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彪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大部分學生和家長心中是無關緊要的一門課,不是主科,中考不重要,學生不重視,課堂學習沒有熱情和動力;加上道德與法治課教材內(nèi)容多課時少,往往一節(jié)課要覆蓋很多知識點,學生也比較厭煩,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需要老師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為了吸引初中學生關注道德與法治課堂,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結合教材內(nèi)容,在社會新聞中尋找對應教學內(nèi)容的新聞案例,讓學生點評,不僅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還增加了學生解社會的渠道,提供了學生展示自己才能、發(fā)揮水平的舞臺,過一把評論員的“癮”,點燃了學習熱情,激活了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氛圍,學生課堂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大幅度地提高了參與度,點亮了道法課堂。
一、“點評”的前期培訓
為了學生學會點評,在上第一節(jié)課時,就對學生進行培訓,讓學生知道點評活動對個人成長的作用,積極參與點評活動,老師告訴學生,學會點評可以提高個人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拓展知識面、開拓視野等,是培養(yǎng)各種節(jié)目主持人的難得的機會。
“點評”步驟分三步:①說出新聞、案例映了什么問題(是什么);②分析原因是什么(為什么);③說出自己的體會、感悟、看法、啟示或反思等(怎么做)。重點在于后面兩個環(huán)節(jié)。接著播放幾個精彩“點評”的視頻,讓學生體會如何分析事件的原因,總結事件的感悟和啟示。
接下來進行模擬練習,換一個案例讓學生試評,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說錯了沒有關系,老師及時提示和引導。
二、讓“點評”進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內(nèi)容都能從社會生活中找到精準對應的新聞和案例,老師提前做好準備,用視頻或PPT形式呈現(xiàn),在上課前2分鐘時間播放,讓學生觀看和思考。上課時,再用3分鐘讓學生點評,點評的學生都能贏得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掌聲。學生的點評可能不準確、不到位,那也沒有關系,只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fā)言就行,沒有解決的問題由老師來幫助分析,引領大家一起探究,正好進入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深入學習,學生也逐漸明白了道理,對剛上課時的新聞、案例也能運用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點評。
1. 變課題為話題,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教師提前準備的新聞、案例,將課本內(nèi)容轉化成師生共同的話題,圍繞話題,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點評,老師引領學生逐步演繹教學內(nèi)容。學習完畢,讓學生再次完善自己的點評,學生很自信、點評很準確。
2. 課題生活化,提高參與度
把社會生活熱點問題與教材對接,讓學生點評,輕松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例如,點評鄒越的微視頻《讓生命充滿愛》,學習《愛在家人間》,學生被感染流淚,使教學內(nèi)容“體味親情”“愛的碰撞”“溝通傳遞”毫無障礙,學生對教材上的觀點和道理的高度認可和接納;
3. 點評活動讓學生回到主角位置
“點評”活動將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經(jīng)過長期的點評活動培訓,學生都想施展自己的才華;除了在課堂上的比拼,在課外,全體學生都能主動預習下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期待在下節(jié)課點評的時候能用到新課的知識進行分析點評取勝他人,贏得全體師生點贊,道法課堂真正成了他們表現(xiàn)自己,展示才能的舞臺。
三、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點評”案例,適應學生成長需要
初一年級: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和點評方法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對“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意識,并結合初一課本主要以成長中的我,自我認識為目標,初步引導學生能全面、發(fā)展地看問題。
初二年級:學生思維進一步成熟,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問題所必要的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分析問題能力為主,注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歸納總結能力的提升和鍛煉,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立體的看待事物,促進其世界觀的形成。
初三年級:對外界事物有獨到的見解和自己的認識,對社會上存在的許多不公平的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有批判意識,正確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待身邊的現(xiàn)象,學習和領會相關政策法規(guī),不斷提高道德和法律素養(yǎng)。
四、“點評”活動促進了師生共同成長
用“點評”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很喜愛,幫助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課堂學習不再枯燥無味,學生不再被動,學習方法有很大的改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空前的提升,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主動參與的習慣,學會用科學觀點來客觀地分析問題;喜歡道法課堂、學習效率明顯提高,成績的優(yōu)良率達到90%以上;還養(yǎng)成了親社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良品質 。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