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龍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具;操作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61—01
加強小學數學教學操作活動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符合新課改要求。新課改要求加強直觀教學,利用實際操作活動輔助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其次符合教學實踐的需要。因為不僅方便簡潔,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最后符合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操作活動不僅僅是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也能夠使學生的大腦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形成。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操作學具呢?
一、明確操作的步驟
首先,課下準備充分。課下的準備,一方面是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要選取小學生耳熟能詳的事物作為操作活動的用具,必須是小學生身邊常見的事物,最好還是他們所喜愛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降低難度。課堂上的實際操作本來就是為難以理解的數學公式找到易于理解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在操作中化難為易,最終理解將要學習的新內容。比如,有的教師設計的操作活動比直接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要難,學生望而卻步,這樣的操作活動就談不上有效性。另外,操作活動時間上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時間應該充足,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做完,并且有思考的空間。
其次,操作學具前要表述清楚,提出思考問題。最忌諱的就是一上課就讓學生不明就里地開始操作,這會大大降低學生操作的有效性。在操作活動進行之前,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仔仔細細地講清楚操作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要解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操作活動具體應該如何進行。如果難度很大,可以一邊講解一邊讓學生進行操作,將講解貫穿整個操作過程,讓學生能夠順利操作并且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
再次,操作中深入指導。在學生進行具體操作時,教師不應該呆在講臺上,而要在學生中間,關注每位同學或每個小組的操作活動進行到了哪一步,是否順利,遇到了什么樣的阻礙。對于遇到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順利完成操作活動。
最后,操作后及時總結。在操作活動結束后,首先要以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之后要充分總結學生在整個操作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學習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還要關注過程。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就會印象深刻,對于知識的理解會更透徹,對知識的記憶也會更牢固。
二、設計操作活動的注意事項
1. 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切不可只關注比較聰明的學生。在涉及動手操作活動時,既要關注學生的共性,又要照顧學生的個性。設計操作活動時,要盡量簡單一些,適合大多數學生。對于比較聰明的學生,可以在上課時個別啟發(fā),個別指導。要明確: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和組織者,一切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為了展示自我,而是全面地為學生服務。
2. 方法和結論并重。在設計操作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到最終應該得出的正確結論,還要考慮到操作過程中體現(xiàn)的數學思維和方法。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才是更重要的。
3. 注意多樣性。在設計操作活動時不能每次都用同樣的或相似的方式,實際操作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實驗法、游戲法、擺弄法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選擇,當然還可以不斷創(chuàng)新,選擇更有趣更合理的方式。
總之,在課堂中,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進行成功的實踐操作非常重要,教師對于課堂上操作活動的有效性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從具體實踐中,歸納總結,進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礎上,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去,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操作活動的有效性。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