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引路·自我】歌德曾說:“一旦我們失去了自我,我們也就失去了一切?!睆堭╁吩?jīng)因溫暖的文字被人認可,現(xiàn)在又因此被人質疑這些文字其實是沒用的雞湯。但張皓宸不這么認為。這些文字是屬于他的感悟,也是他生活過的痕跡。在他看來,屬于自己的才能是永恒感人的,又何必要因為一時的懷疑而改變呢?
【適用話題】治愈 標簽 時代使命
因為喜歡寫故事,成了作家,因為沒著調地畫畫,成了創(chuàng)意插畫師。
寫東西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長久的興趣。但這兩年,好像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追捧這種溫情脈脈的文字,更喜歡特別辛辣的,直擊生活痛點的東西。所以,對于我來講,意味著要面對更多的質疑。很多人都在批評那種溫暖清淺的文字,說它們只能給人帶去三分鐘熱度。但是,我自己有一個態(tài)度,就是我并不覺得三分鐘熱度是一件壞事。
其實人的一生很難在一個很短暫的時間里,獲得突破性的成就,但是我們很可能會因為一時的熱血和溫暖,去邁出一小步,完成一個小的目標。這種感覺就有點像是,比如說因為我的讀者大部分都是學生,到周六的時候,可能以往她就睡到自然醒,睡到中午才起床,但是突然想到,皓宸書里面有一個角色,每天早睡早起。有一天她就很用力地爬起床,然后去澆花,去寫東西,去看書,干了好多事情。
所以我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人生的這種小的改變,就是靠所謂的這種三分鐘熱度帶來的。很多時候,面對做和不做這種選擇題的時候,需要的可能就是這種三分鐘的心頭一熱。
我一直覺得雞湯永遠只是一個標簽。它內在的核心是療愈性、治愈性的東西,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影像、劇集。其實這個東西存在很久了,大家仔細想想。
在我們父輩的那個年代,詩歌就是那個年代的雞湯,這些詩歌會變成他們表達自己感情的一個出口。80年代的人,他們看《灌籃高手》,只要一聽到那個主題曲,渾身就充滿斗志。90年代出生的會聽周杰倫,一想到那個青春時代,就給他們很多動力。我覺得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一定意義上的雞湯,只是它變了很多很多的方式,來推到你面前。所以我覺得雞湯是每個時代的記憶,只是剛好放到這個時候,因為信息化時代,碎片化閱讀,再加上自媒體的興起,所以雞湯變得沒有門檻了。
其實我發(fā)現(xiàn)大家在討論的、在嫌棄的,不是這些療愈性,而是這個標簽本身。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在說,我好煩雞湯,但是雞湯一直存在。你去書店,永遠看到這類型的書,擺在最醒目的位置。然后在朋友圈當中,你在表達一些反雞湯的東西,但隨時隨地,在任何場合,任何地方,又能再刷到這些雞湯。
我在寫這些療愈性、治愈性的文字的時候,有人會粗暴地把它歸結為“雞湯”。所以我一直在問,作家的標準是什么?
不同時代的作者有不同的境遇,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表達使命。其實作為一名青年作家,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只希望為行走在這個路上的人,在他們迷茫的時候、彷徨的時候帶去一些暖意,一點感動,一點鼓舞。
我覺得這是我身為文字工作者的使命擔當,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地進步和努力的。
(摘自《新青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