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英蘭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學習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8—0103—01
教師的教學任務除了給學生傳授數(shù)學基礎知識外,還要重視學生數(shù)學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學習能力呢?
一、通過畫圖提高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了解了簡單的加減法,并且可以解決兩步以內(nèi)的實際問題,也認識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但是不夠了解長方形長與寬的關系,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長度的認識也缺乏基礎。
比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有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轉(zhuǎn)化,存在以下題型:一個長方形的長是16厘米,那么要想將它分成兩個相同的正方形,長方形的實際周長應該是多少?因為沒有給出寬的長度,學生很難將圖形畫出來,只能畫出一條長為16厘米的線段。教師不用急于讓學生畫完長方形,當學生畫好長的時候,讓學生思考:怎樣分這個長方形,是將長分成兩份,還是將寬分成兩份?一些學生通過想象、比較畫圖等過程,可以自己畫出長是寬的二倍的圖,這樣就代表他們理解了這道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我們無法將過長的圖畫在紙上,在畫圖過程中,需要注意長和寬的關系。教師可以發(fā)動所有學生剪下書本后邊的小正方形學具,讓他們在課堂上一起拼。這樣能掌握有關長和寬的變化和關系,讓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從而掌握圖形的變化。
二、通過合作激發(fā)其他學生的思維能力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一些學生具有比較強的空間觀念,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理解知識,甚至還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掌握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但是還有一些學生,無論教師怎樣引導就是啟而不發(fā)。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教師就要采取合作學習的策略,讓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帶動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從而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全面提升。
例如,一個長方形的操場,它的長為18米,寬是16米,小明同學沿著操場跑了兩圈半,那么一共跑了多少米?有的學生無法理解半個操場,不知道怎么畫圖,對于這些學生來說,理解關鍵詞比較重要。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隨后再組成小組進行合作探索,利用師生講解的方式做題,引導學生明確題目的關鍵詞,以此為依據(jù)畫圖。可以將長方形分成長為16米,寬為9米的兩個部分,將一個部分的周長計算出來,再減去9米的寬,就是所謂的半個場地,最后將兩圈的長度計算出來,兩圈半的長度就知道了。
三、通過自主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
學生的個體不同,思維方式也存在著差異。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合作探究,齊心協(xié)力,共同研討解決問題,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不可能都去尋找一個合適的伙伴來共同探討商量解決,更多的是靠我們自己獨立去面對,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詢別人的意見,來印證調(diào)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過材料產(chǎn)生問題,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索,只有主動探索才會有創(chuàng)造。
比如,教學“解決問題”時,在出示題目后不要忙著讓學生解答,可以讓學生自己先獨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去探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讓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充分鍛煉和發(fā)揮。在學生個體已形成初步的思維路徑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探討,使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思維得到碰撞,使學生的個性思維方式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從而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在學生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教師一定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創(chuàng)設個性思維獨立發(fā)揮的平臺,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個性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個性思維潛力,讓學生個體在獲取信息條件的基礎上獨立分析、獨立思考、獨立解答,充分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主動發(fā)展,使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充分有效的鍛煉。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