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個性化閱讀是小學語文新課改的重要教學理念。我們要想將這一理念深入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就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解為中心的程序化教學,將閱讀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性閱讀,產(chǎn)生不同的閱讀體驗與感受,以實現(xiàn)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主體地位
個性化閱讀是新課改下閱讀教學的重要理念。開展個性化閱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而且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閱讀,讓學生能夠真正走進文本。這樣,學生眼中的每一篇文章才不會是詞語的堆砌,是固定模式化與程序化的知識模塊,而是可以通過文本與作者展開互動,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實現(xiàn)對文本的全方位解讀。那么,如何開展個性化閱讀呢?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 教師主導要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主導不可少。閱讀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教師放棄對閱讀活動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關(guān)注學生的閱讀審美經(jīng)驗。由于學生自我經(jīng)驗的局限性,個性化閱讀中不免會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地方,對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則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給學生敞開心扉說想法的空間,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從中了解學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給予引導糾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如學習《愛迪生》時,有學生認為愛迪生很傻,在火車上做實驗,車長打聾了一只耳朵,硫酸差點燒傷眼睛也還做實驗。教師就應發(fā)揮主導作用,讓學生明白愛迪生為什么在如此困難的環(huán)境下還堅持做實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此外,在閱讀活動中,還可引導學生勇于質(zhì)疑,不迷信閱讀文本和教師,多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質(zhì)量。學生主體尤為關(guān)鍵。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度”。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基礎(chǔ)和閱讀興趣,自主選擇閱讀內(nèi)容,在個性化閱讀中激發(fā)興趣,體驗快樂,形成獨到見解,發(fā)展閱讀個性,提高閱讀水平。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寫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教學時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描寫某一季節(jié)的自然段來讀,這樣把長課文化成短課文,學生更容易閱讀和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起來就不會感到吃力,更愿意學。又因?qū)W生知識水平不一,興趣、愛好、表現(xiàn)也不同。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佳的方法進行學習。當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閱讀時就會學得主動、自覺、輕松、愉快,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無奈。當然,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體驗,也必然希望和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所以要規(guī)避單一的師生交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交流方式,或和老師交流,或找好伙伴交流,還可回家和家長交流等。在不同的交流中,觀點相互碰撞,增進理解程度,就實現(xiàn)了對課文全面、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二、 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個性化氛圍
改變傳統(tǒng)閱讀課上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述背景、介紹作者、分析課文等方式,千方百計營造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深入閱讀時,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調(diào)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才能積極去思考、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自由地個性化閱讀,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如學習《桂林山水》一文,當學生選擇學習漓江的“水”這部分時,老師問:“你準備怎樣去領(lǐng)略漓江水的特點呢?”學生提出了好多好辦法:有抓重點詞句欣賞,有讀文看圖欣賞……然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欣賞漓江水的特點。這樣,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讀書效率也高。
三、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
個性化閱讀還需建立師生、生生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互動氛圍,摒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閱讀與交流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建構(gòu)師生、生生平等對話意識,使學生在一種自由和諧的氛圍中深入體驗,暢所欲言,發(fā)表見解,張揚個性。在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或朗讀,或爭論,或動手操作,或進行游戲表演,調(diào)動多種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閱讀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與含義,從而獲得獨特的體驗,生成和創(chuàng)造新的意義。比如《海上日出》,引導學生感受海上奇特而壯觀的景象,如果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日出景象,或口述、朗讀,或根據(jù)海上日出的錄像資料,設(shè)置一個游覽情景,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寫一首稚嫩的小詩,畫一幅海上日出圖……這些個性化的交流就可能激活學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選擇其一,自由演繹,盡情展現(xiàn)個性,從容釋放潛能。
四、 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對話
任何讀者對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來的意義,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jié)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那是因為閱讀者帶著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征,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獨特情感、理解和體驗。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個性化對話,重視學生情感的融入,讓學生愉悅地讀,快樂地讀,從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匯,產(chǎn)生共鳴,讓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如讀了屈原,就會感到自己的卑微;讀了陶淵明,就會感到自己的勢利;讀了李白,就會感到自己的狹隘。這種對“卑微、勢利、狹隘”的自責心理,就會與文中屈原、陶淵明、李白的“高尚”“淡泊”“豁達”產(chǎn)生“反觀”效應。學生在文本中有聲、有色、有思想、有韻味的語言世界里流連忘返,透過美的語言窺見了美的心靈世界。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變了,變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寬容,變得比昨天更復雜也更單純,更聰明也更天真。
總而言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開展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要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chuàng)造性地設(shè)計和使用教學內(nèi)容,以便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閱讀層次,彰顯他們的閱讀個性,進而引導學生走進絢麗豐富的文本世界,在原有的知識水平上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
周興勝,貴州省安順市,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白巖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