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忠,李俊偉(濮陽市人民醫(yī)院放療科,河南457000)
頭頸部惡性腫瘤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在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因頭頸部的解剖結構比較復雜,手術治療的難度比較大,且患者的治療效果往往也不是很理想,主要是給予患者綜合性治療[1]。放療在頭頸部惡性腫瘤治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患者在治療后病情通常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2]。而為了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放療反應,本研究就三維適形調強放療及三維適形放療對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2例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將其分為研究組(41例)與對照組(41例)。入選患者均通過相關臨床檢查被證實為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均未發(fā)生遠處轉移,因喉癌對口腔影響相對較小,故研究中未包含喉癌。研究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23~76歲,平均(48.3±7.5)歲;口腔癌19例(牙齦癌7例、軟硬腭癌4例、口底癌3例、頜骨癌2例、舌癌2例、上頜竇癌1例),口咽、下咽癌12例,8例鼻咽鱗癌,原發(fā)灶不明頸部轉移腫瘤2例;腫瘤分期:Ⅰ~ⅡA期3例,ⅡB期7例,Ⅲ期15例,ⅣA、ⅣB期1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 21~77歲,平均(47.9±7.1)歲;口腔癌 21例(牙齦癌8例、軟硬腭癌3例、口底癌4例、頜骨癌2例、舌癌1例、上頜竇癌1例),口咽、下咽癌13例,鼻咽鱗癌6例,原發(fā)灶不明頸部轉移腫瘤1例;腫瘤分期:Ⅰ~ⅡA期4例,ⅡB期8例,Ⅲ期14例,ⅣA、ⅣB期15例。全部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精神或意識障礙的患者;(2)近期進行過化療的患者;(3)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的患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研究組在治療中應用三維適形調強放療,對照組在治療中應用三維適形放療。全部患者的放療均采用TrueBeam放療系統(tǒng)(瓦里安),且均選取6 mV-X射線,因脊髓受限對照組頸部低量區(qū)選用合適的電子線補量。對照組治療中依據(jù)患者情況選取5~7個照射野進行照射,其中對于根治性靶區(qū)的放療劑量控制在66~72 Gy,分成33~36次完成;對于術后低危靶區(qū)的放療劑量控制在50~54 Gy,分為25~27次完成;對于高危靶區(qū)的放療劑量控制在56~60 Gy,分為28~30次完成。常規(guī)每天進行1次分割照射,每周照射5次。研究組治療中依據(jù)患者情況選取7~9個照射野進行照射,患者的放療劑量大致同對照組,但應用同步加量技術在28~35次完成治療。同時在患者的治療中,還應注意腦干的放療劑量控制在54 Gy以下,視神經(jīng)的劑量控制在54 Gy以下,骨髓的劑量控制在40 Gy以下,垂體的劑量控制在50 Gy以下,腮腺的V30控制在50%以下,下頜骨劑量控制在60 Gy以下,晶體的劑量控制在9 Gy以下。
1.2.2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患者的癥狀評分及生活質量變化情況。癥狀評分主要是在患者治療前(T0)、治療結束(T1)、治療后 3個月(T2)及治療后 6 個月(T3),通過QLQ-H&N35量表進行評定,主要是對咳嗽、疼痛、口干、唾液黏稠、吞咽困難、進食困難等癥狀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生活質量通過SF-36量表進行評定,主要是對患者的生理職能(RP)、生理功能(PF)、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與精神健康(MH)等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良好。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癥狀評分比較 全部患者均通過放療后,兩組T1時癥狀評分均明顯高于T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在T2時開始逐漸降低。兩組患者在T0、T1時的各種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2時的疼痛及進食困難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T2、T3時的口干、唾液黏稠及吞咽困難等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aP<0.05
組別研究組時間對照組進食困難2.2±0.8 2.3±0.7 1.2±0.5a 1.9±0.7 2.1±0.9 2.0±0.7 2.6±0.9 2.3±0.8 T0 T1 T2 T3 T0 T1 T2 T3咳嗽1.3±0.6 1.6±0.8 1.1±0.3 0.8±0.2 1.2±0.5 1.8±0.7 1.3±0.4 1.0±0.3疼痛5.4±1.5 8.5±2.1 4.2±1.6a 5.4±1.7 5.5±1.7 9.1±2.3 5.6±1.5 5.1±1.3口干1.4±0.6 1.9±0.8 1.6±0.6a 1.5±0.4a 1.3±0.5 2.8±1.1 3.3±1.2 2.9±0.9唾液黏稠1.2±0.4 1.7±0.6 1.3±0.5a 1.2±0.4a 1.3±0.3 2.9±0.9 3.4±1.2 3.0±1.3吞咽困難5.6±1.4 6.6±1.8 4.9±1.5a 5.1±1.3a 5.7±1.6 8.5±1.9 6.9±2.1 6.5±1.8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時間對照組T0 T1 T2 T3 T0 T1 T2 T3 RP 35.4±4.3 31.2±5.2 57.3±6.2 62.6±6.5 36.5±4.7 29.8±4.8 50.3±5.7 54.7±6.3 PF 87.5±8.2 86.4±7.9 90.4±7.4 56.8±7.2 88.1±8.7 86.2±8.2 84.8±7.8 77.6±7.3 SF 73.2±6.5 71.8±6.8 82.4±7.6 81.9±7.8 74.1±6.9 72.9±7.1 79.4±6.5 75.4±6.3 RE 74.3±6.8 72.1±6.4 83.2±7.3 79.4±7.5 74.8±6.6 72.5±6.8 80.3±6.7 77.4±6.3 MH 77.2±8.3 78.3±7.3 82.4±7.1 78.7±6.5 77.9±7.8 76.3±6.7 78.4±6.3 72.6±6.4
頭頸部惡性腫瘤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主要是指發(fā)生于口腔頜面部、耳鼻喉部與頸部的惡性腫瘤[3]。且其腫瘤種類十分多樣,常見的包括鼻咽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淋巴結轉移癌、喉癌及甲狀腺腫瘤等[4],而不同類型患者發(fā)病后危害性均較大,故及時給予患者準確的診治尤為重要。
目前,在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放療是常用的治療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生理功能,早期患者單獨放療也有較高治愈率,晚期患者通常采用綜合治療模式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患者的放療期間,常常會出現(xiàn)口干、皮膚反應、吞咽障礙及黏膜發(fā)炎等多種不良反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情況等造成嚴重的影響[5]。
調強放療是三維適形放療中的一種類型,在患者的治療中主要是依據(jù)患者的靶區(qū)三維形狀、與重要臟器關系及其解剖的關系對劑量強度進行對應調節(jié)的一種放療方法[6]。在普通三維適形放療治療中,因無法滿足強度的均勻性,使部分照射野的劑量分布情況往往不理想,而三維適形調強放療使靶區(qū)整體的劑量分布相對三維適形放療技術更加均勻,靶區(qū)的治療劑量增高,還能將病灶周邊的劑量減少,而使周邊正常組織受到的損害減輕,從而減少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7]。
在本研究中給予患者調強放療與適形放療研究比較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癥狀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給予患者調強放療治療的不良反應更小,治療效果更顯著。
綜上所述,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應用三維適形調強放療技術進行治療,提高了治療效果及治療依從性,且也明顯提高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