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段玉裁實驗小學 曹鈺皎
剪紙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一項民間工藝,小到三歲兒童,大到百歲老翁都能操作。它選材廣泛,操作簡單,表現(xiàn)形式多樣,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如今的剪紙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項目已不再是成年人的專利,它簡單易行的特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成了特殊的校園文化。
兒童剪紙與成人是為了剪紙不同,不能只追求剪紙的技藝,追求作品的精美效果,而不考慮到兒童的年齡特點。兒童天生好玩、好動,他們的行為是以興趣為導向的,往往能對新鮮的、奇特的活動產(chǎn)生興趣。一味地傳授傳統(tǒng)的知識、技能,將會使孩子們失去興趣,出來的作品也大多是傳統(tǒng)的復制品。做出有創(chuàng)意、有內(nèi)涵的作品才是剪紙傳承的真諦,只有打破我們的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才能讓兒童真正體會到剪紙藝術(shù)的魅力。
剪紙隨著歷史潮流的變遷,已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淡忘。我們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甚至于爺爺奶奶都不一定懂得什么是剪紙,因此剪紙對于孩子來講是一個空白的詞匯,因此正確地引導孩子認識剪紙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基于多年的剪紙教學,我們學校的剪紙文化已布滿校園,有剪紙文化墻、剪紙教室、剪紙展覽室。
對于新入學的學生,首先我會帶領(lǐng)他們參觀我們的校園,讓學生從校園文化中初步的了解剪紙中國剪紙的歷史、金壇刻紙的溯源、剪紙的圖紋風貌。
接著欣賞全國各地剪紙作品,刺激視覺神經(jīng)。江南的剪紙精細、畫面內(nèi)容豐富,北方的剪紙粗狂、鄉(xiāng)土氣息濃重。在此我會選擇北方的剪紙作品來引導孩子,因為這類作品大多采用夸張、變形的用法并且富有趣味,更貼近孩子的思維。如《喜鵲登梅》,兩只喜鵲綠色的尖喙、黑色橢圓的小腦袋、機靈的紅眼珠兒、藍色的雙翅、長長的黑尾巴、淺粉色的小腿和爪子,還有醬紫色的梅花枝干,用鮮艷奪目的色彩、精細的刀工、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吸引學生,讓學生們享受一番視覺上的饕餮盛宴。通過對作品的直觀入手,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思維參與作品欣賞,注重對作品的主觀感受,激發(fā)學生對剪紙濃厚的興趣。
最后再賞同齡孩子作品,提升自我信心。瞧《快樂的我》圖中的“我”仰頭高唱,身邊圍著一群小伙伴。男孩女孩你拉我的衣擺,我牽你的手,圍住“我”,大家一起開心地唱著、跳著……通過圖中的人物動作夸張、色彩鮮艷、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學生欣賞后提升了自信心也就自然而然地萌發(fā)出了學習的欲望。
剪紙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深受人們喜愛,是全人類的文化財富和藝術(shù)瑰寶。剪紙將平衡、參差、疏密以及不規(guī)則的線條自由組合,構(gòu)成美妙的動律和節(jié)奏,剪出了生活,剪出了情趣。 喜歡剪紙的法國畫家馬蒂斯說:“剪刀比鉛筆更敏捷?!痹诮虒W中,我盡量鼓勵學生少用鉛筆或不用鉛筆,仿名家剪紙作品,讓學生從中了解有關(guān)剪紙的基本過程、基本順序和基本原則,提升學生的剪刻能力。在剪紙中有一些基本紋樣:太陽紋、月牙紋、鋸齒紋、綜合紋,這些紋樣是剪紙過程中必用的紋飾,只有將這些紋樣學會了并能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做出的作品才能生動、有趣。
例如在教學鋸齒紋時,我先讓孩子們學剪小三角、再讓孩子們試一試把小三角接在一起會變成什么(小草)?并試一試,剪大草、再剪小草,比一比在同樣的紙上誰的小草剪得最多(最細)。通過這種小小的競賽活動,孩子們都能主動積極參與并在不覺中學到了剪鋸齒紋的方法,最后我再教孩子們學剪小刺猬,此時的學生都以能熟練地運用鋸齒紋剪出小刺猬身上的小刺了,作品剪出來之后,一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成功后的喜悅。
在學會了基本紋樣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仿中帶改,小試身手。我們在欣賞剪紙作品的同時可以發(fā)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從構(gòu)圖、裝飾、顏色處入手,對范作進行增、刪、改。如在欣賞人物類的剪紙作品時,我會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作品中人物的頭部、四肢都是怎樣表現(xiàn)的,你覺得它們剪得有趣嗎,如果是你來剪,你還能怎樣剪?往往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們都會積極開動腦子,順著老師的提議在模仿的基礎(chǔ)上加入自己的想法進行修改,具有創(chuàng)意并且生動、有趣的作品躍然紙上。
兒童的心是純真、干凈的,他們的思維是單純的。兒童對事物的判斷完全取覺于自己的認識和喜好,他們并不講求事物的外表、特性,面對自己喜愛的事物會不由自主地加入主觀意識,產(chǎn)生幻想和想象。所以他們在剪紙時,剪的并不一定是生活中的真實形象,而是他們心中的形象,就好比他們在畫畫時畫出的太陽經(jīng)常是方的、多色的。曾經(jīng)我在剪紙教學時,有孩子在表現(xiàn)“龜兔賽跑”時,作品中的烏龜會出現(xiàn)六只腳(據(jù)說這樣烏龜就能跑得快了),在表現(xiàn)“我的媽媽”時,媽媽的肚子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里面裝著他們的小弟弟、小妹妹……這些都是兒童對表現(xiàn)對象的意識猜想,也是他們心目中理想化了的社會現(xiàn)象??梢哉f,這種意識就是兒童的“心象”,他們以生活中所有的形象為原形,或添加、或夸張、或簡略,制造出了一個他們認為更真實的形象。正是這種“心象”,才是兒童剪紙的最大亮點。他們可以通過主觀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不受大小、比例、空間的制約,隨心所欲地表現(xiàn)對象,出來的作品會更加生動,不經(jīng)意間就打能動心扉。
兒童剪紙作品與成人不同,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兒童的作品??鋸?、異形、簡單、稚嫩、純真才是兒童剪紙的特點,過于精美的作品,反而會失去童味,不是真正的兒童剪紙。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自由發(fā)揮的余地和機會,盡量不要以像或不像來定義學生的作品,要學會以兒童的目光來審視兒它們的作品。老師只需要給出一定的表現(xiàn)主題和范圍,然后引導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進行構(gòu)思、創(chuàng)作。兒童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沒有成人意識的灌輸,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將作品情緒化、意想化。他們常常會讓自己出現(xiàn)在作品中,或?qū)⒆髌分兴械氖挛飻M人化,這是他們真情實感的流露。這樣的作品充滿童趣、童真,是原生態(tài)的童心再現(xiàn)。這與很多民間剪紙大師的作品不謀而合,用夸張、變形的方法追求藝術(shù)的“返璞歸真”。
在當今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剪紙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面臨著淘汰的危機,繼承這項技藝迫在眉睫。兒童將會是肩負起傳承重責的一帶新人,讓我們一起關(guān)注兒童剪紙、守護這片凈土,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剪紙,真正做到將這一項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