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濤
(齊齊哈爾市建華區(qū)醫(y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0000)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器質(zhì)性心臟疾病,是導致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病情反復等特點,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藥物是該疾病主要的治療方法,但長期應用西藥治療不良反應多,對患者傷害大,作用效果欠佳。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中藥在臨床多種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顯著療效。筆者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采取不同治療方法對比分析,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單一組(35例)、聯(lián)合組(43例),單一組:男、女比例為19:16,年齡42-83歲,平均年齡(62.8±7.1)歲,以NYHA心功能分級法分級結(jié)果:Ⅱ級9例,Ⅲ級15例,Ⅳ11例;聯(lián)合組:男、女比例為25:18,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63.1±6.7)歲,以NYHA心功能分級法分級:Ⅱ級13例,Ⅲ級18例,Ⅳ12例,所有患者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知曉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哺乳/妊娠婦女,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合并肝、腎功能疾病患者[1]。對2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吸氧、絕對臥床休息、預防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單一組應用西藥治療,即予以患者口服0.25 mg地高辛(生產(chǎn)單位:華源眾生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1333)治療,1次/d,療程為15 d;聯(lián)合組應用西藥+益氣溫陽湯治療,即在單一組治療同時應用益氣溫和湯治療,方劑包括:黃芪24 g,丹參、當歸、黨參各I5 g,陳皮、赤芍藥各12 g,桃仁、吳茱萸各9 g,炙甘草6 g,所有藥物用500 ml水煎服,并取汁200 ml,早晚各服用100 ml,療程為15 d。
單一組、聯(lián)合組患者治療前的心功能指標 LVED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S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BNP(血漿腦鈉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患者治療后各心功能指標均低于單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結(jié)果(±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結(jié)果(±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指標 時間 單一組(35例) 聯(lián)合組(43例) t值 P值LVEDD(mm) 治療前 58.31±3.18 58.27±2.95 0.058 0.954治療后 56.43±2.71* 54.76±2.63* 2.751 0.007 LVESD(mm) 治療前 48.79±7.77 48.83±7.72 0.023 0.982治療后 47.68±2.65* 45.13±2.698 4.192 0.000 BNP(ng/L) 治療前 762.46±93.54 761.89±92.86 0.027 0.979治療后 483.62±74.46* 365.19±51.16* 8.302 0.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由多種因素,例如炎癥、心肌梗死、血流動力學負荷等導致的心肌損傷、心臟結(jié)構(gòu)或者功能改變,最終出現(xiàn)心室泵血低下的臨床病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體液潴留、呼吸困難等癥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臨床西醫(yī)主要應用強心劑、利尿劑、擴張血管藥物等方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但整體療效欠佳,因此,尋找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是臨床關注的焦點問題。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中醫(yī)“心悸”、“胸痹”范疇,由氣血不足、腎虧虛導致,以滋補腎陰、補充氣血、標本兼治為主要治療原則。益氣溫陽湯具有溫陽、益氣之功效,其成分包括黃芪、丹參、當歸、黨參、陳皮、赤芍藥、桃仁、吳茱萸、炙甘草等,其中丹參赤芍藥、桃仁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吳茱萸具有散寒功效;黃芪、當歸、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功效;陳皮、甘草具有和中功效,所有藥物共同應用則能達到行氣活血、利水、滋陰固腎等功效[2]。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聯(lián)合組患者治療后 LVEDD、LVESD、BNP等心功能指標效果改善明顯,優(yōu)于單一組,說明西藥治療同時應用益氣溫陽湯治療,效果顯著,可以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益氣溫陽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善效果好,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