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溢出效應研究

      2018-07-12 10:06:48王巍
      理論導刊 2018年5期
      關鍵詞:溢出效應扶貧鄉(xiāng)村

      王巍

      摘 要:扶貧資源的“輸入”不僅事關扶貧成效,而且事關鄉(xiāng)村社會生態(tài)的“健康”。探究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與鄉(xiāng)村社會生態(tài)之間的關聯(lián)對于評估鄉(xiāng)村扶貧的社會效果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對四川省A村的實地調研可以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辈粌H會降低資源的使用效益和扶貧效能,而且會損害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文化生態(tài),瓦解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人際紐帶,摧毀鄉(xiāng)村治理秩序生成的可能。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本質上是政府職能轉變遲滯、政府和鄉(xiāng)村信息不對稱、政府扶貧理念錯位和供給方式“失當”的產物。有效規(guī)避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加強雙向交流、糾正扶貧理念和優(yōu)化供給方式。

      關鍵詞:鄉(xiāng)村;扶貧;供給;物質資源;溢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8)05-0070-07

      一、問題的提出

      扶貧貴在“精準”,難在“精準”,“精準”是扶貧工作的價值核心和內在要求?!耙獔猿忠蛉艘虻厥┎撸蜇毨г蚴┎?,因貧困類型施策,區(qū)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1]自從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要求以來,學術界圍繞著“精準扶貧”展開了理論探討。大體上目前討論的重點在精準扶貧的“過程”層面,側重于“政治—過程”研究范式,即主要圍繞著“誰來扶”(扶貧主體)、“幫扶誰”(扶貧對象)、“扶什么”(扶貧內容)、“怎么扶”(扶貧方式)維度展開。具體而言,在“誰來扶”(扶貧主體)問題上,學者認為應該將非政府主體也納入扶貧視閾,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社區(qū)—農戶五位一體的貧困治理模式[2],運用社會資本理論構建政府、市場及社會多元協(xié)同扶貧機制[3];在“幫扶誰”(扶貧對象)問題上,學者聚焦構建科學的精準扶貧瞄準方法,目的在于實現(xiàn)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的精準識別——以發(fā)展水平的數量指標為標尺,實現(xiàn)貧困縣的精準識別[4],以“指標打分貧困村分類法”和“二元檢索貧困村分類法”為手段實現(xiàn)貧困村的精準分類[5],以Logistic模型為技術支撐準確預測貧困家庭 [6];在“扶什么”(扶貧內容)問題上,學者認為扶貧應該內含扶“智”與扶“志”,主張金融扶貧、產業(yè)扶貧與文化扶貧、教育扶貧協(xié)同推進,將“經濟扶貧”與文化扶貧、教育扶貧相結合,構建以培育貧困地區(qū)農村居民文化“自組織”能力建設為中心的“文化扶貧”新機制[7];在“怎么扶”(扶貧方式)問題上,學者認為應該完善體制機制,通過協(xié)商機制的建構優(yōu)化扶貧運作環(huán)境[8],構建農民主體、政府主導的政府、市場、社會、農民參與式扶貧機制[9],發(fā)揮政府政策設計和執(zhí)行監(jiān)督功能,建立扶貧動態(tài)管理機制和績效監(jiān)督考核機制[10],加大技術“供給”,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xiàn)扶貧開發(fā)資源的高效整合,提高扶貧成效[11],強化技術“支撐”,依托“社會工作”的技術靶向功能提升精準扶貧實效性[12]。盡管目前學者基于“政治—過程”研究范式對“精準扶貧”進行了深入探討,但往往忽視“精準扶貧”的社會背景——鄉(xiāng)村社會文化結構。由于扶貧是在特定的“鄉(xiāng)村社會背景”中進行,扶貧過程無疑會受到“鄉(xiāng)村社會背景”的結構性影響,同時扶貧過程的資源“輸入”也會反作用于“鄉(xiāng)村社會背景”。因此,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的供給,尤其是資源的“超額”供給(包含相對超額供給和絕對超額供給)必然會對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文化、社會、政治結構產生脈沖影響,而探究扶貧資源“過度”供給的結構性影響對于評估鄉(xiāng)村扶貧的社會效果無疑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本文擬以四川省A村為分析藍本深入“解剖”政府向鄉(xiāng)村“輸入”扶貧物質資源“過載”問題,探究其負效應和生成邏輯,尋找產生原因,進而提出有效對策。必須指出的是,在調研對象上選取四川省A村,依據如下:第一,該村是典型的農業(yè)貧困村,人均收入低,貧困人口比重大,貧困程度深;第二,該村是集體經濟空殼村,增收渠道狹小,自我發(fā)展能力不足,村級收入主要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第三,該村交通閉塞,與外界交流互動不足,村級“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較為封閉,受外界其他因素影響小。把貧困程度深且較為封閉的鄉(xiāng)村作為分析對象有利于揭示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睂︵l(xiāng)村傳統(tǒng)的文化、社會、政治結構產生的脈沖影響,進一步闡釋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與鄉(xiāng)村社會生態(tài)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在調研方式上采取文獻資料法(以官方文件、官方記錄為主要來源進行數據統(tǒng)計)、問卷調查法(依年齡、貧困年度分層抽樣或依貧困類型、致貧原因隨機抽樣選取調查對象)和入戶訪談法(選取典型貧困戶、非貧困戶和官方人員作為訪談對象)收集“一手”資料,確保資料(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二、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的內涵及生成

