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是構成蛋白質、核酸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生命有機體的基本元素之一。農作物生長過程最需要的元素就是氮,氮也成為動物生存所必需的元素。在生物圈中,氮素和其他元素一樣處于不斷循環(huán)中。氮循環(huán)是地球上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循環(huán)之一。
自然界的這種循環(huán)本可永無休止地一直進行下去,但當地球上的人口日益增多,而耕地面積又不可能同步擴大時,單單依靠這種自然循環(huán)來提供農作物的養(yǎng)分就顯得不能滿足需要了。這時,為了維持這種循環(huán),就需要人為地向耕地補充養(yǎng)分?;瘜W肥料的問世可以直接通過土壤向作物施肥,從而改變了氮的循環(huán)。
氮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含量約為78%。然而氮是一種惰性氣體,它的生物和化學性質穩(wěn)定,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必須將游離的氮結合成為硝酸鹽或亞硝酸鹽,或與氫結合成氨,才能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因此,大氣中的氮只有被固定后,才能進入生態(tài)系統,參與氮的循環(huán)。
人類從18世紀開始尋找把空氣中的氮固定下來的方法。1754年,化學家布瑞斯特麗(Briestly)第一次利用NH4Cl 和CaO得到NH3。1784年,法國化學家貝托雷(Berthollet)提出氨是由氮和氫兩種元素組成。1908年,德國科學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申請了一項合成氨的專利,其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N2 + 3H2=2NH3。這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反應,但要實現卻非常困難。因為氮分子實在“太頑固”了,它的兩個原子靠得太近、結合得太牢固,即使在高溫高壓下也無法生成氨。因此必須尋找一種物質加入到該反應體系中,該物質既要能夠加快反應速度,本身又不會被消耗,這種物質叫做催化劑(Catalyst)!1909年,德國工程師卡爾·博施(Carl Bosch)在經歷了大約2000種催化劑、近6000多次實驗后,終于找到最有效的Fe3O4催化劑,解決了這個問題。1913年,在德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合成氨廠,實現了氨的工業(yè)化生產。
人類從第一次在礦物中制取氨到工業(yè)生產氨,整整花了159年,可謂“百年磨一劍”! 催化合成氨是目前唯一具有工業(yè)規(guī)模的固定氮的方法,它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個劃時代的豐碑。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和卡爾·博施(Carl Bosch)也因此分別被授予1918年和193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催化合成氨技術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它改變了世界糧食生產的歷史,也改變了以氨為原料的生產歷史,從而改變了整個20世紀人類的歷史!在20世紀,世界人口隨合成氨的產量增長而迅速增長;而合成氨的使用又直接與武裝沖突中1億多人的死亡有關。一百年來,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合成氨改變了的并且對它形成高度依賴的世界里。如果沒有這項發(fā)明,地球上將有60%的人不能生存!
傳統Fe3O4催化劑經過幾十年持續(xù)不斷的改進,人們一致得出Fe2+/Fe3+為0.5的磁鐵礦相催化效果最佳的經典結論(如圖1所示)??茖W家們經過近10萬種新催化劑的探索,未能發(fā)現比Fe3O4更好的催化劑。到70年代末,所有工業(yè)氨合成鐵催化劑無一例外,主要組成都是Fe3O4。但是由于糧食的剛性需求增長,迫切需要一種更高活性的催化劑,于是人們開始尋求新的技術突破。
但是,突破點在哪里呢?
1985年,浙江工業(yè)大學劉化章教授等突破了國際上沿襲80多年的Fe3O4具有最高活性的經典結論,發(fā)明了Fe1-xO催化劑。這一發(fā)現標志著合成氨催化劑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世界領先的新一代Fe1-xO催化劑是一項中國獨創(chuàng)、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是百年來氨合成催化劑研究領域里的一次重大突破,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中A110-2、A301、ZA-5等系列新型催化劑在世界上得到廣泛應用,取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獲國家發(fā)明二等獎、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發(fā)明專利20項,并發(fā)表論文400余篇。
要了解這項成果的原理,就要首先研究鐵的氧化物及其結構特征。鐵的化合價是+2和+3,與氧反應可以生成3種氧化物:Fe2O3、Fe3O4和FeO,在晶體學上分別稱作赤鐵礦、磁鐵礦和方鐵礦或維氏體。它們在結構上是密切相關的,差別只是在氧離子(O2-)立方密堆積中二價鐵(Fe2+)和三價鐵(Fe3+)的相對比例不同。如果用球的大小代表離子的大小,我們可以把氧離子(O2-)、二價鐵(Fe2+)和三價鐵(Fe3+)分別比作足球、棒球和乒乓球。則Fe2O3是在足球密堆積起來的立方體的空隙中,放入代表Fe3+的乒乓球、FeO中放入代表Fe2+的棒球,而Fe3O4中則同時放入代表Fe2+的棒球和代表Fe3+的乒乓球,且棒球和乒乓球的比例為1∶2。各種鐵氧化物都可以用二價鐵(Fe2+)與三價鐵(Fe3+)的離子比(Fe2+/Fe3+=R)來表征,即Fe2O3中只有Fe3+,R=0;Fe3O4中R=0.5;而FeO是個例外,理論上沒有Fe3+,R=無窮大,但FeO在自然界不存在,人工合成的FeO實際上也含有Fe3+,并表示為Fe1-xO,其R=4~10。
那么,在三個鐵氧化物中,為什么只有Fe3O4是最好的呢?
