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愈發(fā)成為我國文化建設中的熱點話題。2016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數字創(chuàng)意產業(yè)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一同被列為“十三五”期間我國六大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于是,我們在世博會中國館看到了利用數字技術活化的《清明上河圖》,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以視聽覺相結合的感知方式展現傳統藝術。畫卷根據情節(jié)的轉換,設置了近百個場景、近千段的人物對話,通過投影和動畫技術,令觀者仿佛完全置身于北宋汴梁繁華的夜市生活,槳聲燈影、宋風浩蕩,聲與畫交互表達,感染力極強、沉浸感十足。以傳統文化為基礎,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加以表現,既讓人們看到了數字藝術的魅力,又將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應當說,《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化的一個典范。
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人類文明正從口傳文化、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逐步進入電子文化。人類社會經由原始社會、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進入到信息社會。信息化革命被稱之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越來越多的行業(yè)都主動融入信息化浪潮,“互聯網+”、智能制造,從而實現了效率的躍遷。而很多傳統的傳統文化符號、工藝門類,由于新技術的發(fā)展而日漸式微,甚至有消亡的可能,人們在享受信息化技術帶來的無限便利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保護傳統文化遺產資源的巨大壓力。加拿大學者哈威·費舍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數字革命是一個確定以及決定性的運動,如同我們人類學會使用火源一樣重要。它看起來似乎是一場沒有流血的非暴力革命,但是數字技術,實際上卻是非常強大的,它正在侵入并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包括技術科學、經濟、教育、文化以及公眾和個人等?!泵绹鴮W者尼葛洛龐帝第一個提出了“數字化生存”的概念,他認為,人類生存于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應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這便是“數字化生存”。尼葛洛龐帝還提出了“數字化生存”的四個強有力的特質:分散權力、全球化、追求和諧、賦予權力。這些特質既是“數字化生存”的表現形式,也為數字藝術的發(fā)展、擴張?zhí)峁┝死碚撘罁?/p>
傳統不是過去,傳統就是現在。在數字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文化對于保證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活力的重要性日益被世人所認同,各國、各地區(qū)都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為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而努力。數字時代,新的理念、新的技術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數字技術的創(chuàng)新,打破了傳統文化載體的束縛,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的綜合利用,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時代基因,提供了強大的生命力。
在當代全球化的語境下,就數字藝術而言,一方面我們享受著先進理念與技術帶來的新奇與刺激,另一方面,我們又無法逃避由此帶來的本土傳統文化逐漸流失的失落感。發(fā)掘并提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展現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一直是藝術工作者探索的課題。因此,重新關注和審視江蘇地區(qū)傳統文化藝術,提煉其中獨具特色的藝術符號,對我們弘揚江蘇傳統文化,形成具有江蘇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江蘇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兼具南北色彩,獨具地方特色。江蘇地區(qū)傳統文化類型眾多,有代表性的包括:桃花塢木版年畫、揚州剪紙、蘇繡、惠山泥人等民間美術作品;宜興紫砂、南京云錦、蘇州緙絲、蘇州明式家具、南京金箔鍛制、雕版印刷、揚州漆器、南通風箏、常州梳篦制作等傳統手工技藝;昆曲、白局、評彈、絲竹等傳統戲曲、音樂,門類繁多、不勝枚舉。一直以來,江蘇傳統文化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江蘇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獨特的形式、鮮明的個性,為數字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
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藝術與信息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的融合己經成為21世紀藝術發(fā)展的大趨勢,最大限度地擴展了藝術在未來領域的實踐,并且產生了一種新的藝術形態(tài)—數字藝術。
所謂數字藝術,就是藝術的數字化,指使用數字、信息技術制作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目前已廣泛使用于電視、電影、平面設計、廣告藝術、工業(yè)設計、展示設計、建筑設計、環(huán)境設計、服裝設計等大眾傳播媒介和視覺藝術設計領域中。數字藝術最顯著的特征是,藝術表現形式或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中,必須全部或部分使用數字技術。