      “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一詞源于經濟學,是指一個組織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僅會產生活動所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組織之外的人或社會產生的影響[13]。溢出效應有正向和負向之分,如果行為主體的活動結果既達到了自身預期的目的,又帶來了周邊其他主體收益的增加,則為正溢出效應,反之,則為負溢出效應。在現(xiàn)今不少地方的扶貧工作中,政府缺少對貧困鄉(xiāng)村實際發(fā)展需求的理性分析和精確把握,盲目通過即時性的物質“輸入”或“轉移”來快速“解決”貧困問題,表面上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貧困戶的生活水平,改變貧困落后面貌,但這種“輸入”模式是不可持續(xù)的,“輸入”效果也值得懷疑。過多的物質資源“輸入”會強化貧困戶的“依賴心理”,促使“等、靠、要”思想進一步發(fā)酵,弱化自我發(fā)展的內生動力,甚至導致越“扶”越貧,無法達到扶貧的預期目的。另外,高標準的扶貧供給也會形成不良的“逐利”導向,致使村民普遍陷入“理性算計”和“價值迷失”之中,加大鄉(xiāng)村價值整合和鄉(xiāng)村治理的難度,不利于鄉(xiāng)村社會福利的增長。因此,過多的扶貧物質資源“輸入”會產生外部負收益,降低扶貧效能,引起扶貧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

      (一)四川省A村村情和扶貧供給概況

      四川省A村處于山地丘陵地帶,石漠化現(xiàn)象嚴重,自然條件差,交通閉塞,耕地面積狹小,種養(yǎng)和務工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水稻、玉米、油菜是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養(yǎng)殖以豬、雞、鴨的家庭散養(yǎng)為主,務工地域主要在周邊縣城,以短期零工為主,人口流動半徑較小。村內無集體產業(yè),是典型的農業(yè)貧困村、集體經濟空殼村。2013年A村人均耕地面積0.414畝,人均純收入2297元。全村共1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842人,289戶,其中勞動人口545人,非勞動人口297人,貧困人口486人、171戶,非貧困人口356人、118戶(按照四川省2013年貧困戶識別標準計)。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缺技術、缺勞力是A村的普遍現(xiàn)實。自2013年以來,縣鄉(xiāng)兩級政府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移民搬[JP3]遷安置、低保政策兜底、醫(yī)療救助扶持等政策對該村開展針對性幫扶。2014年隨著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加大,縣鄉(xiāng)兩級政府對該村的扶貧力度明顯提高,扶貧物質資源供給總額(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量按當年市場價格折算)顯著提升,并于2017年達到最大值。2014-2017年扶貧物質資源供給總額增長率超過了該村貧困戶的扶貧需求額增長率,致使溢出率(供給總額-需求總額/需求總額)逐年升高(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如表1和圖1所示。

