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享是親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是指個體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源。目前很多幼兒分享行為表現(xiàn)不夠理想,其主要有以下原因:內部成熟因素、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兒童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除了要考慮兒童自身內在成熟因素,符合兒童的個體差異,還需要綜合考慮家庭、教師、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偽分享”;行為成因;改善策略
幼兒的社會交往是幼兒與周圍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過程。兒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交往的技能,形成社會情感聯(lián)系?,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的發(fā)展是在與環(huán)境的互相作用中實現(xiàn)的,幼兒的社會交往對幼兒個性、情緒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兒實現(xiàn)社會化的必要條件。
經(jīng)??梢钥吹竭@樣相似的一幕:樂樂手里拿著玩具,他的對面站著一個同齡的孩子,眼巴巴地看著他手里的玩具,樂樂不愿意把這個玩具給對面的孩子玩。他的媽媽在旁邊勸說:“給小朋友玩一下吧,你現(xiàn)在又不玩,給小朋友玩玩,他會很高興,你也會很高興的,大家一起分享玩具……”最后,在媽媽的勸說下,樂樂很不情愿地把玩具遞給了對方,但是眼睛一直看著這個玩具,而且很快就想把這個玩具要回來。
一、 幼兒分享行為的定義
分享是親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是指個體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源。真正的分享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從動機上說,產(chǎn)生分享行為的孩子必須是主動自愿的;從形式上來說,孩子與他人是共享資源的;從情感上來說,孩子通過分享行為,最終獲得的是愉悅和滿足的情感。只有同時具備了這三種要素,才是真正的分享行為。
二、 “偽分享”行為的成因
行為的產(chǎn)生都有其原因,分享行為也不例外,它的形成與個體成長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密切相關。
(一) 內部成熟因素
在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中,年齡和性別是影響親社會行為中重要且明顯的生理成熟因素。UGUREL(1952)4~16歲兒童的分享觀念和分享行為的發(fā)展狀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吝嗇”傾向在4~6歲達到高峰,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弱“慷慨”傾向到5~6歲時出現(xiàn)飛躍,并逐年增加,一直到7~8歲。8歲以后“公平分享”傾向緩緩漸進,并占據(jù)主導地位。
幼兒期是道德發(fā)展的萌芽階段,道德的發(fā)展有賴于兒童對行為準則的了解和對客觀事實的判斷。幼兒認知水平有限,當他不能認識某種行為準則的內容和意義、不能正確判斷行為的正確價值時,就不可能有真正自覺的道德行為。
(二) 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環(huán)境影響,包括家庭、同伴和社會文化傳統(tǒng)等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家庭是幼兒分享教育的重要陣地。然而許多家庭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偽分享”教育誤區(qū),如誤將利益互惠、犧牲幼兒利益以及假的愉悅情感體驗等認同為分享教育。
強化在兒童教育中相當重要,兒童常常通過評價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但是強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讓幼兒做出某種行為,而是激發(fā)他的內在動機。當教育者更多地通過采用物質獎勵等外部強化手段時,很容易造成幼兒為了某種物質利益而去做某種行為,而不是為了這種行為帶來的愉快和情感體驗。
三、 “偽分享”行為的改善策略研究
(一) 分享觀念的培養(yǎng)
很多幼兒之所以不愿意和別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會認為和別人一起分享就是失去。幼兒的情感是與認識相結合的,情感的產(chǎn)生受到知識經(jīng)驗的影響。為了豐富幼兒的知識,可以給他們講一些如孔融讓梨、金色的房子的故事。通過情感體驗,讓幼兒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分享行為,感受進行分享行為的快樂。
(二) 家庭的正確教育
家庭的教育滲透在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細節(jié)中,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兒童社會行為的發(fā)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要多采用民主型的教養(yǎng)方式,多和兒童溝通,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訓斥,使他們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自我概念。
其次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讓兒童多一些分享的體驗,讓兒童多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多發(fā)展他們的同情心、道德感等利他高級情感。遇到兒童的適宜分享行為,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和強化。
最后要改變一些認為兒童分享就會吃虧的錯誤的教育觀念?!拔覌寢屨f自己的東西不要隨便給別人?!边@種教育誤導,對兒童成長和身心發(fā)展是不利的,會讓兒童更加以自我為中心。
(三) 教師的適當引導
幼兒園是幼兒活動最多的場所,也是兒童接受系統(tǒng)教育的主要途徑。教師是幼兒學習、模仿的重要對象,更承擔著教育、培養(yǎng)幼兒的重要任務。
首先要樹立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幼兒效仿。其次可以通過童話、寓言、兒歌中塑造的生動、正面、富有童趣的文學形象,來感染幼兒,提高幼兒的分享意識。最后要加強兒童的技能訓練。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去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幼兒自己去解決問題。如在戶外活動拍皮球中,讓孩子自己解決“皮球不夠怎么辦?”的問題;兩個小朋友都想玩理發(fā)店的游戲,可是只能有一個當理發(fā)師怎么辦;幼兒的點心不夠分了,沒拿到的小朋友怎么辦等等。對幼兒所采取的正確行為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言語和伸出大拇指給予幼兒鼓勵和表揚,讓他們體會分享之后的愉快感覺。
(四) 凈化分享的環(huán)境
社會環(huán)境主要是指大眾傳媒對兒童的影響,大眾傳媒對兒童的影響是把雙刃劍,但它對兒童的消極影響并不在于媒體本身,而在于媒體被運用的方式,如電視、電子游戲和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傳媒有時被用來宣揚暴力、崇尚個人主義,其消極效應自然不容忽視。如果能對社會傳媒進行有效管制,凈化社會環(huán)境,對社會風氣進行正確引導,懲惡揚善,就能使大眾傳媒在促進兒童分享行為形成方面發(fā)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兒童“偽分享”行為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要從各方面努力,為兒童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和氛圍,通過活動體驗、反復強化、干預訓練,讓兒童產(chǎn)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愿望,使兒童的分享更加穩(wěn)定、自覺,從而變成兒童內化的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徐鴻.幼兒分享行為中的“偽分享”[J].教育導刊,2010(01).
[2]顧藝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早期教育,2007(04).
[3]張珍珍,王翼,王俐.幼兒“偽分享”教育現(xiàn)狀及其對策——家庭幼兒分享教育誤區(qū)的分析[J].皖西學院學報,2015(01).
作者簡介:
歸曉燕,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勝浦街道吳淞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