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定芬
摘 要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我們需要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來制定教學內容,每一個實驗的環(huán)節(jié)都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真正掌握科學知識。小學科學學科特點主要立足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和認知規(guī)律,本文立足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現(xiàn)狀,從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入手,就如何在一年級科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出幾點淺薄的意見。
關鍵詞 小學科學;思維方式;策略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249-01
小學科學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啟蒙課程。人們的日常經驗和兒童早期教育研究都表明,小學階段是實施科學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體驗性,如果教師只講內容不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的話就不能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孩子剛剛萌發(fā)的對科學學習的欲望,影響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但是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缺乏自制力,課堂上的實驗活動會讓他們過于興奮而難以控制,孩子們會始終沉浸在實驗活動中,以至于教師在下面的講解時部分孩子完全跟不上。同時一年級孩子在觀察和描述實驗現(xiàn)象,科學地運用詞匯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難。所以,在起始階段我們就需要培養(yǎng)好孩子的科學思維。
一、學生為主,構建引導式課堂
現(xiàn)階段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深度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為重點,徹底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由被動接受灌輸向主動求知過度。此外,科學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每個活動中的表現(xiàn),分析學生活動的興趣、技能、科學概念掌握等情況。能夠使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快樂的學習是我們每一位科學老師的目標,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對每一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這種好奇心的驅使是我們培養(yǎng)孩子科學思維的有力助手。
例如在一年級第一單元《發(fā)現(xiàn)物體的特征》時,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我用猜謎語的形式來進行引入,用猜謎游戲來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也為下面讓孩子獨立描述物體特征提供思考依據(jù),降低難度。讓孩子們初步感知每種物體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時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說話時要有理有據(jù)。在這一過程中我始終以引導者的身份來引導孩子們自己整理思路,描述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中多給孩子們一些時間,一定不能吝惜時間,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改正,不能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二、組織好課堂,充分利用好每一個40分鐘
科學課堂的組織,要實現(xiàn)的是有序的觀察探究,既要保證學生旺盛的觀察探究欲望,又要保證良好的課堂秩序。特別是剛進入校園的一年級孩子,課堂秩序顯得更為重要,好的課堂秩序可以幫助教師有序的開展教學內容,還可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這就要求老師在組織學生進行一個個的觀察探究活動中,必須考慮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安全、有序的情境,為學生設計合適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讓孩子經歷充滿童趣的科學課堂學習活動。這就要求老師要做好先前的準備工作,根據(jù)學生特點準備好實驗的材料,備課時設計好實驗的環(huán)節(jié),實驗的目的是否明確,實驗的現(xiàn)象是否明顯,實驗結論如何引導學生來總結,用什么方法來進行實驗,需要借助什么輔助材料等等,理清了思路,讓學生的實驗有條有理,也不浪費課堂時間。
三、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是培養(yǎng)科學思維的前提
第一,讓學生學會遵守課堂紀律。由于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常常造成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本身教師設計好的教學內容可能因為某幾個學生的不配合而導致無法開展,因此在第一節(jié)課上,我們就要為學生制定好課堂規(guī)則,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材料的逐層呈現(xiàn)或發(fā)放來吸引學生,促使學生遵守紀律。也可以通過適時的語言評價或獎品的發(fā)放,鼓勵學生向遵守紀律的同學學習。
第二,學會傾聽。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傾聽老師的要求,聽取別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第三,明確小組人員的分工,各執(zhí)其責,努力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讓孩子明確自己在實驗課程中應該完成的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起到的表率作用。
第四,學會合理擺放和整理材料。教師應要求和訓練一年級學生把實驗材料按要求擺放在指定的地方,需要的時候能按照要求依次取出來,用完之后及時整理材料,放歸原位的習慣。這樣有效避免學生被材料所吸引分散注意力,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四、細化教學內容,讓孩子慢慢來
一年級學生在進入科學學習之前,對周圍物體的認識不是完全空白的,他們已經從自己的視角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經驗或概念,但是比較粗淺和零碎,也可能是不準確的,會影響現(xiàn)在的科學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細化教學內容,糾正孩子生活中一些片面的認知,教師要引導孩子認真觀察每一個實驗,然后引導孩子利用多種感官有序、具體的描述所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用語,引領孩子區(qū)分教學中的重點和非重點,讓孩子們慢慢的有目的的進行學習。
總之,科學教學并不是一門簡單的教學,學生早期的思維習慣影響著他們今后的科學學習。因此,科學教師不僅要關注一年級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更要立足他們發(fā)展的特點,讀懂學生,指導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動手動腦學科學,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創(chuàng)造機會指導一年級學生逐步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不斷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馮莎.探析生活化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