      (二)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的生成

      1.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苯档土速Y源的使用效益和扶貧效能。全方位無差別的扶貧物質資源“涌入”缺乏“精準性”,統(tǒng)籌不科學,供給種類單一化、資源同質化、配置粗放化,如對A村貧困戶的幫扶忽視個體性差異統(tǒng)一按照縣域“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十一有”脫貧標準進行資源供給,導致扶貧資源供給和貧困戶需求不對接,形成供給之“面”和需求之“點”的矛盾(扶貧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致使扶貧成本大幅度上升,扶貧邊際收益逐漸下滑,扶貧預期目的難以達成。同時,由于鄉(xiāng)村精英階層“權力場域”的存在,容易導致扶貧資源供給過程的“扭曲”,致使資源分布錯位,形成“精英俘獲”現(xiàn)實,如A村村干部、老支書對扶貧資源分配權的完全“壟斷”,致使扶貧資源向村干部、老支書關系團體“集聚”,形成資源分布的“人際”差異。這樣一來,扶貧目標偏移、扶貧資源“廉價化”、扶貧效益低下化就成為必然結果。在對A村的幫扶過程中,縣鄉(xiāng)兩級政府雖然對該村的扶貧資源供給總額逐年增加,但這并未帶來脫貧效率和貧困戶滿意度的大幅提高,如表2和表3所示。

      2. 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奔觿×舜迕駜r值理念的內向化、虛無化。在扶貧資源“過度供給”的背景下,村民逐漸變得只關心自己的“私利”,關注于從扶貧中自己比其他村民多得還是少得,關注于自身的“相對收益”,對“公利”和“公益”漠不關心。自我關注的重點由外轉向內,關注的重心由公共事務轉向私人事務。同時,伴隨著自我關注重點的遷移,自我的“私利”邊界開始無限擴張,被刺激的“物欲”開始擠占傳統(tǒng)的價值空間,膨脹起來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消解著主體性價值,“他們不知道人為什么活著,不知道應該如何看待和追求人生的價值”[14]。政治冷漠(如表4)、公共事務參與意愿低(如表5)、陷入“消費迷失”(如表6)、對未來缺乏穩(wěn)定預期(如表7)逐漸成為當前村民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

      3.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剩”加劇了鄉(xiāng)村人際關系的理性化、疏離化?!俺~”的扶貧物質資源供給會強化村民“有利可圖”的投機心理,刺激村民對扶貧資源的“占有”與“爭奪”,村民“等、靠、要”思想進一步發(fā)酵,短視的“機會謀利”行為成為“過度供給”背景下村民的理性選擇?!霸谫Y源不斷輸送的利益鏈條中,權力尋租者、地方富人與灰黑社會勢力、謀利型的機會主義農民等幾個行動主體相賴相生,形成分利秩序。”[15]其行為結果無疑將瓦解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人情關系紐帶和人際關系網絡,血緣、地緣、榮譽和面子不再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中的絕對價值標的,物質利益開始成為絕對的甚至是唯一的價值尺度,人際交往的即時性、唯利性特征凸顯,人際疏離感和不確定性大幅度增加。這一點正如A村村民所說,“以前辦事靠面子,現(xiàn)在辦事靠票子”,“以前的人情往來是走‘心,現(xiàn)在的人情往來是謀‘利”,人情異化成為普遍現(xiàn)實。同時,伴隨著扶貧物質資源的不斷“涌入”,村民間的利益矛盾被“激活”和“放大”(如表8),進一步加劇了鄉(xiāng)村社會的利益“沖突”和利益“對抗”,導致了鄉(xiāng)村內部階層分化與對立的現(xiàn)實。