為此,團隊系統地研究了所有鐵氧化物及其混合物與催化活性的關系(如圖2所示)。催化活性隨Fe2+/Fe3+的變化呈駝峰形曲線:Fe2+/Fe3+從小增大,活性出現兩個峰值。當Fe2+/Fe3+為0.5左右(即傳統催化劑)時,活性出現第一個峰值,隨著Fe2+/Fe3+增大,活性有所下降,且在Fe2+/Fe3+=1左右時,活性降到了最低;當Fe2+/Fe3+繼續(xù)增大時,催化活性出現回升,Fe2+/Fe3+達到5~8時,活性出現第二個峰值且達到最高值;再繼續(xù)增大Fe2+/Fe3+時,活性呈緩慢下降的趨勢。據此得到如下結論:
最好的熔鐵催化劑中應該只有一種鐵氧化物和一種晶體結構。任何兩種鐵氧化物的混合都會引起催化活性的降低,混合程度越大,活性越低,當兩種鐵氧化物以等摩爾共存時,活性降到最低點。助催化劑相的均勻分布是高活性的關鍵。但只有催化劑的組成單晶化,才能確保助催化劑相的均勻分布,才能獲得高活性的氨合成熔鐵催化劑。
這三個結論,我們稱之為單相原理。
由圖2可知,鐵氧化物的合成氨活性次序為:Fe1-xO>Fe3O4>Fe2O3>混合氧化物(Fe2O3+Fe3O4或Fe3O4+FeO)。這個規(guī)律我們稱之為活性模型。
由此可知,在所有鐵氧化物及其混合物中,具有最高的活性的Fe1-xO基催化劑被發(fā)現。這是經典的合成氨催化劑自20世紀初發(fā)明以來的一個重大突破。
那么,為什么是Fe1-xO而非其他催化劑有這樣的功效呢?
為了解釋Fe1-xO催化劑具有如此高活性的原因,劉化章教授經歷了20多年時間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新的理論,創(chuàng)立了以單相原理為核心的我國獨創(chuàng)Fe1-xO催化劑的理論體系,并以此為基礎,撰寫出版中文、英文專著2部,凝聚成寶貴的世界財富。
至此,Fe1-xO催化劑成為我國獨創(chuàng)的具有有理論、有專利、有產品的三有特征的原始創(chuàng)新成果,開創(chuàng)了熔鐵催化劑研究的新階段,使氨合成催化劑活性有了一個飛躍性的進步。
氨合成催化劑加快化學反應速度的能力,一般用反應器出口生成的氨的濃度來表示,氨濃度越高,加快反應速度的能力越強,即催化劑的活性越高。由圖3可知,在相同的反應條件下,ZA-5型Fe1-xO催化劑的出口氨的濃度比A110-2型Fe3O4催化劑高4.92個百分點,即提高了42.36%。新一代ZA-5型Fe1-xO催化劑具有活性高、溫度低、極易還原、耐熱抗毒性能好、機械強度高、生產成本低等特點,特別適用于低壓合成氨,是目前世界上活性最高、生產成本低廉的最先進的商用催化劑,故在國內外合成氨工業(yè)中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因其工業(yè)應用而累計增產合成氨約5200萬噸,增產糧食約32,120萬噸,節(jié)省投資214.67億元,節(jié)能5200萬噸標煤,CO2減排2億噸,取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糧食問題始終是性命攸關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作為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大國,解決好13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在農業(yè)生產的各相關因素中,全世界農作物產量增加的50%來自于化肥的貢獻。在增產糧食和確保糧食安全中,化肥的作用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