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濱 李曉峰 蘇娜
摘要 目的:探討五分湯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方法:對42例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予五分湯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其癥狀改善情況。結果:根據(jù)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總有效率90.48%。結論:五分湯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較好的療效,可作為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專病專方之一。
關鍵詞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五分湯;臨床療效
五分湯是流傳于本地民間的一首驗方,由鉤藤、蟬蛻、薄荷、山楂和麥芽五味中藥組成,主治小兒厭食、腹脹等癥。因其價格極其低廉,過去一劑僅5分錢,故名五分湯。2015年5月以來,用該方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FD)42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42例患兒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6~l2歲,病程5~28個月。診斷標準參照羅馬Ⅲ診斷標準擬定:①有以下≥l點:餐后飽脹不適、上腹部疼痛、早飽、上腹部灼燒感、惡心、嘔吐等,每周出現(xiàn)≥1次,持續(xù)時間>8周;②上述癥狀的出現(xiàn)與大便的性狀和次數(shù)改變無關或者癥狀在排便后沒有緩解,即排除腸易激綜合征;③實驗室、X線、B超檢查排除肝、膽、胰和胃腸道的器質(zhì)性病變;④無糖尿病,無結締組織病,無腎臟疾病,無精神病等。
治療方法:所有病例均停用其他相關藥物,用五分湯治療。方藥組成為鉤藤3~9g,薄荷2~5g,蟬蛻1~3g,山楂6~lOg,麥芽6~10g。l劑/d,用水煎2次,混勻后平分2份,早晚空腹各服l份,2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觀察方法:應用積分法進行癥狀療效評估,根據(jù)患者癥狀的輕、中、重程度賦予不同的分值,分別用0、l、2、3表示。“O分”表示無此癥狀;“1分”表示癥狀輕微,不影響學習、日常生活和休息;“2分”表示癥狀明顯,影響學習、日常生活和休息,但能忍受;“3分”表示癥狀嚴重,妨礙學習、日常生活和休息,難以忍受。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變化。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證候療效評定標準擬定:①臨床痊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積分減少>95%,并且停藥>3個月無復發(fā);②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積分減少71%~95%;③有效:癥狀好轉(zhuǎn),積分減少30%~70%;④無效:癥狀無明顯好轉(zhuǎn),積分減少<30%。癥狀積分變化計算公式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療前積分一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lOO%。
結果
臨床治愈8例(19.05%),顯效20例(47.62%),有效10例(23.81%),無效4例(9.52%),總有效率90.48%。所有病例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
例1:患者,男,8歲,2016年12月初診。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上腹部脹滿,進食少量即感到飽脹、暖氣,就診當?shù)囟嗉以\所,經(jīng)中西藥治療(具體不詳)無明顯效果。2個月前癥狀加劇,終日腹脹,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睡眠尚可,二便正常。無糖尿病、結締組織病及精神病史。查體見面色蒼白,形體消瘦,腹平軟,全腹無明顯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舌淡苔花剝,脈弦數(shù)。實驗室檢查示血紅蛋白81.0g/L。上消化道鋇餐造影,食管、胃、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未見明顯器質(zhì)性病變。全腹彩超未見異常。擬診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予五分湯治療。處方:鉤藤6g,薄荷5g,蟬蛻2g,山楂8g,麥芽8g。l劑/d,水煎2次,混勻后分早晚空腹服用,連服7劑。二診腹脹大減,食量增加。效不更方,再服7劑,諸癥悉除,飲食正常。隨訪0.5年癥狀未發(fā),體重增加3.5kg,血紅蛋白126.0g/L,面色紅潤,體格健壯,精力旺盛。
討論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有上腹部疼痛、腹脹、早飽、嘈雜、暖氣、惡心、嘔吐、反酸等。根據(jù)羅馬Ⅲ標準,可分為兩個亞型:①餐后不適綜合征,表現(xiàn)為餐后飽脹或早飽;②上腹痛綜合征,表現(xiàn)為上腹痛或燒灼感。由于目前許多臨床兒科醫(yī)生對于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及時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使許多患兒的癥狀持續(xù)存在或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兒的學習和生活質(zhì)量。并且由于消化不良癥狀的持續(xù)存在或反復發(fā)作,影響了患兒進食,導致患兒營養(yǎng)攝入不足,進而影響患兒的生長發(fā)育。不少患兒還合并有神經(jīng)癥、焦慮癥等精神心理癥狀。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其致病因素可能有飲食和環(huán)境異常、消化道運動功能障礙、內(nèi)臟感覺過敏、幽門螺桿菌感染、高胃酸分泌、心理因素等,但沒有一個因素能完全解釋其病理生理的改變,多數(shù)人傾向于認為是多種不同因素所致的綜合征。目前尚沒有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效藥物,臨床上一般是首選促胃動力藥物干預,必要時加用抑酸劑、抗抑郁和/或抗焦慮藥等[1]。由于小兒各器官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且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程較長,西藥治療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一些不良反應。近來,中醫(yī)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研究一直比較活躍,資料顯示,中醫(yī)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確切,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2,3]。
一般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中醫(yī)“胃脘痛”‘痞滿”“嘈雜”等范疇,病位在胃,以脾虛為基本病機,且貫穿于疾病的始終。然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這一特點決定了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不同于成人的一些病機特點。肝常有余,則肝氣、肝火易于橫逆犯胃,木旺乘土;脾常不足,一則易積易滯,二則易致土虛木乘。故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機特點與肝關系密切,治療上當肝胃同治。五分湯方中鉤藤、蟬蛻、薄荷平肝清熱、抑木扶土為主;山楂、麥芽消食和中為輔,全方共奏清肝和胃之功。
參考文獻
[1]任建民.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病機制及臨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2,20(9):117-118.
[2]張卓然,王玉水.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yī)治療進展[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2,11(1):48-49.
[3]田子鈺,劉素香,陳常青.中藥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7,48(4):80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