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生
(白城市醫(yī)院泌尿外科,吉林 白城 137000)
上尿路結石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腎結石及輸尿管結石等,可引起患者的腎功能受損,患者出現反復性的腎絞痛,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健康均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而選擇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是提升患者預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本次研究將針對應用微創(chuàng)經皮腎穿刺取石術對于上尿路結石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上尿路結石患者90例為研究樣本,利用隨機抽樣原則將患者進行平均分組,各組均45例,分別定義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男27例,女18例;患者年齡24~62歲,平均年齡(41.7±0.4)歲;腎結石患者24例,輸尿管結石患者2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患者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0.6±0.2)歲;腎結石患者22例,輸尿管結石患者23例。兩組患者常規(guī)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分組比較。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的輸尿管鏡下膀胱-尿路取石;觀察組患者以微創(chuàng)經皮腎穿刺取石術進行治療。硬膜外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以F4~6的輸尿管導管向其患側的輸尿管于膀胱鏡之下行逆行插入,直至其結石下側或者腎盂的下方,患者轉換俯臥位,依據患者的結石部位選擇肋間隙的穿刺點。以18F的腎穿刺來進針,當尿液流出之后需迅速拔掉燈芯并置入好斑馬導絲,建立起經皮腎的取石通道。置入好輸尿管鏡,擊碎結石并取出。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一次清除率及碎石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而手術用時短于對照組,術后出現發(fā)熱或腎絞痛等并發(fā)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兩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引起上尿路結石的原因較多,包括解剖結石的異常,例如患者出現尿路梗阻或狹窄,導致基質或者晶體大量沉積于患者引流相對較差的部位,尿液滯留而引發(fā)尿路感染,這就為結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次是尿液的因素,有些結石物質將會于患者尿液當中形成,例如鈣質的增加和尿酸等,患者尿液中的有機物質及鹽類的濃度顯著上升,因此容易引發(fā)上尿路結石;除此之外飲食因素也是引起上尿路結石的重要原因,例如維生素B6的攝入量不足而維生素D的攝入量過多時就可能引發(fā)上尿路結石。患者的結石大小及位置差異等,其臨床癥狀表現也有較大差異。其中多數患者表現為腹部持續(xù)性或者陣發(fā)性的疼痛,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以微創(chuàng)經皮腎穿刺取石,對于患者腎單位所形成的損傷相對較輕,也降低了患者在圍術期內發(fā)生不良并發(fā)癥的風險。同時也減少了輸尿管鏡取石中可能出現的結石殘留等缺點,因此患者的碎石和排石有效性及徹底性可顯著提升。微創(chuàng)經皮腎穿刺取石術屬于微創(chuàng)術式[2],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小,因此患者術后出現感染、發(fā)熱等不良并發(fā)癥的風險顯著降低,這對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及良好預后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該技術同時具備了輸尿管鏡技術中的安全性以及腎鏡技術中的高效性,其排石的成功率也得以顯著提升[3]。因此也成為目前臨床中廣泛應用的治療上尿路結石的優(yōu)選治療方案。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行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該組患者的一次清除率、碎石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而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并且該組患者的手術用時短于對照組,這表明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4]。
綜上所述,針對上尿路結石患者采取微創(chuàng)經皮腎穿刺取石術的效果良好,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率低,該治療方案值得應用并推廣。
參考文獻床效果評價[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87):17101.
[2]李良成.用微創(chuàng)經皮腎穿刺取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08):122-123.