      4.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睂е铝肃l(xiāng)村治理的高成本、碎片化。即時性的利益網絡開始取代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價值網絡,基層權力的合法性需要與每個村民個體建構利益聯(lián)結,基層權力運行的效力取決于是否合乎“原子化”的村民個體的“私利”。“伴隨著傳統(tǒng)鄉(xiāng)村熟人社會行為邏輯的消解,鄉(xiāng)村治理的支配規(guī)則正在由傳統(tǒng)禮俗與規(guī)范向經濟理性轉變,鄉(xiāng)村治理中各行動者之間的關系也正在由想象共同體轉變?yōu)槔婀餐w,最終導致鄉(xiāng)村治理的內卷化?!盵16]A村村委會主任更是直言:“現(xiàn)在辦事不像以前了,以前村里做出的決定村民很少唱‘反調,現(xiàn)在村里做出的決定要想讓村民接受可真是難上加難,必須一家一家、一戶一戶親自登門‘拜訪,講清楚這項決定給他們帶來哪些好處,給他們算一算‘經濟賬?!边@樣溝通成本和治理成本無疑大幅提高,治理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大。同時,由于集體行動和公共事務的傳統(tǒng)基礎逐漸消解,村莊公共議程開始陷入困境,關聯(lián)度降低(議程設置碎片化),村民代表大會的民主協(xié)商、民主決策越來越因為彼此間的“派性”斗爭而止步不前(治理主體碎片化),民主化進程受阻,集體行動變得成本高企,鄉(xiāng)村治理權威時刻面臨著村民機會主義和個體主義的嚴峻挑戰(zhàn)(治理對象碎片化),如表9所示。

      (三)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的生成邏輯

      在對A村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看出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剩”的“負效應”以“貧困村民—貧困村民”“貧困村民—非貧困村民”“ 非貧困村民—非貧困村民”之間的行為互動為載體對鄉(xiāng)村文化、社會和政治產生脈沖影響,并通過村民間的互動行為來(解構)建構鄉(xiāng)村文化、社會和政治結構。具體而言,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的“溢出效應”主要通過“村民價值理念——鄉(xiāng)村人際關系——鄉(xiāng)村治理”鏈條傳導,并通過村民之間的負向行為互動得以強化。村民與鄉(xiāng)村文化、鄉(xiāng)村社會和鄉(xiāng)村政治此時形成(雙向)解構——建構關系,即村民間的“利己”心態(tài)和“短視”行為一方面解構著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文化、社會和政治結構,另一方面又建構著“全新”的(虛無化的)鄉(xiāng)村文化、(疏離化的)鄉(xiāng)村社會和(碎片化的)鄉(xiāng)村政治結構,并在此(話語)結構中重新確證自己的身份(原子個體)、利益(相對收益)和行為意義(機會謀利),其邏輯結果是既降低了扶貧物質資源的使用效益和扶貧效能,又損害了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文化生態(tài),瓦解了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人際紐帶,摧毀了鄉(xiāng)村治理秩序生成的可能,如圖2和圖3(見下頁)所示。

      三、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產生的根源

      (一)政府職能轉變遲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放管服”改革遂成為當前我國政府的“必修課”,但作為扶貧一線的縣鄉(xiāng)政府在這一方面卻顯得有些滯后。例如A村的縣級扶貧管理部門對扶貧事務“大包大攬”,導致主責不清,主業(yè)不明;A村的具體幫扶部門精準識別、動態(tài)管理和跟蹤評估工作不細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A村的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官老爺”心態(tài)嚴重,服務理念和責任意識不強,難以真正“平視”貧困戶權利,“正視”貧困戶需求。這樣一來,“為民做主”替代“讓民做主”,“政府配菜”替代“百姓點菜”成為某些政府扶貧工作的“常態(tài)”。從本質上而言,這是“大政府”理念固著和思維固化的邏輯結果,也是政府“權力強勢”和村民“權利貧困”的現(xiàn)實寫照。

