藥包,煮透中藥包并晾至50℃后對患肢進行藥熨治療[5]。由護理人員持中藥包在患者患側肢體進行推熨,在以下穴位回旋運轉以使藥物刺激得到增強。下肢穴位包括環(huán)跳穴、懸鐘穴、陽陵泉穴、委中穴、承山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解溪穴等;上肢穴位包括肩髑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等。1~2次/d,20~30min/次[6]。對患者進行藥熨的過程中觀察患者的局部皮膚狀況,避免出現(xiàn)燙傷等意外事件,告知患者與其家屬治療后短時間內不得沐浴或者吹冷風,完成藥熨后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7]。④情志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推動融洽護患關系的建立,向患者講解腦卒中的臨床癥狀、發(fā)病原因以及治療、康復措施等,依據(jù)患者的不同證型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及時給予患者激勵和支持,使患者的治療信心得到增強。通過與患者聊天、棋牌娛樂等形式使其負面情緒得到調節(jié)[8]。
觀察指標: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D)和抑郁量表(HAMA)評定患者護理效果,同時應用Barthel指數(shù)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軟件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應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X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護理后患者HAMA、HAMD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Barthel指數(shù)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護理前后各項觀察指標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l。
討論
腦卒中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以及結構具有功能重組和代償自然恢復能力,康復治療護理有助于患者加快自主側枝循環(huán)建立,加快健側腦細胞以及病灶周圍組織的代謝和重組,能夠使腦的可塑性得到極大發(fā)揮。腦卒中發(fā)病后48h若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意識清醒且生命體征基本恢復穩(wěn)定,給予患者早期康復訓練能夠使致殘率得到有效控制并可大大提升治愈率。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使腦卒中偏癱患者異常痙攣發(fā)生率得到控制,體位護理能夠防止發(fā)生痙攣姿勢,可促進患肢功能恢復。按照患者的具體病情對其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肢體功能訓練可使患者的運動功能得到改善,加快偏癱癥狀好轉。同時配合中藥藥熨治療可產(chǎn)生疏通經(jīng)絡、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祛風通絡的功效,可使癱瘓肢體的功能得到激發(fā),使肌肉痙攣得到緩解并使患肢舒適度得到增加,從而促進癱瘓肢體的恢復。對患者進行情志護理能夠使其不良情緒得到消除,提升其治療配合度。
此次研究中,早期應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的患者護理后患者負面情緒明顯得到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得到提升,護理前后各項觀察指標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于早期應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有助于減輕患者的消極心理,提升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和依從性,有助于提升其身體素質,改善其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張艷嬪.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4,24(3):1519.
[2]劉肖紅.早期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19):137-138.
[3]斯琴高娃.早期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65):326-326.
[4]劉桂梅.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22):90-91.
[5]許鳳蓮.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3,34(1):163-164.
[6]周紅艷.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74-1675.
[7]湯春玲.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體功能的影響[J]健康研究,2014,11(5):582-583.
[8]周游.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5,11(9):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