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建議之一,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如何在日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策略性知識教學,本文以“比的應用”的課例(一位教育教科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P54例題2),談談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點滴思考。
一、理解題意是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前提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對題目的解答,忽略了數學讀題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小學生平時閱讀范圍的狹小,導致數學語言理解和轉換能力相對較弱,在平時解決問題中不能正確理解題意。正確理解分析題意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因此,首先對圖文進行閱讀與理解:
師:你是如何理解“1:4”的含義?
“閱讀與理解”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把對“1:4”的理解、濃縮液、水的體積與稀釋液的關系表達出來:其一是表面的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其二是背后隱藏的濃縮液、水的體積與稀釋液總體積的關系。
如此一來,學生切實體會到:解決一個問題,首先要去收集與此相關的信息,還要對信息進行整理、解讀——這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與獲得策略本身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
二、 展示、交流積累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經驗
在解決“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分別是多少?”這個問題時,學生展示了不同的方法策略。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總體分為兩類:
第一類把比看成份數之比,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出幾份是多少,即把此問題轉化成舊知識整數的“歸一問題”來解決。
稀釋液 = 濃縮液 + 水
↓ ↓ ↓
5份 = 1份 + 4份
500÷5=100(ml)→ 每份100ml
4×100=400(ml)→4份水,每份100ml,共400ml水
1×100=100(ml)→1份濃縮液,每份100ml,共100ml濃縮液
第二類根據比的意義,算出濃縮液和水分別占總體的幾分之幾,把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分數乘法來解決:
把稀釋液平均分成5份,水占稀釋液的,濃縮液占稀釋液的。
水:500×=400(ml)
濃縮液:500×=100(ml)
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解題思路,拓寬思考問題的角度。在肯定學生的基礎上,通過對比不同方法之間的區(qū)別與聯系,對策略進行表層和深層的比較。比較中,在學生理解別人的解題策略的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思維程度,明確哪一種策略更適合習題,更適合學生自己,或者說能使解題過程更簡潔,能使學生的理解更順暢。只有學生自己經歷了解題方法的探索過程,并且自主選擇解題方法,所學方法才能學生的腦海留下痕跡。
三、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教學的側重點是策略的形成
在“回顧與反思中”,除了檢驗答案是否正確以外,側重于讓學生回顧過程:如何對信息作收集和整理?如何收集整理信息的?回顧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策略是如何形成的?怎樣的策略是比較好的?今后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可以選擇什么樣的策略? 通過“回顧與反思”幫助他們完善策略方法,積累經驗,逐步形成策略的習慣與意識。以反省認知為手段,引領學生體驗策略的提升過程,使學生逐步對策略達到深刻理解水平。
要想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多樣化意識,就要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指導學生對已有信息進行加工,找出解決當前問題適用的對策,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最終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探索,學會如何利用各種手段處理問題中隱含的信息,學會如何從問題中發(fā)現隱含的關系,學會如何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而獲得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