      (二)政府和鄉(xiāng)村信息不對稱

      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以及“現(xiàn)代性”對鄉(xiāng)村主體性的沖擊,使鄉(xiāng)村逐漸被“邊緣化”,再加上鄉(xiāng)村又缺乏可靠、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導致鄉(xiāng)村處于話語弱勢地位,普遍處于“失語”狀態(tài)。例如A村村民小組會議常年不召開,村民大會召開次數有限,村民代表大會又“有名無實”,缺少有效的“自下而上”合法渠道表情達意,只能通過極端的“上訪”行為來“表達”村民的正當需求。同時,政府科層體制又進一步削弱了鄉(xiāng)村基層的表達之聲,致使鄉(xiāng)村到政府的信息傳遞渠道受阻。另外,政府到鄉(xiāng)村“自上而下”的市情調研、下訪體察工作又難以常態(tài)化、長效化、制度化。A村的縣級職能部門平均每年下訪、調研次數不足兩次,下訪工作制度陷入“空轉”。這一切都致使政府和鄉(xiāng)村信息交流不暢,政府與鄉(xiāng)村間的信息不對稱加大,政府無法準確掌握貧困鄉(xiāng)村的真實需求,進而導致政府扶貧政策“跑偏”。

      (三)政府扶貧理念錯位

      現(xiàn)階段某些地方政府把扶貧簡單化為向貧困鄉(xiāng)村“輸入”物質資源,認為只要“輸入”物質資源越多,提供越充足的物質保障就越能解決貧困問題,而越快解決貧困問題就越能“體現(xiàn)”自身政績。例如A村的縣級政府將“對貧困村的資源投入量”作為檢驗扶貧成效的重要指標,并與年度政績考核相“掛鉤”。在這種錯位的扶貧觀和扭曲的政績觀作用下,某些地方政府開始向貧困鄉(xiāng)村大規(guī)模“轉移”或“輸入”物質資源,物質資源供給量甚至超過了貧困鄉(xiāng)村生存發(fā)展的實際需求,供給“過?!薄①Y源“過載”在一些貧困地區(qū)成為“常態(tài)”,扶貧也因此異化為物質資源的“供給競賽”,外化為扶貧指標的層層加碼。

      (四)政府供給方式“失當”

      隨著鄉(xiāng)村宗族意識的淡化、宗法關系的弱化、熟人社會的解構,國家行政權力對鄉(xiāng)村社會的“滲透力”逐漸增強。在對A村的幫扶過程中,供給決策權、資源分配權完全掌握在縣鄉(xiāng)職能部門手中,縣鄉(xiāng)職能部門憑借手中的“權力”對村級事務進行“行政干預”,從而促使自身的“行政意志”在基層能夠得到貫徹。對扶貧資源的完全“行政壟斷”一方面會導致供給“錯位”、方式“失當”、資源“錯置”,另一方面會引發(fā)官員的“尋租”行為,衍生“地方官員—村支書”利益合謀制,催生“地方官員—村支書”利益共謀體。同時,在向A村“輸入”扶貧資源的過程中,縣鄉(xiāng)政府以“項目下鄉(xiāng)”為主要形式,并呈現(xiàn)“運動式”特征??h鄉(xiāng)政府并沒有仔細評估A村的個體脫貧需求與發(fā)展期望,而是以“項目打包”的方式進行資源的統(tǒng)一供給和配置,并且資源的供給(配置)受到領導意志和扶貧考核的影響而呈現(xiàn)“周期性”特征。這種運動式的自上而下的“項目”扶貧不僅會造成扶貧資源的浪費,降低扶貧資源的使用效益,而且會戕害鄉(xiāng)村發(fā)展的自主性,弱化鄉(xiāng)村自我發(fā)展能力,不利于自主脫貧意識和自我脫貧能力的培育。

