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安徽省繁昌縣第二中學)
1.明確“尊師重道”的“師”和“道”的具體涵義;
2.樹立尊師重道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zhì);
3.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樹立尊師重道的思想;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探究法。
由“程門立雪”的典故導入新課。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來學習這篇《師說》,從中感受韓愈清晰的認識和非凡的勇氣。
請同學來談一談標題的含義,教師補充。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
1.認識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做過地方官,也做過京都官,擔任大唐教育官員,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2.了解背景
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尊師重道”已經(jīng)成了婦孺皆知的事,可是在韓愈生活的時代為什么他需要寫一篇文章來專門談這樣一件事呢?
簡介本文的背景: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以為官。因此,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尊“家法”而鄙師的心理。
1.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2.本文是一篇“談談老師”這個話題的文章,請同學們找一找文章里一共出現(xiàn)了多少個“師”字,這些“師”的含義是一樣的嗎?
明確:課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二十多處“師”字,“師”基本上有兩類含義:
“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的“師”是“學習”的意思。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的“師”是“老師”的意思。
3.在本文中除了“師”字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之外,還有哪個字也是作者經(jīng)常說到的呢?
明確:就是“道”,那么這篇文章中的“道”分別是怎樣的含義呢?
請同學翻譯如下一些句子: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4.請同學談一談韓愈在文中極力推崇的“道”是什么“道”。
首先教師運用“說文解字”的方法解說“道”字的字源及其深刻內(nèi)涵。
繼而教師提供資料:韓愈在《原道》一文中寫道:“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瘓蛞允莻髦?,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p>
明確:韓愈所說的“道”是儒家之“道”,也就是他要維護儒家的“道統(tǒng)”?!暗馈边@個概念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內(nèi)涵非常豐富的概念,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提出了自己的“道”,可以說“道可道,非常道”。而韓愈在本文中所說的“道”則主要指的是自己終生所堅持和尊奉的儒家價值觀。在韓愈所生活的年代,李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以老子的后人自居,武則天之后佛教又在上層統(tǒng)治者中慢慢盛行起來,而作為三教之一的“儒道”卻不太被統(tǒng)治階級所推崇。所以,韓愈以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擔當暢言師道,高舉恢復儒家道統(tǒng)的大旗。
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通順、優(yōu)美。
1.提出問題:從文章的第幾段可以知道韓愈寫這篇文章的緣起呢?
明確:文章的第四段。既表明了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同時也隱含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李蟠是一個篤行古道的好學青年,“不拘于時”,誠懇拜師,而韓愈對此大加贊賞(“余嘉其能行古道”。)其中作者對“古道”的贊賞,對“時”的貶斥,態(tài)度鮮明。
所謂的“古道”是指什么?
明確:“古道”闡述的就是古人從師之道,“學什么”和“向誰學”的問題。
古之學者必有師。
2.提出問題:如何認識“師”?
請同學齊讀文章的第一段,說一說第一段說了幾層意思?
明確:文章的第一小節(jié)實際上闡述了三個問題:
A.“師”的本質(zhì)
B.從師學習的目的(學什么)。
C.擇師的標準(向誰學)。
理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內(nèi)涵。
3.提出問題: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風尚是怎樣的呢?從課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1)請同學朗讀課文第二段,說一說文章的第二段總共寫了哪幾組人?
明確:三組人,分別是:圣人與愚人;其身與其子;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2)這些人對于“求師問道”是怎樣的態(tài)度,會得到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
明確:
態(tài)度——士大夫等精英階層“恥學于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則是“不恥相師”。
結(jié)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第二段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手法,有怎樣的論證作用?
明確:對比論證。
第二段是全文的關鍵。首先通過“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在從師學習方面的對比,來揭示世風流弊。然后圍繞“學什么”和“向誰學”兩個方面,對當時的風氣予以批判。“童子之師”部分緊扣“學什么”進行闡述;“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部分緊扣“向誰學”進行闡述。充分體現(xiàn)了韓愈文章章法謹嚴的特點。
學生齊讀第二段。
4.提出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從師問道”呢?
(朗讀第三段。請學生談一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圣人無常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p>
明確:能者為師,互相學習。
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完全文之后我們還會覺得是這樣的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明確:韓愈的文章還寫給以下的兩種人:
①寫給當時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
②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恒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jīng)典。勉勵學生發(fā)奮學習,自覺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踐行者。
1.課后寫一篇小論文,說一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鑒作用。
2.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