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嬌杰
摘 要:教師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是組織者和主導者,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及形式會對學生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其自身對初高中知識銜接的強弱直接影響到高中語文教學能否順利地完成與初中教學的對接,也關系到高中語文教學的成效好壞與否,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就初高中語文銜接問題談談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初高中語文教學 教學銜接 成因 措施方法
初、高中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力,語文課程標準對初、高中的語文教學要求不同。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初、高中的語文教師僅對自己執(zhí)教學段課程標準較了解,對另一學段的課程標準就有些忽略了。因此,在語文教學的初、高中知識銜接上往往會出現(xiàn)盲點紕漏,甚至會出現(xiàn)互相埋怨的現(xiàn)象。[1]
一、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問題的成因
首先,由于初中學生受學生年齡以及認知能力等限制,在語文學習能力方面要求較低。將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比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初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要求。[2]
1.現(xiàn)代文閱讀方面:(1)在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練運用略讀、瀏覽”,高中要求“能根據(jù)不同目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法”。(2)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內(nèi)容”而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3)分析評價方面,初中要求學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而對高中生要求就更高一些,提出“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學習從不同角度進行闡發(fā)、評價、質(zhì)疑”。(4)鑒賞方面,高中階段更強調(diào)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2.文言文閱讀方面:初中要求學生能“理解基本內(nèi)容”,而高中則必須“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讀懂課文,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
無論是現(xiàn)代文還是文言文,閱讀能力要求明顯增強。這就決定了初中考試中試題大部分是知識型的,能力型的較少。所以,學生的語文能力還有待提高。升入高中后,部分學生仍未從原有的學習方法和思維定勢改變過來,掌握知識以死背硬記為主。如:考前背書,看課文,記解釋等。而高中階段,考題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因為初中階段學生缺乏靈活的思維以及知識遷移能力,致使語文成績落千丈。
其次,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決定其似乎人人都懂,但都不可能精通的特點,升入高中之后,學生投入大量精力,但成績提升較慢,所以,學生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在理科學科上。對語文學習重視不夠,甚至隨便應付,致使語文學科成績不令人滿意。
二、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的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jù)
初、高中語文教學以兩條教育原則為銜接依據(jù):一是循序漸進原則,教學要學科的按照學生認識發(fā)展能力進行,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形成較為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nèi)容、方法、份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能容上難易程度上要有梯度,一部分知識需要他們經(jīng)過努力才能掌握,以此來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系統(tǒng)論也啟示我們:在研究和處理事物時,把對象放在系統(tǒng)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終著重從要素與要素之間,系統(tǒng)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中,從系統(tǒng)的結構以及動態(tài)的角度,綜合考察和處理對象,以求得到整體功能的最優(yōu)化。
同時,現(xiàn)代心理學奠基人桑代克的有關理論也告訴我們,新的學習總是以原來的學習為基礎的,先前的學習對以后的學習總有這樣那樣的影響。所以,兩種學習之間要產(chǎn)生遷移,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因此,認知結構的形成是產(chǎn)生廣泛遷移的根本。這些無不告訴我們的確應該重視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銜接”。
三、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的具體措施
第一,摸清情況,明確現(xiàn)狀。入學后,對學生進行摸底測驗。進行成績分析,初步掌握學生的基本狀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進行客觀的量化與評價,為教師制定教育教學計劃提供依據(jù)。
第二,明確要求,有的放矢。剛進高一,新環(huán)境下,學生學習熱情高。教師要趁此讓學生講明白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具體要求、具體目標。如: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讀懂課文,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注重點滴知識的積累,注重聽說讀寫思的全面發(fā)展與提高。
第三,巧用初中課本,鋪路搭橋。高中語文課本的有些知識,看似難點,但只要教師巧妙運用初中語文課本,鋪路搭橋,學生就會輕松掌握。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預習時有不少學生不知道“何厭之有?”如何翻譯,我們就可以舉出初中時學習的兩個例子“學而不厭”“何陋之有?”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頓時就為之釋然了。
第四,教給方法,提升能力。進入高一,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增多,篇幅加長。僅必修課本第一冊,與初中相比,篇幅就明顯加長。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和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等。此外,高中階段作業(yè)、考試容量加大,向課外延伸多。教師可抓住重點篇目仔細講,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授之以漁。
第五,課外延伸,綜合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方面,課堂學習之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如推薦有益讀物,提示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筆記或辦黑板報,提高寫作能力;舉辦朗誦會,培養(yǎng)說話能力;特別是整理語文筆記,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堅持收集成語俗語、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學常識等,讓他們寫寫讀讀,反復品味,讓他們學會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第六,貼近學生,熱情關懷。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在平時的學習中會出現(xiàn)許多不同新的心理障礙。針對這些不良心理因素,教師要將個別交談與整體教育相結合,對學生耐心疏導,幫助他及時盡快的調(diào)整過來。出現(xiàn)學生成績不佳,積極性降低的情況,教師可找出其語文學習中的閃光點,加以肯定與鼓勵,給他們以信心。
在實際教學中只要教師重視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多了解鉆研學生、教材以及《課程標準》等,在前引后連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學生就一定會盡快地適應高中的語文學習,順利地實現(xiàn)從初中到高中語文學習的過渡,這對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來說,是不可忽視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