      四、規(guī)避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負溢出效應的路徑

      在現(xiàn)實語境下,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的供給應該講求方式方法,把握“度”與“效”,注重外部收益。轉變政府職能、加強雙向交流、糾正扶貧理念和優(yōu)化供給方式是解決目前鄉(xiāng)村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眴栴}的關鍵,也是規(guī)避供給負溢出效應的有效路徑。從本質上說,轉職能、強交流、正理念、優(yōu)供給的過程是推進扶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也是實現(xiàn)扶貧物質資源供給正溢出效應的過程。

      (一)推進“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地方政府應加快職能轉變步伐,推進“放管服”改革。應簡政放權,將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納入扶貧視閾,充分“賦權”,注重激勵,加強引導,有效發(fā)揮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的幫扶作用,形成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的協(xié)作幫扶機制,實現(xiàn)扶貧資源來源多樣化、扶貧供給主體多元化;加強管理,結合各職能部門“技術特征”建立“幫扶清單”,將職能部門的“技術優(yōu)勢”與幫扶對象的“差異需求”有機結合,提供差異化資源,促進“技術優(yōu)勢”轉化為“有效供給”,實現(xiàn)扶貧工作協(xié)同化、扶貧供給精細化、監(jiān)督管理常態(tài)化;優(yōu)化服務,通過教育培訓和民主評議制度建構基層幫扶工作人員的“為民”服務理念,激勵和懲戒并舉,軟性引導和硬性約束并用,強化“服務員”和“配送員”角色意識,尊重和保障貧困村民的主體地位。

      (二)打破信息壁壘,加強雙向交流

      政府可將“自下而上”的利益表達和“自上而下”的調研下訪相結合,形成常態(tài)化、長效化的信息交流機制,加強信息雙向傳遞和有效溝通,打破“信息壁壘”,彌合“數字鴻溝”,削弱政府與鄉(xiāng)村間的信息不對稱。在政府調查了解鄉(xiāng)村現(xiàn)實發(fā)展之“需”、村民發(fā)展之“盼”的基礎上,由村民代表、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共同商議扶貧物質供給種類和數量,共同確定扶貧供給之“度”,做到供給種類差異化、供給數額精確化,確保扶貧供給的“適度”和“高效”,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精準”與“科學”。

      (三)糾正扶貧理念,優(yōu)化供給方式

      政府應該加大教育培訓力度,通過專題教育與技能培訓提升基層官員的貧困治理素養(yǎng),引導官員摒棄僵化的扶貧思維,揚棄狹隘的扶貧理念,克制扶貧政績沖動,自覺樹立“大扶貧”“內涵式扶貧”理念,構建科學的貧困治理觀。同時,要創(chuàng)新扶貧供給方式,優(yōu)化扶貧資源配置。政府可將扶貧資源“下沉”到村集體一級,由村集體協(xié)商討論、統(tǒng)籌配置,擴大村民自主權,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協(xié)商制度、議事規(guī)則和協(xié)作機制,使村民不但共商,而且能共建、共享,促使村民在民主協(xié)商、互助勞動和收益共享中培育自組織文化,加強正向行為互動,強化社會聯(lián)結,增加彼此信任,凝聚行為共識,轉變身份認同。讓村民能感受到“村莊集體身份”帶來的“好處”和“利益”,把村民的價值“基點”從“個人”轉向“村莊”,增強村莊認同感,涵養(yǎng)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提升村莊集體行動和動員能力,從而構建“村民——村莊”價值鏈條,打破“物質供給——物質需求——物質供給”循環(huán),形成“物質供給——價值生成”閉環(huán),推動鄉(xiāng)村價值整合和“生態(tài)”修復,實現(xiàn)扶貧物質資源供給正溢出功能,提高扶貧外部收益。

      結語

      扶貧物質資源的“過度”供給或“超額”供給會引發(fā)“負溢出效應”。通過四川省A村的個案調研,可以發(fā)現(xiàn):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苯档土速Y源的使用效益和扶貧效能,加劇了村民價值理念的內向化與虛無化以及鄉(xiāng)村人際關系的理性化和疏離化,導致了鄉(xiāng)村治理的高成本與碎片化,引發(fā)了外部負效應。探究扶貧物質資源供給與鄉(xiāng)村社會生態(tài)之間的關聯(lián),揭示扶貧物質資源供給“過?!睂︵l(xiāng)村社會生態(tài)的結構性影響,對于評估鄉(xiāng)村扶貧的社會效果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同時也為政府實現(xiàn)“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理論啟示。

