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濤
(河北省曲周縣中醫(yī)院,河北 邯鄲 057250)
慢性心衰是發(fā)生率較高的臨床綜合征之一,主要是因為心排血量供應不足、心肌收縮能力下降而引起的,部分患者可能伴循環(huán)淤血[1]。采用西醫(yī)治療慢性心衰雖然能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是長時間應用卻存在較大的副作用,患者容易出現(xiàn)藥物依賴性,而且可能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西醫(yī)結合心竭寧方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衰的臨床價值,具體情況如下。
本文選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100例,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50例。對照組中,20例女性,30例女性;患者年齡為56~84歲,平均為(64.7±5.2)歲;病程為6~96個月,平均為(38.1±13.4)個月;16例患者伴高血壓,12例患者伴糖尿病,5例患者伴高脂血癥。實驗組中,23例女性,27例女性;患者年齡為57~81歲,平均為(66.1±4.6)歲;病程為8~93個月,平均為(37.3±13.1)個月;14例患者伴高血壓,13例患者伴糖尿病,7例患者伴高脂血癥。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選擇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常用藥物主要為地高辛、ACEI類藥物、利尿劑等。實驗組則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同時,給予心竭寧方治療,藥方組成為:黨參、黃芪各30 g,桑白皮、葶藶子、車前子、益母草、澤蘭、澤瀉、茯苓各15 g,丹參、川芎各10 g;用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各溫服1次,每次100 mL。兩組患者均給予為期8周時間的治療。
①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具體標準為[2]:中醫(yī)癥證積分減少幅度>80%,心功能改善≥2級,心絞痛發(fā)作次數減少>80%則表示顯效;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幅度為60%~80%,心絞痛發(fā)作次數減少幅度為50%~80%,心功能改善≥1級則表示好轉;不滿足以上標準則表示無效。②對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進行觀察記錄,患者分值越高則表示其癥狀越嚴重。③對臨床治療安全性進行觀察。
選擇SPSS 18.0軟件來分析和統(tǒng)計本實驗相關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觀察(n,%)
實驗組治療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中醫(yī)癥狀積分觀察(分,±s)
表2 中醫(yī)癥狀積分觀察(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50 36.5±3.7 9.4±3.2對照組 50 35.8±3.9 21.3±2.4 t 0.9207 21.0364 P P>0.05 P<0.05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肝腎功能監(jiān)測結果、血小板、紅細胞和白細胞計數均沒有出現(xiàn)顯著異常。
中醫(yī)學將冠心病慢性心衰納入到“水腫”、“心悸”、“怔忡”等范疇,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其病機主要為心氣不足,久虛不復,引起氣血津液失調,進而引起血瘀水乏等癥;因此臨床治療應堅持利水祛濕消腫、益氣活血的原則[3]。
心竭寧方是對慢性心衰進行治療的經驗方,藥方中的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利水消腫的作用;黨參具有滋胃陰、健脾、養(yǎng)血、潤肺的作用;葶藶子具有利水消腫、泄肺平喘的作用;車前子具有除濕痹、利尿滲濕的作用;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上述諸藥合用具有利水祛濕消腫、益氣活血的原則?,F(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能顯著增強心肌收縮力,而且還能顯著改善心肌舒展功能,對自由基進行有效清除,進而來阻斷和抑制鈣內流,改善患者心肌細胞代謝;葶藶子能讓心肌收縮力顯著增強,讓心率減緩,讓心臟輸出量增加,而且還能讓靜脈壓降低。本研究中,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肝腎功能監(jiān)測、血小板、紅細胞和白細胞計數均沒有出現(xiàn)顯著異常。
總之,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心竭寧方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能取得比較理想的臨床療效,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