數字藝術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具有多樣性、交互性、開放性、融合性的顯著特點。通過數字媒介,借助互聯網的巨大優(yōu)勢,文化符號能夠有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跨越國家、地域、時區(qū)的限制進行廣泛傳輸和交換。數字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有機融合,對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傳統文化元素是數字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源泉,現代數字技術是傳統文化元素的表達形式和有效載體,尋找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的契合點,通過數字技術把傳統文化元素挖掘出來并使其煥發(fā)新意,是當代藝術工作者們孜孜不倦的探索與實踐。
博物館化,一方面是指將某些已經消失或正在消亡的文化遺產、民間手工藝進行系統化的集中保護,另一方面是指構建數字博物館,進行數字化展示和利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傳統工藝、傳統技藝已經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了歷史的記憶。保護歷史就是呵護未來。傳統的生活方式、民俗景觀、民間工藝,我們理應將其博物館化?,F代博物館可以借助數字技術手段,將傳統文化以音視頻、游戲、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方式呈現出來,對于文獻記載或口口相傳的文化遺產資料,可以利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進行復原,通過動態(tài)展示,還原本來面貌。同時,可以通過游戲開發(fā),讓人們在娛樂的過程中增進對江蘇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讓傳統文化得以更加逼真、立體地展示。
剪紙、蘇繡、泥人、云錦、金箔、雕版,這些江蘇地區(qū)傳統工藝美術門類,正面臨人才匱乏、后繼無人的窘境,特別是一些瀕臨消亡的工藝以及產品形態(tài),迫切需要進行搶救性收集。應利用數字技術,對江蘇地區(qū)傳統工藝美術的文獻、資料、記錄、圖像、著作、音視頻資料進行整理和歸納,根據地區(qū)、類別等進行橫向、縱向分類聚合,建立數據庫,詳細記述各個工藝門類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產過程,構建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網絡查詢平臺。通過數據庫的建設,不僅能夠實現對傳統工藝的搶救性保護,還能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便于全社會更好地了解江蘇傳統文化,感受傳統工藝思想和技藝,促進江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傳統文化與現代數字藝術相結合,并不是將傳統文化原封不動地用數字化方式展示,而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2003年一部水墨動畫《夏》橫空出世,并入選當年SIGGRAPH動畫電影節(jié)。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次入選SIGGRAPH這樣的頂級CG盛會。它的特別之處在于,作為水墨動畫,它不是“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突破了人們傳統觀念中以宣紙作畫的思維定式,而是通過三維軟件MAYA“建?!辈ⅰ颁秩尽背鏊Ч?。這是水墨風格在3D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不僅用水墨拓展了3D表現語言,而且打破了二維水墨動畫不能創(chuàng)建運動空間的限制,利用3D動畫技術表現傳統的國畫形式。同樣,剪紙、年畫、泥人,這些江蘇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符號,也完全可以借助數字技術,給予其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比如創(chuàng)造剪紙風格的動畫,以惠山泥人為原型,進行游戲、數字漫畫、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以傳統文化為藝術靈感,尋找更符合當代人審美趣味的藝術表現方式。近期,麻省理工學院做了一個實驗,將被損壞的花瓶通過數字技術進行還原,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既尊重傳統手工制作原物的特質,又尊重數字藝術時代的特征,賦予了物品新的內涵和功能??梢姡澜绶秶鷥鹊乃囆g家都在為傳統文化與數字藝術的融合發(fā)展尋找不同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2017年,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在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產業(yè)大會上發(fā)問,“什么樣的文化和文化形態(tài),才能真正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為社會帶去真正的福祉?”一年后,在2018年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產業(yè)大會上,程武又說“縱觀全球流行的文化符號,除了擁有人類共通的正向價值觀,其實都根植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不是將傳統元素簡單粗暴地附加在設計物表面,要突破思維定式,尊重文化規(guī)律,將傳統文化以現代方式加以表達,在保護中利用,在開發(fā)中創(chuàng)新。繼承和傳播傳統江蘇地區(qū)傳統文化,除了正向價值觀的確立,更需要藝術工作者們充分挖掘江蘇地區(qū)優(yōu)秀傳統文化,讀懂傳統文化的內涵,多做田野調查,將江蘇文化基因的根脈運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弘揚江蘇傳統文化,形成具有江蘇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陶冶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注釋:
1.《從傳承到創(chuàng)造,「傳統文化」究竟能為國漫帶來什么?》http://www.sohu.com/a/245101998_48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