      注釋:

      ① [ZK(#]數據根據縣扶移局、縣民政局、縣建設局、縣衛(wèi)計委、縣金融辦等主要幫扶部門對A村的貧困戶脫貧需求摸底調查與年度幫扶計劃、年度扶貧工作報告統(tǒng)計得出。將貧困戶的脫貧需求和政府幫扶部門的資源供給“貨幣化”可構建統(tǒng)一的量化指標,在橫向和縱向維度描摹需求和供給情況。

      ② 脫貧標準按2014年四川省脫貧退出標準計(核心指標是人均純收入超過3300元/年)。脫貧率=當年脫貧人口/上年剩余貧困人口。

      ③ “扶貧成效滿意度”問卷調查圍繞著“您是否對當前的政府扶貧工作感到滿意”這一問題設置四個具有一定區(qū)分度的選項: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太滿意、非常不滿意;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采取隨機抽樣調查,隨機抽取2014-2017年不同貧困類型的100位貧困村民填寫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8份,回收率98%。

      ④ “對村莊內的公共事務是否關注”問卷調查圍繞著“您是否經常關注村莊內的公共事務”這一問題設置兩個選項:關注和不關注;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采取分層抽樣調查,依據年齡進行分層抽樣(18-30歲15人,30-40歲28人,40-50歲33人,50-60歲14人,60歲以上10人),共抽取100位貧困村民填寫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6份,回收率96%。

      ⑤ 數據根據2014-2017年A村村民大會會議記錄(會議紀要)統(tǒng)計得出(根據每次參會的人數和每年開會的次數累計相加得出)。以年為單位統(tǒng)計村民大會召開次數和村民參會人次,可從側面勾勒出在扶貧資源供給“過?!北尘跋麓迕瘢ㄘ毨Т迕?非貧困村民)的公共事務參與意愿趨勢。

      ⑥ “貧困戶扶貧款主要用途”問卷調查圍繞著“政府發(fā)放的扶貧款項您主要用在了哪些方面”這一問題設置消遣娛樂、購買生活用品、發(fā)展生產、教育學習、其他五個選項(涵蓋農村消費的主要方面),按照主要/次要用途可進行多項選擇;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采取隨機抽樣調查,隨機抽取2014-2017年不同致貧原因的200位貧困村民填寫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6份,回收率93%。

      ⑦ “對未來生活是否有清晰的目標或規(guī)劃”問卷調查圍繞著“您對未來生活是否有目標或打算”這一問題設置兩個選項:有目標(打算)和沒有目標(打算);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采取分層抽樣調查,依據貧困年度進行分層抽樣(2014年度貧困村民44人,2015年度貧困村民26人,2016年度貧困村民17人,2017年度貧困村民13人),共抽取100位貧困村民填寫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4份,回收率94%。

      ⑧ 數據根據縣法院、縣司法局、縣信訪局、鄉(xiāng)鎮(zhèn)司法所、村級調解委員會涉及A村村民糾紛事件的案件記錄和村民隨訪(隨訪20位貧困村民、17位非貧困村民、3位村“兩委”成員)統(tǒng)計得出。以年為單位統(tǒng)計記錄在案和非記錄在案的村民糾紛事件,可為觀察村民之間(貧困村民之間、非貧困村民之間、貧困村民和非貧困村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人際沖突提供一個“窗口”,同時也揭示出因扶貧款項引發(fā)的糾紛逐漸成為村民糾紛主要構成這一事實。

      ⑨ 數據根據2014-2017年A村村民代表大會會議記錄(會議紀要)和村委會年度工作報告統(tǒng)計得出(根據每次村民代表大會討論議題數、形成決議數、每年村委會的工作報告落實決議數累計相加得出)。以村民代表大會和村委會年度工作報告討論議題數、形成決議數和落實決議數為切入點,揭示出討論的議題數與形成的決議數、落實的決議數并非同步增長的趨勢,從側面折射出議程設置碎片化、治理主體碎片化、治理對象碎片化的鄉(xiāng)村政治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對癥下藥 精準滴灌 靶向治療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EB/OL].( 2016-09-13)[2018-01-03].http://www.qstheory.cn/2015kshzt/2016-09/13/c_1119560297.htm.

      [2] 莊天慧,陳光燕,藍紅星.精準扶貧主體行為邏輯與作用機制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5(6)∶138-146.

      [3] 靳永翥,丁照攀.貧困地區(qū)多元協(xié)同扶貧機制構建及實現(xiàn)路徑研究——基于社會資本的理論視角[J].探索,2016(6)∶78-86.

      [4] 劉林,付瑞.貧困地區(qū)瞄準精度評價與提高研究:以新疆地區(qū)為例[J].新疆農墾經濟,2013(1)∶70-75.

      [5] 鄧維杰.貧困村分類與針對性扶貧開發(fā)[J].農村經濟,2013(5)∶42-44.

      [6] 汪三貴,王姮,王萍萍.中國農村貧困家庭的識別[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7(1)∶20-31.

      [7] 邊曉紅,段小虎,王軍.“文化扶貧”與農村居民文化“自組織”能力建設[J].圖書館論壇,2016(2)∶1-6.

      [8] 吳曉燕,趙普兵.農村精準扶貧中的協(xié)商:內容與機制——基于四川省南部縣A村的觀察[J].社會主義研究,2015(6)∶102-110.

      [9] 王學權.“十三五”時期扶貧新模式:實施精準扶貧[J].經濟研究參考,2016(7)∶70-79.[ZK)]

      [10]莫關輝,凌晨.政府職能轉變視角下的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建構[J].理論導刊,2016(8)∶17-20.

      [11]莫關輝,張玉雪.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扶貧模式創(chuàng)新路徑——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論與改革,2017(1)∶119-124.

      [12]侯利文.社會工作與精準扶貧:理念牽引、技術靶向與現(xiàn)實進路[J].學術論壇,2016(11)∶105-110.

      [13]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朱志泰,陳良壁,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84.

      [14]賀雪峰.新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78.

      [15]陳鋒.分利秩序與基層治理內卷化——資源輸入背景下的鄉(xiāng)村治理邏輯[J].社會,2015(3)∶95-120.

      [16]吳娜.想象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鄉(xiāng)村治理的權力結構與內卷化[J].商業(yè)時代,2013(27)∶7-9.

      【責任編輯:張亞茹】

      猜你喜歡
      溢出效應扶貧鄉(xiāng)村
      淺析當前鄉(xiāng)村財務管理模式的
      小學生好奇心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潛在聯(lián)系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1:51
      話劇《鄉(xiāng)村》
      上海戲劇(2016年10期)2016-11-05 15:50:05
      證監(jiān)會“扶貧”
      管仲“扶貧”
      特別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34:55
      城鎮(zhèn)化中人口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發(fā)達經濟體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政策溢出效應
      MSU:東蘭辛“鄉(xiāng)村”里未來的公關小姐(三)
      產品傷害危機對區(qū)域品牌的溢出效應及應對策略的研究
      东兴市| 双流县| 尤溪县| 台中市| 东辽县| 岱山县| 从化市| 玉龙| 湾仔区| 五原县| 北宁市| 乐清市| 上高县| 张家界市| 灌南县| 西丰县| 正蓝旗| 巨鹿县| 家居| 卓尼县| 凤庆县| 双牌县| 绥宁县| 桂阳县| 舞阳县| 六安市| 朝阳县| 安仁县| 潮州市| 赣榆县| 古蔺县| 长汀县| 塘沽区| 宜章县| 台湾省| 冀州市| 望谟县| 蒙城县| 定安县| 武邑县|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